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疫情时代研究城市化发展中人口集聚对城市韧性产生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对秉承“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建立包含人力资本与环境压力两条作用路径的分析框架,试图对人口集聚是否会提升城市韧性水平做出解答和机制验证。结果表明:(1)人口集聚程度对城市韧性有提升作用;人口集聚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环境压力的中介效应对城市韧性产生作用;(2)在门限回归中,环境压力具有单一门槛作用,人力资本具有双重门槛作用,越过门槛前后人口集聚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程度有所变化;(3)异质性分析中,划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类型的城市时,城市韧性水平处于不同分位数时,区域间人口集聚与人力资本、人口集聚与环境压力两相组合划分时,人口集聚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方向与大小均存在差异。最后从人力资本和环境压力这两条影响路径切入,聚焦人口集聚对城市韧性影响的实证分析提出几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要素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人口集聚为城镇化提供重要动力,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人口要素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系统。本文构建关联协调度模型分析近15年来我国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集聚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由不协调逐步转向协调发展,即初期在传统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而在后期的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开始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收入结构可以有效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隐患,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继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4.
《人口学刊》2019,(6):78-8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和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其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口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一直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问题是如何判断人口流动是否合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口流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本文以2000-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选取高技能人口比例等指标为门限变量,发现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当高技能人口比例超过7.24%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将增加8%。反映区域发展条件的其他门限变量估计结果同样显示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门限影响,当人口抚养比、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信息化水平超过门限值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检验获得了相同的研究结论,高技能人口比例的门限值提高到10.57%,反映了第二产业对高技能人口的更大需求。总体看来,我国区域人口集聚水平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强相互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关系的区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9~2008年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居民消费率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少儿抚养比与消费率呈同向变动关系;老年抚养比与消费率呈反向变动关系,拒绝了生命周期假说。少儿抚养比降低对西部地区消费的影响高于中东部地区;老龄化对东部地区消费的抑制作用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人口流动的一个典型化事实是绝大多数微观个体向特定地区流动导致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即发生人口集聚现象,同时这些特定地区的经济集聚特征明显,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形成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本文以2000年至2015年我国省级常住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为样本,根据空间四分位图和莫兰指数识别我国人口和经济分布的空间特征,分析人口和经济集聚地区的同一性情况;利用不均衡指数测算我国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协调性。研究发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一直呈集聚状态,经济指标的莫兰指数数值更大,经济集聚的程度要高于人口集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19个省份的空间相依类型相同,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省份相互临近,各省份人口和经济比重的匹配度非常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匹配度在持续地优化提升,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一致性。应通过弱化户籍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重视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人口和经济集聚,提高人口经济集聚协调性。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成为政府和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样本探讨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内部以及周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全面FGLS”方法以及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结论: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集聚无论是对于城市群内部共同富裕还是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富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作用,但长期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不可能无限集聚,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拥挤效应将超过集聚效应对共同富裕产生负面影响。上述结论意味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形成的多中心集聚的态势,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在推动城市群内部共同富裕的同时,短期内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但长期持续的发展仍需人口在粤港澳全域更为均衡地分布,而非无限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应重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互联、城市互联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西两翼及山区人口等要素资源更为顺畅地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粤港澳全域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人口外流对韶关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韶关的经济发展与全省尤其是珠三角的差距逐渐扩大,由此带动韶关山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口净流入地区转变为21世纪初的人口净流出地区。本文利用“五普”资料,深入分析了韶关人口外流的现状特点成因、发展趋势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政府应如何合理组织好人口流动,特别是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留住人才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更为明显。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将集聚理论纳入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结合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与城市宏观数据,研究城市人口集聚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城市人口集聚通过个人收入、职业匹配与公共服务等集聚收益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通过工作压力、城市房价与交通拥堵等集聚成本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人口集聚仍能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第二,城市人口集聚对城市户籍劳动者、高教育水平劳动者与体制内劳动者的就业满意度提升更大;相比人口高度集聚城市,人口中度集聚城市的规模扩张更可能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第三,基于集聚经济理论“空间发展钟形曲线”,都市圈空间不平等表现为经济一体化的集聚阶段或分散阶段。相比经济一体化分散阶段的都市圈,处于集聚阶段的都市圈,城市人口规模扩张更可能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王晓璐  杨东亮 《人口研究》2020,44(4):102-115
在数量型人口红利日益消失的背景下,提升劳动力质量与个体人力资本水平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口集聚除了能够增加地区劳动力数量外,还能通过知识溢出与就业竞争两个机制对个体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产生重要影响。在构建个体人力资本与人口集聚关系的数理模型的基础上,以2000~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个体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发现人口集聚能显著提高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并且伴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集聚对个体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作用越大,这与收益递增的经济集聚理论相一致。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发现当知识溢出水平与就业竞争强度超过某一门限值后,人口集聚对个体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作用会显著增大,体现出知识溢出与就业竞争对个体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我国放开了对人口迁移流动的管制,跨省区的人口迁移逐渐活跃起来,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开始凸显。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迁移人口的问题。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首次成为主要普查的项目。目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已经公布。为此,本文以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迁移人口特征的变化,确定了新的人口迁移中心;此外,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证明迁入人口数和就业人数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流动是当代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人口流动问题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已成为新世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劳动力、消费、储蓄和其他社会问题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随着老龄化峰值的到来,其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显露,我国应该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抓住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负担较轻的黄金时期,在人口老龄化峰值来临之前,扬长避短,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14.
刘爽 《人口研究》2001,25(6):30-31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现象最复杂、变化最多样,人口运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最特殊的国家.因此,几乎没有人质疑:人口学发展和人口问题研究最具魅力也最富挑战性的地方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包玉香  王向阳 《西北人口》2012,33(2):108-113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性,因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均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人口的生产属性和消费属性出发,以经济增长理论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人口发展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口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因此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态势,以人口为中心系统地分析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的人口变动主要从四个方面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如果没有其他突发性因素的冲击,单从人口变动因素来看,中国经济还可能再持续增长二十年。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性。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人口老龄化对生产和消费均有影响,也就必然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然后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尝试引入人口老龄化因素从而对该模型进行扩展,分析得到的结论是:①进一步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的存在;②不同的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人口再生产所处于的发展阶段不同,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影响程度,即其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和也就不尽相同,但存在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其负效应就越大,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减速效应也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潇 《人口学刊》2006,(3):29-34
东北地区是我国在建国初期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在东北地区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使东北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东北地区从人口净迁入转变为净迁出地区,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显现出衰落的迹象,人口净迁出的速度加快,东北地区内部人口从北向南迁移的趋势增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分布的一致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