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聘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应聘时给招聘者留下的第一感觉.当前,企业招聘大学生,并不只看中求职者的书本知识,更看中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生在求职时,有时应聘的工作并不是其所学专业,这就更需要应聘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灵活反应能力、亲和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为了使大学生顺利通过应聘的门槛,寻求一个理想的职业,在应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时,我开始四处应聘寻找工作.有一次,我来到了一家著名的网络公司去应聘. 到了网络公司之后,我才知道,他们应聘的不是网络管理员,而是专业的程序员.而我大学学的是信息工程专业,虽然多少能编写一些程序语言,但是与他们的要求似乎有些偏差.但是想到既然来了,也就不妨硬着头皮试试.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个人求职应聘已是很自然的事了.可有的朋友,特别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应聘经验,虽有满腹才学却无自我推销之术,与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应聘者应该学习几招应聘之法.  相似文献   

4.
对于求职者来说都有一个如何面对主考官应聘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的应聘水平如何。应聘前的准备工作一、知彼,先知已。求职应聘前,自己先从知识、兴趣、爱好特长到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广泛发掘。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有些微不足道的长处可能成为你终身谋职的依托;同样一些微不足道的短处可能成为你事业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因此应聘前应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其长避其短,取得最佳的应聘效果。二、履历表再现你辉煌的历史。每个人实际做的成绩总比他所意识到的要多得多。在应聘前,列出你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人才的流动,必然带来应聘问题。有的人一次应聘就能成功,有的人多次应聘都被拒之门外。究其原因,有自身遗传素质、知识能力、公关形象的问题,其中也不乏应聘技巧的问题。应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全面了解自己。有的人,只要  相似文献   

6.
本人现在在一企业负责人力资源工作,有时单位少数岗位需要应届毕业生.我们来到人才市场,招聘广告一张贴上去,就有很多大学生朋友前来咨询和应聘.  相似文献   

7.
在红网上看了一个关于"哥"的帖子,尊称是:最牛"证件哥"走红网络. 原帖说得很罗嗦,简单说,就是一个帅哥带着30多本证件应聘网店运营岗位,却没有应聘上.  相似文献   

8.
体育界有个著名的“克拉克现象”:克拉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长跑健将,他在1963至1968年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然而在此间的两届奥运会上,却连连发挥失常,与冠军无缘。这种平时成绩好而在重大比赛中屡屡失手的现象就是“克拉克现象”。职场也有“克拉克现象”:有些求职者在一般公司的应聘中表现优异,而在应聘外企等收入高的企业的面试中却心理紧张,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有的应聘一般的职位时表现好,而应聘主管等高薪职位时却莫名其妙地心慌……所有这些,提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个人求职应聘已是很自然的事了。可有的朋友,特别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应聘经验,虽有满腹才学却无自我推销之术,与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应聘者应该学习几招应聘之法。一、收集信息,为你的求职做好准备求职者应聘时,除了自己个人的心理、知识、能力、仪表等准备之外,还应认真关注应聘单位的相关信息:如其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业理念、发展态势等。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样,才能找到与主考官的共同话题,赢得考官们的认同,顺利解答"你对我们企业了解有多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惠友 《职业》2002,(8):25
一般来说,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人才市场求职时,都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择职位应聘.但是,如果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或求职毕业生因其他原因被拒绝,那么,他们就业就很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利用自己的潜能,抛开专业,串位求职应聘,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要掌握应聘技巧,提高求职的成功率,最重要的一点是针对不同企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本土企业:机遇潜力亲情浓厚 本土企业大家都熟悉,传媒、网络刊载得比较多,需要了解的情况也比较容易查找.供需双方有着浓厚的亲情乡隋,容易沟通.应聘技巧更是很容易掌握,这里就不赘述了.  相似文献   

12.
1 0多年前,初中毕业的重庆妹子熊素琼,在广东省东莞市一家酒店招聘会上应聘时,期望值是"有吃有住就行"!即使如此,当时一些本科生、大专生和中专生纷纷应聘酒店经理、主管和服务员时,而她却因学历低,身材矮,只能做一个洗马桶的清洁工  相似文献   

13.
芝子 《现代交际》2006,(3):70-70
我有个朋友,应聘到一个十分理想的岗位,结果只做了几个月,便被扫地出门。只怪她自己没打听清楚。她应聘的那家大公司是500强企业,名头响当当,本来再好不过。但是她所在的那个业务部门一直在和一家企业谈兼并, 谈判拖了好几年,一开始也算足业内大新闻,等到我朋友应聘进公司时,大家早已麻木了,这回事似乎不再有人提起。  相似文献   

14.
梅姜 《现代交际》2005,(3):32-32
想要得到那个你心仪的位子,就要小心以下这些应聘禁忌面试第一忌:满口英文乱跑 在你的面试官没有中文夹着英文说话之前,你千万别乱显示你的中英文夹杂才华,还是老老实实地讲标准普通话吧。如果你应聘的是外企,一定会有展示  相似文献   

15.
动歪脑筋谋划安居梦 刘辉,1985年出生于河北省青县,父母在县城经营一家餐馆.刘辉自幼就聪明好学,读书成绩一直很好.2004年,他考入北京一所名校,大二那年,刘辉与来自天津的同班同学赵雪恋爱了.大学毕业后,刘辉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赵雪应聘到北京一家银行信贷部工作,2011年,刘辉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北京一家保险公司任精算师.  相似文献   

16.
“毕业生求职也有一定的技巧和诀窍”。这是一位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在应聘现场深有感触说的话。他曾经多次参加招聘会,总结个人求职的感受认为,求职应聘有以下技巧和诀窍: 一、 注意个人仪表。男学生要穿一套得体的西装,选配一条合适的领带,擦干净皮鞋(有的  相似文献   

17.
卢思 《职业》2009,(30)
应聘面试技巧是中职语文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与中职生的就业息息相关.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参与面试组织、面试现场观摩、担任面试考官等经历,针对中职生参加应聘面试比较常见的问题,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提出"六要六不要"的应对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斗胆成文,以期能与同行商榷并给广大面试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18.
徐连成 《职业》2007,(21):58-59
一、就业供求关系造成"一边火爆、一边难"   全国大学在校生2200万,全国技工学校在校生少于400万,各工业企业需要量白领少蓝领多,按理说应聘白领的大学生总量应当小于应聘蓝领的技校生总量.而现实情况却是,目前需求量小的大学生,供给量大,供大于求;需求量大的技校生,供给量小,供不应求.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而技校生就业火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蔡跃进 《职业》2002,(8):24-25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增加,已成为我国劳动者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尤其是大中专院校、技校毕业生,大都希望能到技术先进、工作条件好、薪酬水平高的外企就业,因而积极应聘外企.但如果求职应聘者不了解各类外企的不同特点,在面试中往往会弄巧成拙或造成差错,影响应聘的成功.那么,求职者应如何适合不同外企的口味呢?这里列举以下几个事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陕西猴王汽车装饰有限公司招聘员工.声明优先招收下肖职工。,前来应聘的人很多.但不一会儿人们便快快离去。原来.公司规定所有应聘员工都要从洗车做起。2.为留住应脾者.猴王公司总经理侯小军亲自与应璐者面谈。面对这些拉不下面子的下肖人.侯小军开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到动情处.这个粗壮的男子汉几次红了眼圈。3.侯小军,在某工厂任车间主任.二 年放兢业业。然而.一夜之间企业侧闭.他被宜布下幽,站在工厂门口.懊小军不知该何去何从。4.现实生活不允许侯小军有太多选择。为谋生、侯小军放下了车间主任的架子.做起了推销员。5.万事开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