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二战场的开辟对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开辟打击和消耗了德军的军事力量,加强了苏美英之间的团结合作,减轻了苏德战场上苏军的压力,增强了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保证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2.
苏德战争爆发,开辟第二战场成为盟国的共识.战争中丘吉尔一味推行地中海战略与斯大林要求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南辕北辙,争论由此而不断,在利弊权衡上双方的心里都经历过转化;苏联据实谴责英国为地中海战略肆意拖延第二战场,就质疑是否具备尽快实现第二战场的条件问题,虽然从军备上、军事形势上、军事地理上言之成理,然而难以否认后勤准备不足所带来的难题;指责地中海战场未能起到第二战场的作用也过于苛刻;而称拖延的目的是希望苏、德双方在战争中相互厮杀从中渔利,显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为大英帝国的利益是丘吉尔的出发点和根本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3.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境不利时,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国,减轻苏联的压力。丘吉尔先是以种种借口拒绝,继而又千方百计进行拖延。其拖延手法,一是迅速制定英国的战略计划,把战略重点放在中东北非;二是在美国参战后,想方设法把美国兵力吸引到西北非洲,不让它为苏联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三是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后,极力主张开辟巴尔干战场,继续阻挠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结果,开辟第二战场一事被拖了近三年。  相似文献   

4.
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战场的开辟迫在眉睫,苏联迫于战争需要,于1941年提出开辟第二战场,英美由于自身利益考虑,一再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直至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巨大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转折时,苏美迫于形势需要,同意1944年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由此可知,第二战场是战时的苏联与英美之间关系的试金石,从而反映了美英苏之间的冲突和合作。  相似文献   

5.
1946年3月,英国驻苏联临时代办罗伯茨向英国外交部发回三封电报,旨在阐释二战后英、苏关系之状况。他分析苏联对外政策及其思想基础,并提出了对苏政策的核心建议。这三封电报被称为弗兰克·罗伯茨报告。该报告显示了罗伯茨堪比乔治·凯南的战略眼光与分析能力,对战后英国对苏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茜 《金陵瞭望》2009,(10):38-39
“在南京解放的历史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雨花石般绚烂多姿、坚硬无比,却叉如无名草般默默无闻、鲜为人知,他们用智慧谱写了一曲如虹的浩歌,他们用行动成就了一页光辉的篇章。他们就是始终战斗在国民党心脏地区的南京地下党。”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罗斯福在1942年6月对苏联作出的1942年内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是判断罗斯福奉行何种第二战场政策的一个关键。苏联史学界普遍认为,早在1942年英美就完全有能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罗斯福在1942年6月的苏美联合公报中也对此作出了“承诺”,但英美拒不履行诺言,多次推迟,一直把这个行动拖到了1944年。西方的史学观点是:英美在1942年,甚至在1943年都不具备开辟第二战场的能力,罗斯福不顾实际可能做出承诺,是他军事上“无知”、政治上“幼稚”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身份可以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是人的职业 (职务 )身份。第二身份是指人的文明身份。第二身份具有直观性、不确定性、光环效应和易感性等特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注意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的协调一致发展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政治和军事领导对其远东边境的安全问题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乃至在1939年夏季同德国举行秘密会谈的过程中,苏联方面也表达出了使苏日关系正常化的意愿。1941年4月苏日中立地位条约的签订对于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前夕巩固远东的对外政策立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而,还在1941年4月就得以把3个军团从远东调向西线。与此同时,莫斯科也知道,希特勒分子正在向日本施加一定的压力,以使日本尽快地加入由德国发动的反对苏联的“闪电战”。所以,作为中国军队最高统帅蒋介石的武官和首席军事顾问的崔科夫从中国总参谋部侦察局长那儿得到的“所有关于关东军已经作好进攻准备的传言均属无稽之谈”的情报,都是非常及时的。这个情报使得克里姆林宫能够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关键的时候从远东又抽调了部分军队。  相似文献   

