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周原甲骨文出现的意义周原一带是早周文化的发祥地,1976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先周甲组宫殿基址。在这个基址内,又于1977年夏出土了一大批甲骨,估计约有一万七千多片,绝大部分是龟甲。据初步整理发现刻有文字的卜甲一百九十多片,文字数达五六百字。从刻辞所透露的年代和碳14的测定,都可以说明这些遗物产生约在商、周之际。所以,这批甲骨的时代基本上是明  相似文献   

2.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小屯南地发现了卜骨、卜甲7150片:其中卜骨7040片(内有刻辞的4761片),卜甲110片(内有刻辞的60余片),是建国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批。这批甲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内容丰富,包括祭祀、天象、田猎、旬夕、农业、征伐、王事等,为商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更为重要的是,这批甲骨有可靠的出土地层依据,并常与陶器共存,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极有价值。正因为如此,小屯南地甲骨引起中、外学者的瞩目,亟盼早日公布,以推动甲骨学和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殷墟甲骨刻辞发现于1899年。30多年后,学者们开始注意于刻辞的语法研究,胡光炜《甲骨文例》的问世,标志着这一研究的开端。全国解放后,有更多的学者潜心研究此道,创获甚丰。如管燮初著《殷墟甲骨刻辞语法研究》,陈梦家著《殷墟卜辞综述》有“文法”章,吴浩坤、潘悠著《中国甲骨学史》和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都有专门章节论列刻辞语法,等等。但是,总地说来,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多,所出成果也未能尽惬人意。笔者近年来从事汉语古文字的教学工作,有关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问题每多涉及。词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研究商史的原始资料,非常贫乏,除了《尚书》中的几篇文献之外,要想研究商代历史,直接的史料只有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甲骨刻辞受其体裁的限制,仅记述与占卜有关的问题,不可能全面反映商人的活动,所以,商代青铜器铭文就更值得重视,因为其中反映了许多文献及甲骨刻辞中没有记载的史实,像本文所要论述的《我簋》铭文,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例。  相似文献   

5.
论甲骨刻辞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十九世紀末叶甲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虛以来,最初如孙詒讓、罗振玉諸氏,只是把它当作古文奇字看待,从文字学的角度,与两周銘刻和秦汉篆文等加以比較,进行研究,作一些文字的考释工作。自王国維以后,始根据这些資料以探討商代的社会历史,甲骨刻辞于是便进一步成为考征商史的重要史料。接着,由于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  相似文献   

6.
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计算机辅助甲骨学研究,建设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现在还没有现成的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因此,有必要设计和实现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系统。这个标注系统结合人工标注、机器标注和人工审核,循环作业,快速、高效地建设甲骨刻辞语料库。  相似文献   

7.
甲骨刻辞的非卜辞中,有一种记载卜用甲骨的来源和有关整治、收存情况的记事刻辞,胡厚宣先生写于1944年的文章《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归纳研究。此后50年,甲骨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的某些看法和文字的释读今天看来也有不妥之处,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对胡先生的文章进行一些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8.
序《殷墟花东H3卜辞主人“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8,29(3):152-154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有重大甲骨发现,这就是编号H3的一个甲骨窖藏坑,集中出土了甲骨1583版,其中有刻辞的689版,而且大版和较完整的卜甲不在少数。如此之多的甲骨集中出土,是继1936年YH127坑和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发现以来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而花园庄东地H3所出卜辞,是目前发现内容最重要、数量最大的“非王卜辞”。特别是此坑甲骨材料单纯、完整,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是我国现在所见到的最古的成系统的文字。用它书写的殷商甲骨刻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是成体系的上古汉语的记录。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和殷商刻辞,对探讨古汉字和古汉语的发展、变化无疑是有益的。 为了能够全面而又深入地从总体上以及从各个部分认识甲骨文和殷商刻辞的一般状况和特异之处,有必要先将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成体系的现象加以探索、观察、比较,进行一些必要的归纳、总结。甲骨文动词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自从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为了条理清晰地刊布与研究这些珍贵史料,陆续有学者对甲骨文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他们的研究成就在甲骨学史上十分重要。但由于分类标准不够明确,以往的各种分类法尚有改进与调整的必要。我在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整理该馆收藏的甲骨时,考虑到甲骨刻辞应该从各版甲骨记录事项的总体内容而不是其中的某种成分进行分类,从而提出了个人在实际操作时的分类设想。  相似文献   

11.
吉德炜  刘义峰 《殷都学刊》2007,110(3):15-23
本文对《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和《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三部著作进行学术评论,指出了其得失。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周原出土的青铜器,为西周铜器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而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周原出土的青铜器从多种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深入广泛地研究,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可以看出西周一代,由于史料极为  相似文献   

