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世纪中后期契丹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直接奠定了10世纪初期契丹封建专制政权确立的历史基础。契丹社会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各级部落管理职务的"世选"方式,标志着部落贵族家庭享有政治特权的基本形态,它既是遥辇氏汗国时期的主要制度,也为辽朝初期客观存在的官吏世选方式(即"世官"家庭)奠定了基础。契丹人的"世选"制度,与遥辇氏汗国时期所形成的贵族家庭的统治方式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些相应的统治策略,比如"帐制"的规定就是如此。因此,关于阿保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之前契丹社会的具体发展面貌,也完全能够从部落贵族家庭的历史发展线索中寻找到比较具体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辽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辽朝历史的研究,因局限于汉字资料.以契丹人为主体所建立的辽朝历史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远未解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契丹文的墓志不断被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契丹文的解读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学者们也期待着契丹文解读方面的进展能早日用来解决研究辽史的某些难题.  相似文献   

3.
契丹国家生产的时间和最初发展形态问题,是研究契丹国家历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多年来,学术界通常认为:契丹国家产生于建辽之际,契丹国家,指的是辽朝和西辽。说契丹建国,指的就是契丹建辽。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误解。客观的情况是,契丹建立的国家政权,并不仅仅以辽...  相似文献   

4.
韩勇 《鞍山社会科学》2004,(3):38-38,46
契丹族是中国北方一个重要而古老的民族,曾经建立过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辽朝。辽朝雄居中国北方200多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至1125年天祚帝被金所灭,到明代契丹族便完全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现在在云南滇西地区  相似文献   

5.
魏志江  潘清 《学术月刊》2023,(12):160-172
从东部欧亚区域史的视角,研究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宋、西夏和高丽以及西域地区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等权力结构关系的变化,显示了辽朝世界秩序的形成、内涵及其特征。这种以辽朝为主导的东部欧亚政治、经济的制度规范以及社会性文化的认同,与费正清教授的东亚“朝贡体系”理论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体现了辽朝建构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即以辽朝为世界秩序中心、以宗藩关系为基础、交邻体制并存的多元复合型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辽朝与宋朝、西夏和高丽以及内亚诸王朝的关系,即辽朝视野下所建构的世界秩序,也体现了包括辽朝在内的以多元一体为格局的中华民族对于塑造东部欧亚区域历史文明形态和推动世界秩序进程的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契丹部落的崛起,肇始于鲜质可汗在位的9世纪中叶。契丹部落对奚族的征服活动,则始于9世纪末期。鲜质可汗的继承者耶澜可汗在位时期,奚族分裂为山北奚(即西部奚)和从属于契丹部落的奚族战俘(即辽太祖组建的奚迭剌迭达部)。至辽太祖时期,乌马山奚与奚族本部分离。辽朝初期,以保留奚族原有统治方式的基本形式,实现了契丹贵族集团与奚族贵族阶层的政治联合。辽朝中期,随着封建化程度的加深,奚族原有的一切贵族特权遭到剥夺,奚族大王府也正式成为辽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7.
辽朝斡鲁朵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斡鲁朵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传统,是游牧民族政权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关于斡鲁朵的内容,只是在《辽史》卷31《营卫志》"宫卫目"中留下了相对完整的记载。对于辽朝斡鲁朵的研究,是契丹史、辽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辽代的斡鲁朵,起源于契丹社会早已存在的"帐分"习俗,故在辽代仍被习惯地称为"宫分",它是辽朝统治者对故有习俗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辽时期中亚契丹人的经济生活贾丛江西辽王朝(1124-1211年),又称哈刺契丹,是中亚、西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辽朝灭亡以后,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经过十余年的征战。以首都巴拉沙衮(又称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为中心,在东起土...  相似文献   