10.
试论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它发端于战后初期,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关于冷战的起源,学术界一般强调美国的作用而忽视英国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战后初期英国与苏联之间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认为英国不仅是实行对苏遏制政策的急先锋,而且是西方遏制苏联的促成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大后方战场,共同构成全民族抗战的完整图景,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相联系、互相融通的关系。三个战场各有其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特征,国共双方在三个战场上又团结又斗争、又联合又斗智,在共同抗日这个民族大义和民族担当的大问题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胆识和作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成长是个曲折、艰难、复杂的过程。把大后方视为一个特殊形式的战场,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最主要的是,这是当时全民抗战,保卫每一寸国土,寸寸山河寸寸金,每寸山河都是神圣领土不容侵犯的“全民大战场意识”的反映。本文提出“三个战场”的理论,并通过对三个战场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分析,以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引领的全民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革命的主要形式,它的基础是国共合作,它从民族最终命运的价值观上,体现了国共两党同是一个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起着引领作用的主体力量。抗日战争三个战场的胜利,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和全民族的空前觉醒的胜利,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作出了特殊的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学中存在地方色彩,英国19世纪的文学中也存在“英国色彩”:简·奥斯丁的中产阶级婚姻观,狄更斯笔下的童工悲惨遭遇,萨克雷书中的资本主义上层社会,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意象和哈代的韦撒克斯的乡村生活,共同形成英国19世纪文学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4.
余大山 《21世纪》2001,(3):42-44
英国图书馆的作用可以说胜过所有其他的文化和娱乐机构。全国58%的人有图书证,每年借出的书超过4.8亿本。 有人说,英国喜欢足球的人多,但到图书馆的人比到足球场去的人要多得多。 没有围墙的“大学” 英国的图书馆真是不错。首先是分布广。英国共有4500座图书馆,数量远远超过博物馆。其次是手续简便,在社区内的任何一家图书馆办理图书证后,都可以同时在社区内的所有图书馆里借阅。办理图书证的手续可谓简便之极,只要出示一下你的身份证,就可以立即得到一张图书证。记得当时与我一起办理图书证的一位朋友没有带身份证,就…  相似文献   

15.
英美横渡英吉利海峡、于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现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英美联军配合苏联红军在欧洲东部的强大攻势,在西线进逼德国法西斯的心脏地带,使德国法西斯腹背受敌,这是制服德国的有力措施。因此,从苏联参战到1944年 D 日,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始终是影响苏美英关系的重大因素,1943年初,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转折出现后,面对英美政府1942年在第二战场问题上许下的诺言,似乎开辟第二战场指日可待了。实际并不如此。那么原因何在?他们又是如何处置这一问题的?本文试图从战略角度就1943年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二战初期的"英国战役"是纳粹德国侵略战争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给今后遭遇的两线作战埋下了伏笔。二战初期,处于鼎盛时期的德军无法攻克英伦三岛,始终让世人感到疑惑,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通过对希特勒在"英国战役"中的反常言行来揭示德军失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是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民族交融不是民族融合,也不是民族消亡,更不是民族同化。它是在尊重差异的情况下,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现有的民族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本世纪初的一次任务中,一架“捕食者”传回的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大胡子,被美军判定为本-拉丹。但当时“捕食者”还没有挂武器,就命令海军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当半个多小时后“战斧”飞到那里时,“大胡子”早就没了人影。  相似文献   

19.
王玉龙 《社区》2013,(15):58-58
早就听说,英国是世界上二手货市场最红火的国家,特别是那里的“后备箱市场”久负盛名。在英国游玩期间,我有幸游逛了一次那里的“后备箱市场”,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担负的解放区战场和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的相互关系经历了一个主要以战役配合为主向主要以战略配合为主直至战略合作关系基本停止的变化过程。本文通过对相持阶段后期两个战场“地位与作用”的进一步转换和“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斗争的论述,揭示两个战场关系这一时期的这一变化,并进一步说明解放区战场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