13.
刘正 《殷都学刊》2008,(3):20-23
《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一书中第1506片甲骨刻辞涉及到所谓的“家谱刻辞”,对其真伪的研究,在过去的百年甲骨学史上,一直是甲骨学界和殷商史研究中争议不决的热点问题。而且,明显地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以于省吾先生和胡厚宣先生为代表的真伪两派学术阵营。本文在认真考证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片甲骨为真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从汉字的沿革看汉字的简化与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土的远古时代文物考察,汉字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音义.在字形的结构上以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形声字为多,占汉字的so%以上.汉字本身有一定的结构规律及系统性.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汉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工好占卜,凡是亲相、征代、田猎、农事等都要占卜,占卜所用的东西主要是龟腹甲,有时也用牛肩肿骨.因此,甲骨刻辞大部分是占问之辞,也有一部分是记事的。现在能认识的甲骨字有2000多…  相似文献   

15.
甲骨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这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拓宽领域 ,健全体系 ,增加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当前专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出土甲骨资料来深化展开各种基础性的整理工作。要继续着重进行文字的释读工作 ,逐步建立建全各项语言文字数据库 ;要继续重视甲骨分期工作 ,严密量化卜辞的分类整理 ;要分别对甲骨刻辞的内容进行系列的排谱整理 ,多角度、多侧面地揭示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 ;要集中对各类占卜遗物进行全面整理 ,深入考究当时的卜法系统、卜筮制度以及有关数术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殷代甲骨刻辞中有“归方”,郭沬若先生以为卽后世之“夔国”,所見甚犀利。但甲骨刻辞中又有“夔方”及名“夔”之地邑出現,而且为殷人常活动之地,其必与殷虛安阳近接无疑。因此,我們对此現象碰到几个急待解决的問题: 一、甲骨刻辞中“夔”、“归”互見,是同一方国同时之二名,还是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称号?或者竟是两个彼此絕緣的方国? 二、“归国”之地望,据郭先生說在今湖北秭归县境,但甲骨刻辞中所反映“归”、“夔”与殷人活动之頻繁,似不应与殷虛远隔如此之遙,然則刻辞中‘归”、“夔”之地望是否不在湖北西部而另有所在,其地当在何处?  相似文献   

17.
《卜辞通纂》三七五、《甲骨文合集》一四二九五、《甲骨文合集》一四二九四等殷虚甲骨刻辞都是韵文(诗歌)。尹家城陶方鼎上的铭文也是韵文(诗歌),且其时代比殷虚甲骨刻辞尚早一两个世纪。据此,可将有文字实录的中国文学史上推数百年。  相似文献   

18.
续论西周甲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甲骨自五十年代以来陆续有所发现,但早期的发现都是零星的,直到近年陕西周原的甲骨出土,才有可能对西周甲骨作系统的考察。一九八○年作者访问周原,蒙当地考古界惠助,观察释读了岐山凤雏和扶风齐家所出甲骨。次年,以周原材料为主,写了小文《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以下简称《几点研究》),对西周甲骨的卜法文例试加讨论,并以之与殷墟甲骨相对比。这篇小文是探索性的,加之那时凤雏的甲骨大部尚未公布,我们的论述自然不能全面。近来风雏材料已有两套摹本问世。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本篇是《几点研究》的续篇和补正,有些以前已谈清楚的问题,这里不再重复,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书备受学界称道,一则该书所收甲骨刻辞极其珍贵,二则该书著录体例相当完善。其中《索引表》的编纂,极大地方便了学者利用这批材料。但有些许错讹之处,包括顺序号的脱漏与衍增;因字形误识而造成字头的脱漏与衍增;字头"原形"摹写的失真;撰写体例的不统一等方面,故而有必要对《索引表》加以增删、更正。  相似文献   

20.
周原甲骨文     
在五倍显微镜下,针尖似的字迹变得有米粒大。在一平方厘米的卜甲上,次序井然地契刻了三十一个字。“奇迹!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这种赞叹声发自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五届年会的一百多位学者之中,他们为考释周代甲骨文,于今年八月三十日来到周原。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岐山、扶风两县之间,东西、南北各宽约七、五公里,乃周都岐邑故地。即周王朝的发祥地。一九七七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整理出甲骨一万七千一百二十多片,带字卜甲三百多片,计六百多字。三十一字是其中契刻文字最多的一片十甲。显然,这是继殷墟商代甲骨之后,古文字史和商周史考古发掘上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