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宗教与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互构的内核.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传统宗教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相对稳定因素,并成为乡村生活秩序的内生性基础力量.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中,祖先信仰主要体现为:宣扬“祖先”和“孝”的理念、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完成敬祖仪式、构筑乡村社会的权力场域.对祖先崇拜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是协调国家、社会和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也有利于建立以内生秩序为导向的低成本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礼仪中的神灵观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按照神话思维建构的关于时空、关于世界构成及宇宙秩序是礼仪当中存在的秩序法则的原型;礼仪中的崇尚古朴、报本反始是回归神圣的需要.统治者和权力话语集团倚重仪式并利用其中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来为等级分层和既定秩序服务,并根据现实需要适时地对其作出修补变通,甚至人为地将祖先、历史、行为、物件等等对象神圣化,以达到使自己的统治变得神圣、变得合法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民间仪式始终在国家与传统两种力量的交织下进行,并渐变为一种权力资源符号影响着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从民间仪式中的权力关系入手,以黔东南苗族D村鼓藏节为分析个案,关注民间节日的运作与传统力量对维持村寨生活秩序的重要作用。对传统与国家两种制度模式在村寨生活中的关系作一探讨,认为民间传统力量在构建乡村秩序中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制度要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傩仪过关为解读对象,运用仪式象征理论,对土家族傩仪"过关"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解读.文章认为,傩仪过关蕴含了对祖先的认同,是对世俗权力神圣化的象征性表达,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危机仪式.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社会场景之中,性事件往往不仅仅是性事件,更是文化事件、权力事件。在乡村性事件中,一方面,乡村社会中的文化与权力在性事件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性事件往往就是一个乡村社会场域中文化和权力的关系结构和运作逻辑的外显形式。另一方面,处于某种社会文化与权力关系中的性也以事件的形式,不断地调动着社会中的权力和文化资源,制造出新的性道德文化和性权力秩序来为自己服务。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贾府的地位与权势主要来源于其男性祖先的军功,其家族的权力建构主要依据性别、父系和母系三大原则进行。不过,《红楼梦》中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不是通过暴力和压迫,而是通过一种强调等级、秩序的亲情关系。为了得到女性“自愿的赞同”,男性对女性施行了包括权力让渡在内的各种策略。在这种父权制社会的性政治现实中,性别的模糊、性方面的洁身自好和男女角色的颠倒都是不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认为信仰是观念的体系,仪式是文化观念的行为展演,研究信仰必须关注仪式。仪式在展演当地文化的观念时,对文化的阶序、权力和秩序有象征说明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隆务河流域藏族六月祭神仪式的考察,从仪式的文化展演中分析信仰、仪式对当地文化、权利与秩序的展演。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术界一般以西方学术发展史作为背景,把治理作为一种社会互动来进行研究。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治理,发轫于中国社会生活,其内涵最初主要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料,即有收成才能够形成秩序也就是治理。从“乂”这个象形文字来看,乂就是治理,其原意为“收割”。不过,围绕生存资料的生产和分配逐渐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社会权力关系,而巩固和拓展这种权力关系则使得构筑更加严格的秩序成为必然。神秘感是构筑秩序的重要依据,而赋予仪式以神秘感的则是觋、巫等知识群体,他们将天、帝、王、人通过仪式联系在一起,建构起一套以礼为基础的秩序。但是,西周末年,觋、巫的神秘感被世俗的君权摧毁以后,“君臣秩序”以及由此构筑起来的社会秩序都被颠覆,从而导致“君臣之礼既坏”和“礼坏乐崩”的情形。“以智力相雄长”不仅表现在王室内部、诸侯之间、社会层面上,而且也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从此以后,士绝大多数以追逐爵禄而骄天下为荣,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一直存在“士贱而君肆”的情形。“君士互动”的治理模式,正是随着神秘主义的礼的崩溃而崩溃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传递历史记忆的媒介,口述传说、文字、身体、仪式、碑刻等不一定能完全客观地呈现历史事实,但透过这些方式选择、重组与诠释的“过去”,往往成为人们合理化当前社会现实的重要方式。湘西古丈县田家洞为改土归流前永顺宣慰司下辖的小长官司,村中土司后裔——田氏自改革开放后,藉由祖先传说、修谱与立碑、仪式展演等活动叙写家族历史,强化族众认同。实际上,围绕历史记忆展开的家族建构不仅体现了不同能动者之间的权力角逐,也为诠释“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复苏提供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0.
路易十四时代构架以王权至上为核心的权力秩序达到了顶峰。路易十四通过凸显"君权神授"的宫廷内殿装饰安排、彰显"王权至上"的日常生活礼仪规范、标志"等级隔离"的身份权力服饰设计等一系列制度,在臣民尤其是贵族的思想观念中培育和强化了对等级政治秩序的认同,构建起以凡尔赛宫廷为主舞台的泾渭分明的权力等级秩序。然而,这种绝对权力秩序的本身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导致了阶级对抗升级、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积累和爆发,最终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以凡尔赛宫廷权力秩序为核心的波旁王朝统治也随之终结。  相似文献   

