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全息论的体系框架、理论基础、辩证特性、动力机制与实践启迪五个方面解读全息论内涵:(1)在全息论的体系构成上,可归结为全息相关、全息相似、全息对应、全息控制;(2)普遍联系是全息论的产生根源和理论基础,全息论通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反映着整体或他物的全部信息,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新渠道、新机制;(3)全息论蕴含着深刻的辩证特性,全息性和非全息性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全息论是全息与非全息的辩证统一;(4)复杂性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特性最活跃的因素,驱动了全息性的动态发展,形成了全息的共性,全息性是复杂系统的普遍特性。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大都把“能动地反映世界”视为意识的能动性,即认为“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把“能动地反映世界”视为意识的能动性,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何为“能动性”?对此毛泽东曾明确地指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一是能动性是一种自觉的活动;二是这种自觉的活动是只有人才具有的,人是这种自觉活动的主体,其他任何物都不具有自觉能动性。据此可以看  相似文献   

3.
运用“全息辩证法”,克服“自然悖论”,坚持“宇因制约反映论”的宇宙观,创建全息哲学构架,这是哲学界的一项任务之一。大自然似架网,显出部分是网结,网绳是纲,拉着网前进,这是大自然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性。一、全息辩证法纵观哲学发展史,主要反映出物心斗争的主线。西方哲学表现得尤为明显,但争论的焦点,没有离开人化反映这个核心问题,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仍然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全息辩证法,就是整个多角度综合辩证悟知宇宙内在奥秘的方法。中华文明的古代,已有整体全息方法萌芽的迹象,因此,物心分裂从来没有西方…  相似文献   

4.
从全息论的体系框架、理论基础、辩证特性、动力机制与实践启迪五个方面解读全息论内涵:(1)在全息论的体系构成上,可归结为全息相关、全息相似、全息对应、全息控制;(2)普遍联系是全息论的产生根源和理论基础,全息论通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反映着整体或他物的全部信息,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新渠道、新机制;(3)全息论蕴含着深刻的辩证特性,全息性和非全息性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全息论是全息与非全息的辩证统一;(4)复杂性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特性最活跃的因素,驱动了全息性的动态发展,形成了全息的共性,全息性是复杂系统的普遍特性。  相似文献   

5.
继英国物理学家伽伯于20世纪中叶发现光学全息现象之后,全息学开始为世人所研究。20世纪80年代,经典物理学中的“全息(holography)”概念被引入人体科学,宇宙全息统一论等新兴的交叉学科相继诞生。“按照王存臻、严春友在《宇宙全息统一论》中的说法,‘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即子系统)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部分,称作全息元或全息集。”①在全息理论中,信息指事物的特征与模式。全息理论的前提是宇宙中所有的物质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物质的每一个局部都带有全…  相似文献   

6.
对于教学中的启发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论述,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它是教学方法;第二,认为它是教学原则;第三,认为它是“教学观”,是研究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把启发性视为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原则,都不能反映出它在教学中的本来意义及其作用。如果把它视为“教学观”和“指导思想”,从认识上来讲,是深入了一步。然而,正确的教学观和指导思想,实际上就是启发性教学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要认清启发性教学在教学中的本来意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众多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对真空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活动中,系统哲学家E·拉兹洛的工作最值得注意。在长达20年的研究过程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亚量子全息场”假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讯真空”概念,为我们揭开真空的真面目带来了希望。人类对真空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什么是“亚量子全息场”和“通讯真空”?拉兹洛提出这一假说的科学依据和科学意义是什么?它对哲学,  相似文献   

