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一个新挑战。近年来经由网络传播不断放大、演变而来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视点。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此类事件有学术渊源的研究路径包括:关于网络民主的政治学研究、关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学研究、关于互联网共意性社会运动的社会学研究。在研究视域上,呈现出以风险社会理论、社会冲突理论、集体行动理论为主的三种理论视角。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于文献研究和规范分析,较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随着公民通过网络维护权益的事件不断发生,在此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概念和领域。为深化对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认识,文章梳理和评价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发现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研究体现出三个分歧,即发生场域、性质、特征的分歧。生发方式和模式可概括为三式,即主体推发式、事件引发式、客体触发式。其类型为三态,即纯网络态、网络现实交互态、网络向现实的转变态。其管治也表现为三类,即柔性管治、韧性管治和刚性管治等。  相似文献   

3.
郝其宏 《理论界》2012,(11):71-73
针对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效应的评价观点不一,且没有论证的现状,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总体上正负效应并存,个体上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积极效应有推进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公平、宣泄不良情绪,消极效应有侵犯公民权利、干扰司法独立、放大社会矛盾、降低执政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报道是我国新闻界近年来展开的一个新兴报道领域。本文主要对2008年以来的群体性事件报道作了回顾与反思,分析了群体性事件报道存在的局限及其原因,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成因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蔚  李平 《理论界》2009,(9):160-161
群体性事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很多,本文拟就群体性事件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主要侧重于儒家文化的权力观念,道统和法统的选择,以期形成对群体性事件的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看法,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并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而应是一个在权利平等基础上各种不同利益诉求能够找到对应通道进行理性沟通的社会,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通道则群体性事件就极易发生,并容易导致势态难以控制,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更可能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本文以社会学视角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详细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行为模式,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当前群体性事件总体判断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探析了互联网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全面冲击.互联网通过改变信息传播的格局,进而改变了社会的架构和权力运作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中事件和议题的发展轨迹,改变了群体性事件组织和动员的方式与机制.从范围上和深度上扩大了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给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群体性事件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现有的村落政治研究要么致力于对个案的深度呈现,要么寻求宏观的国家与乡村社会框架下的理论解释.深化村落政治研究的可取路径是如何将研究向中观层次推进.从不同类型村民群体性活动的角度可以实现这一诉求.在界定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基础上,考虑到比较研究的可操作化,需要进一步将村民群体性活动以连续谱的方式进行小类和大类上的区分,进而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对典型群体性活动的"事件一过程"分析,实现对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深度呈现,最终将突破现有村落政治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本文从中观角度对群体性事件之间的扩散与关联进行研究。本文使用报纸(网络)数据搜集法对近年来我国156起群体性事件的扩散程度进行计算,并在反作用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之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散。政府暴力压制群体性事件会促进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扩散,网络媒体的报道也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松青 《学术论坛》2012,35(10):165-170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在本质上组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些参与者可以区分为核心人群和边缘人群,他们通过一定的内在机制组成了虚拟网络、通讯网络和面对面人际网络,以之为平台组织和发动群体性事件,这三种网络表现出复杂网络的特征。为了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干预,需要通过网络测量建立这三种网络的聚类特征,找出群体性事件得以发起和展开的核心人物的关系链,以选择性攻击方法阻断这种关系链,最终实现引导、控制和瓦解群体性事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研究方向不明确,呈现自发性、散乱性、碎片化特征,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多而杂;群体性事件研究条块分割严重、理论研究成果相对分离,研究平台的缺失造成研究合力不足,研究学科混乱;群体性事件研究体系不全,缺乏中式理论范式,研究方法简单,研究成果大而浅,欠缺实践指导意义。群体性事件研究对象的多重身份,使群体性事件研究方向多样,且无可避免;群体性事件的阶段性转移,使转换应变群体性事件研究方式趋难;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增强,使选择群体性事件研究着力点更难。明确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基本原则,形成理论共识;构建群体性事件研究中式理论范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话语体系;明晰群体性事件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9):246-251
将人民内部矛盾带回分析的中心申端锋撰文《将人民内部矛盾带回分析的中心》指出,中国正进入一个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时期,近期便有"瓮安事件"、"宜黄事件"等,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些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地方政府并没有成功应对,反而显得非常被动,根本原因是在处理这类事件时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社会舆论面前失去了话语权和正当性。社会科学重建以来,学界普遍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以公民权为中心的抗争范式取得了支配性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2):112-120
通过反思西方学界关于中国法律传统的代表性研究,着重指出无论是冷战背景下将中西方法律对立,还是其后"发现"中国法律传统的"现代性"的尝试,其背后都与西方学术思潮和政治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学界对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无法脱离西方学术本身,亦可看到西方理论及其背后的价值预设对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误解。从"实践"出发,关注法律具体的运作,尝试融汇中西并寻求对诸多二元对立范畴的超越,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学术界中国法律传统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4.
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的关系问题的具体体现。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的公安机关认真研究和准确掌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规律以及对策,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区分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种类是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前提 根据目前对发生在吉林省群体性事件的调查统计分析,我们可将群体性事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1.群体性事件 凡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不带有任何政治目的的,为了谋求部分人或集体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此起彼伏的群体性事件在引起国内外关注的同时,也使得以社会和谐与稳定为主题的研究再次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将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群众参与性事件笼统地定性为群体性事件在学理上是有失严谨的,对群体性事件和集体表意行为进行科学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集体表意行为应当采取与群体性事件不同的处理思路,妥善管理和引导集体表意行为,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开民声,即建立和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刘雨竹 《天府新论》2012,(4):154-157
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向来是新闻报道中较为敏感的领域,既要真实反映客观事件的进程,又要避免刺激舆论。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大增,性质愈发复杂,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方式也更加必要和急迫。而美国媒体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改进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国内舆论,还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7.
朱威烈 《文史哲》2002,(1):30-32
季羡林教授关于文化交流的著述,包含着重要的文化战略思想——将主综合的东方文化与主分析的西方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坚持“拿来”与“送去”并举,即将对外开放,吸收西方、国外文化中的精华,同弘扬我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动向外传播结合起来。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长期战略任务是,既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整理、筛选、扬弃,也要对国外文化作研究、甄别、评介,以构建起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8.
郑杰文 《文史哲》2020,(5):86-95+167
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以经学方法为主体,历经千余年演变而独具特色。自19世纪中后期起,传统学术方法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开始发生变革。学术界出现了以梁启超、胡适为代表的中西学术方法并用的"结合派",以王国维、陈垣为代表的改良传统学术方法的"变新派",以陈寅恪、饶宗颐为代表的发展传统学术方法的"传统派"等不同流派。前辈学者的学术实践为认识中国传统学术特点和重构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产生于东方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古典学术具有迥异于西方学术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因此在重构当代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体系的过程中应从东方学术特点出发,以整理、会通古代典籍为基础,将中西学术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义理研究,重构具有"东方本位"的学术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9.
"小事件演化成大危机"是目前我国很多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化的共同特征,这一现象在表明群体性事件具有特定的发展演化机理的同时,也反映了政府部门在应对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可揭示出群体性事件的链式演化特征,并构建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群体性事件应急能力和提升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已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现象,它是社会公众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非政治性的、合作逻辑下的非对抗性抵制行为。包容性民主,作为克服现代社会危机的新途径,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消融提供了一个解放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