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教教主,其原因为:一是老子受到黄帝的“感染”而成为神仙,二是《史记》的含糊记载有助于后人对老子的神学改造,三是《老子》有助于道教理论的建立。最后讨论了道教放弃黄帝而选择老子作为教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魏晋时起,道教由于受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利用,由汉末的早期道教开始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的民间道教。天师道的北迁与“上层化”运动,促使神仙信仰开始在上层贵族与文人名士中间广泛传播。神仙道教本是士族文化的产物,因而对当时的名士文人产生了深刻之影响。嵇康就是一个典型之例,他不但心仪老庄,更语类道仙,潜心养生、采药服食以成神仙是其一生的兴趣所在,也是其道教神仙信仰极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4.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5.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历来认为白鹿洞得名是因为其创始人李渤蓄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而白鹿洞的地形四面环山,回合似洞,故名白鹿洞.在道教系统中,白鹿常与神仙相伴,多为神仙坐骑,而"洞"则指神仙真人居住之所,李渤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曾撰<真系>一书,为道教上清系排列谱系,自拟为第十四代传人.所以,李渤取名"白鹿洞"完全是出于其个人的道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宗教如何适应现实社会,应对西方科技的挑战?陈撄宁先生调适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将道教的神仙养生术独立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仙学体系,认为仙学与科学相近,并援科学以改造仙学,弘扬道教的神仙养生之术.这是一个宗教改革家为挽救道教而采取的迂回战术,既坚持传统的仙道学说,又把科学融入仙学.这也是道教神仙学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8.
道教养生是以与生命过程相反的程序使人复归于“朴”,而道教的审美则注重让人认识俗世生活之丑而感受超现实的神仙生活的“真—美”;道教养生经历了从“养生”到“长生”、从肉体的养护到精神的超脱变化,而道教审美也经历了从追求“道—美”的绝对,到借鉴现实美甚至引领现实美的过程。道教养生推动了道教审美的发展,而道教审美又将道教养生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形成于民间,又对民间风俗习惯产生较的影响。苏州道教源远流长,苏州的民俗节日中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的神仙信仰习俗则是道教的神仙谱系、科教仪式和修炼方法等在民俗中的具体表现。另外,道教对民间生活习俗如丧葬、祛病、消灾等方面的影响也很大。剖析道教对苏州民俗的影响,旨在更好地把握苏州民俗的品格特性。  相似文献   

10.
晋代道教学者葛洪编著的《神仙传》是道教史上重要的神仙传记,该书收集了历来流传的神仙故事,成为其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形象例证,展示了以金丹为主以及心性修养、积功累德的成仙方法,具有鲜明的宣教辅教色彩,同时也是当时神仙思想较为盛行的产物。《神仙传》与其理论著作《抱朴子内篇》所阐述的神仙道教思想相互印证,反映了道教当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启了后来道教通过神仙形象来传播教义教理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