8.
反映论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兴起有关。文学反映论从整体上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一种认识活动,20世纪在苏联、东欧、中国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模式,也经历了曲折的演变历程。文学反映论既有局限性,也包含一些合理因素。在反思反映论的同时需要对反映论的历史功过以及列宁的反映论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对文学反映论的前景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梅洛-庞蒂以流畅时体为出发点,对乐器演奏者身体的运动觉与身体图式进行审美时位构成分析,并把流畅时体与艺术作品整体性的空间构成彻底贯通、对应起来,把审美前摄视为审美时间意识域的生产者,规避了回忆、反思对审美滞留的干扰。同时,他还把流畅-整体对置思想落实在绝对同时性构成方式之上。他的纠结在于:现象学还原或认识还原的弊端,容易造成审美生活意义与其他意义的混淆;没有自觉地把审美时体的流畅性视为审美生活的关键显现状态之一;不再使用“时间意识”或“审美时间意识域”这样的整体概念,对审美时位的构成分析显得见树不见林。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把保持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原则,把实现统筹兼顾作为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意蕴是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关系的整体平衡,揭示“整体、内生、系统”的本质内涵,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运行规律,反映“动力、质量、公平”的统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主体性与“三识”的哲学思考纪革刃马克思指出,人是经济范畴化了的人格力量。以其相似原理、类比逻辑,可以将范畴人格化,视为“三识”意识、认识、知识为“三姊妹”,把范畴系统视为社会。这“三姊妹”是范畴社会中一个家族中的孪生“三姊妹”,那么,“三姊妹”出...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后期学术界在认识论这一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超前认识”的提法。自此,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超前认识没能区分这种认识是否是对未来实践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本文尝试用前瞻性认识这个定义来弥补这个缺欠,并提出前瞻性认识的定义及其意义。一、超前认识存在的缺欠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超前认识的内涵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刘泽民为代表的:“它是以人们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的实践为认识对象与任务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客体未来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客体事实)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而且要把未来主体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实践(主体事实)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同时还要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亦即超前认识论。”2、“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3、“超前认识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状况而对于尚未出现或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结果及其效应等的一种前瞻性认识。”4、“所谓超前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映现对象,而是主动地把自身的能动因素作用于对象,从而使产生的认识具有鲜明的主体烙印。在这些能动因素中,经验——知识因素,亦称背景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什么是背景知识?我们首先从主体的认识活动开始考察。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在认识活动中,认识对象并不是自动移入人的大脑的,而是在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客体的实践过程中,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升华的反映。因此,无论在认识过程中还是认识结果,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把婉语的属性看成是语用常规发生异化现象,其变异的两重性称为婉化并把异化过甚造成的怪诞及故弄玄虚视为对常规的离经叛道。然而它的产生和发展正说明了这是社会语言学在跨文化交往中显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它的形成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委婉语和恶化语异化现象的探讨能折射出婉语的社会文化全息胚,这对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总体分析的三个层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活动的总体”或“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但事实上它所研究的内容都是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分析也由此被称为总量经济分析。但是,总量是否就是总体或控个国民经济活动?或者说,“总量=总体=宏观”这一等式能否成立?这绝不是概念之争,而是牵涉到宏观经济学体系和方法的创新问题。“宏观”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而总体或总量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精确。总体是指若干个体所构成的事物整体。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当然是由众多经济单位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一)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历史事物都在关系中而不在割裂中,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理应是连续的过程而不是突兀的间断,是全面的整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体。但是人的思维只能在完全有限的个体思维中实现,人们无法一下子就直接把握住历史事物格体。于是,往往把思维对象视为一个庞大的复合体,对其进行拆解、割裂、撇开;分别考察它的易于入手的各个结构要素,从而或者将整体事物剖割成各个不同的部分或方面,或者将高层次的内容归约为低层次的内容,或者将次要的、关涉无多的因素、方面和关系暂时撇开以简化思维对象。人类社会是由无限繁富纷纭的因素错综交织而成的难以预测的复杂系统。不分别认识千姿百态的历史个体及其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不同发展层次的独特表现,不分别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乃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何以考察人类历史的全貌和总体,何以揭示人类历史运动的普遍法则  相似文献   

17.
<正> 四十年代初,第一次把教学放在“人际关系”的框架中加以认识,这一点反映在罗杰斯的总体假设中:“倘若我能提供某些条件,那么其他人将会在他的自身中发现运用这种有助于生长关系的能力,而且会出现变化以及个性的发展.”这里所谓“某些条件”,实际上是指真诚、接受和理解三种人际关系.是指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从该假设来看,罗杰斯将人际关系视为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决定因素.尽管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对人际关系的能动作用似乎有些夸大.但在当  相似文献   

18.
论中华民族族体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华民族族体的构成萧君和研究中华民族族体的构成是中华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民族的族体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中华全息:中华民族的“细胞”按照新兴科学宇宙全息统一论,关于“全息就是指某一系统中,部分包含整体在时间...  相似文献   

19.
存在着两种决定被决定关系,或者说,决定作用与反作用原理的理解:一是从终极的总体的和抽象的意义上,把握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原决定论的理解;一是有限的相对的具体的意义上把握和认识事物的功能的,或者说,系统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的理解。后者认为,所谓“决定”、“被决定”作为整体运动的产物,整体的属性,整体内容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被纳入一定的系统整体并在系统的运动中才能加以说明。以系统的观点看待决定被决定关系,可以得出若干与基础决定论截然不同的结论与原则。  相似文献   

20.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汉民族认识世界呈系统思维方式,进而决定了汉语修辞学的整体意识:一是把修辞与其所共生的题旨情景视为一个整体,二是强调“因宜适变”的修辞方力,三是二元对待,阴阳和合的修辞体系建构。然而,这种意识缺少科学性,不重层次,不重分析,不重与“阳”对立的“阴”,所以,现代汉语修辞学必须吸收域外文化的精华,从而提高其学科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