11.
从姓氏来源看中英文化心理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英姓氏的来源及其主要类型可知中英文化心理共同点是有强烈的宗族观念;不同之处是中国人重祖先、重皇权,英国人重个性、尚自然。  相似文献   

12.
“法先王”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极大,这与周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其主要表现有:周代“神祖二元”的宗教观与祖先崇拜的空前强化;周代农业的强势主导地位与长期定居生活模式的促进作用;周代宗法制度的特殊影响;周代前期统治的成功以及周代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端木蕻良小说人物生命力释放的形态,有别于同时代作者及至东北作家群。没落的贵族家世和萨满教文化及其祖先崇拜观念的浸润是这种独特性产生的根源。顽强的生命活力、大胆的反抗精神、强烈的求生意志构成了小说原始强力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摆手堂是土家族先民的宗教场所,其祭祀仪式包括:敬祖仪式、降祖仪式、颂祖仪式及茅古斯舞表演等。作为一种建筑符号,摆手堂具有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它的产生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心理基础,以祖先的丰功伟绩为实践基础,并在政治权利对其的利用与祭祀活动过程中巩固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习惯于把中国称之"大陆国家",但此说有失偏颇,而此一偏颇正透露出传统的大陆—农耕文明对海洋、海权的忽略。中国其实是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国度,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和情感,显示了一种"大陆民族"的特有风格。古代中国素以经营陆疆著称,其实,先民也曾开辟颇具声色的海洋业绩,并在16世纪这个争夺航海优势的时代,有人产生中国式的海洋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古人初级的海权诉求,也彰显了中国悠久的卫海、用海传统。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匈奴在北方建立了四个政权,该期匈奴政权的建设具有自身特点.在职官制度上,尽量沿袭魏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胡制体系.在政权形式上实行胡汉联合专政,在职能分配与权力分配上采取胡武汉文、胡重汉轻的做法,以确保匈奴贵族的支配地位.在封建礼仪上,效仿汉族政权祭天祀祖,修城池宫观,以表明其正统形象.  相似文献   

17.
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包含了诸多的传统基因和时代元素。在始祖信仰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保护原则具体指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和局部性原则。土家族始祖信仰谱系结构中的文化基因包括明确的对象和具体内容,是可以分析和把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保护具有可操作性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乡约是清末建省至民国年间新疆基层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杨增新治新时期新疆乡约发展至极盛。其特点是:乡约在基层社会中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地方官对乡约的依赖性强,政府从多方面加强了对乡约的管理和控制,乡约保有养廉地,乡约具有非社会教化职能。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青铜器不仅种类多样,而且都有着特定的礼仪和规范.从周人对于青铜器的各种不同使用方式,可以看出青铜器承载着周人独特的文化认同,体现为对礼乐制度严谨认真的遵守和实行,自我群体意识的觉醒,从而唤起对祖先的共同认同,作为个人等级身份和政治权力的象征,这些共同构成了周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且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民国这个社会大动荡、制度大更迭、思想大发展时期,几乎所有事物都在经历着变革,作为思想范畴的祖先信仰也出现很大变化。在这一时期,由于内外诸多原因极大地打击了由祖先崇拜维系的宗族制度,在很大程度破除了附着在祖先崇拜这个神位上的封建枷锁,以祖宗之名束缚人性的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压制子孙的这尊祖先神灵,神圣的祖先信仰已经开始动摇。但是人们对缅怀先人、尊宗敬祖的传统美德却完好地继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