9.
佛教于辽朝的传播极盛,契丹人的佛教信仰普遍而且强烈,佛教文化浸润到辽朝社会的各阶层,成为契丹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鹘人的佛教、中原地区的佛教以及佛教中的末法思想对辽朝佛教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辽朝佛教的来源和辽朝文化具有多元性,所以契丹人信奉的佛教与中原佛教存在着很大差异,并且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吸收其他文化成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0.
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始于辽太宗统治时期.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的内容有制艾衣、食艾糕、饮大黄汤、臂缠合欢索、佩戴长命缕和寿缕、拜天、射柳和击球等.契丹辽朝的端午节俗是辽朝契丹族在吸收中原地区(主要是北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端午节风俗,并按本民族的习俗加以革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始于辽太宗统治时期。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的内容有制艾衣、食艾糕、饮大黄汤、臂缠合欢索、佩戴长命缕和寿缕、拜天、射柳和击球等。契丹辽朝的端午节俗是辽朝契丹族在吸收中原地区(主要是北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端午节风俗,并按本民族的习俗加以革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始于辽太宗统治时期.契丹辽朝庆祝端午节的内容有制艾衣、食艾糕、饮大黄汤、臂缠合欢索、佩戴长命缕和寿缕、拜天、射柳和击球等.契丹辽朝的端午节俗是辽朝契丹族在吸收中原地区(主要是北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端午节风俗,并按本民族的习俗加以革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耶律倍在辽朝早期的政权历史中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耶律倍力主尊儒说明他是一位很有政治眼光的契丹贵族.在辽朝政权对渤海国的征服与统治中,耶律倍是成功者.对耶律倍“让国”一事,则要从其一生在主流上和本质上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所为,还是逆历史发展而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辽朝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统治时间长达二百余年.辽朝政权机构是以契丹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封建统治阶层的代表人物,又吸收一定数量的奚、勃海等族的上层分子组成的统治政体.辽朝政权机构的多民族特点,说明其不仅是契丹史、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就其特点及渊源予以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恳请匡正.  相似文献   

15.
四时捺钵制是契丹(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保留的一项特殊制度和文化习俗。四时即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捺钵亦称纳巴、剌钵等,指辽朝皇帝贵族们所从事的与契丹民族游牧习俗相关的行在、营地迁徙和游牧、渔猎等活动,是在辽朝初期“因俗而治”的二元政治体制下的客观延续。阐释捺钵的本意、捺钵文化形成的原因、性质、具体内容以及契丹捺钵文化对女真、蒙古、满等各族的影响,可以加深对四时捺钵文化模式的思索和理解,从而增进对契丹辽史制度文化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榷场是历史发展到辽金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是禁榷和互市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历史产物。辽朝建国之前就设立了羊城榷场。在此之后,由于契丹辽朝对外交换的不断增加,于是分别设置了对北宋、高丽、女真、西夏、鞑靼诸部以及西域诸国的榷场。随着辽与诸国或诸部关系的变化,榷场也时闭时开,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辽代设立榷场不仅会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榷场所在地的军事地位和交通情况,也是其重要的考量对象,因而一般都会选址于军事重镇或交通便利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皇朝,历时二百余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疆域最广时“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将辽阔的中国北疆之地统一起来的少数民族皇朝。辽朝的统治者为适应其统治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21,(2)
使辽诗是宋辽政治生活和民族关系的产物,体现了北宋使臣自觉的政治传播意识和大国情怀,促进了汉族和契丹文化的交流融合。北宋使臣以优越的文化心理去观察辽朝的一切,他们笔下的诗歌恰好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记录宋辽对峙时期,辽人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人情,符合民族志以某个民族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野调查和信息采集的学科特点,因此,使辽诗是一种民族志书写形式。以民族志视野重新审视这些诗歌,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辽朝社会历史和民俗文化,对于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也是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9.
辽朝刑罚制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朝法制中的刑罚制度 ,与传统的汉族封建法制有许多不同之处。诸如“射鬼箭”、“瘦死狱中”及用沙袋、木剑、铁骨朵等刑具对犯人施刑等 ,均展现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刑罚制度中野蛮与残暴的特征。同时 ,契丹统治者在执行刑罚中宽契丹、严汉人及草菅人命、乱施杀威等作法 ,也是辽朝奴隶制残余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在刑罚制度上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20.
尤李 《兰州学刊》2011,(1):144-149
文章着重挖掘石刻材料,从佛俗的角度来分析中晚唐时期的幽州一卢龙镇。中晚唐幽州地域流行的大众文化佛诞日巡礼、起佛名、佛号的习俗,到辽朝均影响到契丹贵族。佛教信仰和习俗生命力顽强,能跨越朝代、超越阶层和族群。对辽代佛教文化来讲,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其实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精英和民众之间互动频繁,不少信仰是各阶层共有的。被中晚唐汉族文化精英斥为“胡化”(非主流、非正统)的卢龙镇,到辽朝却成为汉文化的中心,并且为契丹人的汉化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