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扶贫开发是一个从中央到村庄"一竿到底"的系统工程,治理目标逐级行政发包,最终的实践执行者就在以县为主导的基层体系内。能否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基层各扶贫主体的互动样态。研究发现,基层扶贫主体可概括为乡镇驻村工作组、县直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及村两委四大类,各扶贫主体的扶贫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层面,既包括自上而下的体制压力,又涵盖自下而上的村庄"倒逼机制";其互动机制表现为合作中的"策略主义"及压力考核下的"避责"逻辑,这与精准扶贫实践形成一种"互构"。另一方面,在分析精准扶贫实践的困境基础上,文章认为应突出第一书记在基层扶贫实践中的"桥梁"功效,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营造扶贫帮扶的"造血"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扶贫。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2020年我国农村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脱帽,共同迈进小康社会,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湘西考察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后,全国上下开始掀起精准扶贫的热潮。作为精准扶贫方式"五个一批"之首,"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已成为农村扶贫的重要扶贫方式。产业扶贫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主体的参与。在众多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其具有天然益贫性而成为精准扶贫的理想载体。因此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发,以精准扶贫为视角,结合实地调研,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的运行方式。通过对L县Y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的实际操作过程分析,得出其参与精准扶贫的运行方式主要是"扶贫前"与政府合作,"扶贫中"与农户、龙头企业互动,从而实现"扶贫后"农户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4.
5.
2015年出台的"第一书记"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治理带来了新的制度变革。"第一书记"制度仍然符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的概念,科层制的"嵌入型"介入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向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道路,推动了村庄内部矛盾的化解和村庄外部资源的调动。"第一书记"政策中"以人为本""因户施策"的要求为精准扶贫工作中背离科层制的运行带来了可能性,该政策允许扶贫场域中的行动者采取适当"弹性"的做法,弥补了科层制"非人格化"的缺陷以及信息沟通的低效性。  相似文献   

6.
第一书记扶贫脱贫制度是国家通过第一书记健全村级领导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实践党建引导和统筹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受益于费孝通对中国政治生态分析而提出的“双轨政治”概念的启发,提出的新“双轨制”,指涉第一书记扶贫制度与村书记制度的新型“双轨”在贫困领域中的交汇、互动和嵌入。新“双轨制”大大提升了扶贫绩效,然而,也面临系列困境,基于公共政策视角,可从国家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行为、乡村政权建设和基层社会的“四位一体”进行完善。新“双轨制”是对中国扶贫脱贫工程中新思路和新方法的一种尝试性总结和概括,期望为中国扶贫提供一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本土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8.
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工作,呈现出明确的递进关系:改革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扶贫—定点扶贫—精准扶贫。文章对现阶段实施精准扶贫的历史背景、丰富内涵、主要特征及其重大意义等基础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精准扶贫一方面要加强实施力度和实践探索,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精准扶贫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基于CiteSpace的精准扶贫研究 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2014年至2017年CSSCI数据库中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为样本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学结合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从文献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共被引、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对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知识基础、研究前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研究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成果显著,但共被引文献的聚类特征不够明显,研究专注度有待提高。精准扶贫的内涵在不断扩充和延伸,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对于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金融、旅游等行业的精准扶贫,基于不同方法对精准扶贫的效应评价差异较大。此外,大数据、信息化与精准扶贫的耦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
插花贫困地区村庄的不同主体在精准扶贫中的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人口分布区域的差异性以及精准扶贫以项目进村和措施到户为核心和亮点,决定了对精准扶贫研究时必须强调研究区域的类型性以及注重对村庄不同主体心态的分析。基于课题组2016年3月在武汉市H区Q村搜集的精准扶贫经验材料,重点分析了插花贫困地区村庄中的贫困户、普通农户、村民代表及党员、富人、村干部、驻村干部在精准扶贫中的心态及其原因,并提出要通过政策完善或实践工作来科学引导村庄不同主体共同努力解决贫困户问题,即明晰精准扶贫的定位,改革和完善精准识别和考核机制,健全精准扶贫监督机制,多方面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并发挥“能人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攻坚脱贫战略中,社会扶贫是政府、市场、社会联合行动的“三位一体” 大扶贫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实践和学术研究来看,社会扶贫仍然是“大扶贫”格局的短板。公益扶贫是社会扶贫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使命追求与政府精准脱贫目标内在价值的契合性、扶贫公共产品供给功能的发挥和政策供给的支持、政府主导扶贫模式的“碎片化”和多元协同扶贫模式的正面效应并存、“互联网+公益”模式与网络扶贫行动的联合驱动成为公益组织嵌入精准扶贫行动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要发挥公益组织的扶贫合力,提高公益扶贫的效果,补齐“社会扶贫”的短板,就需要从核心支点、基础条件、制度嵌入、技术支撑4个关键要素着手,构建公益组织嵌入精准扶贫行动的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2.
云南健康扶贫的现状分析、实施困境与路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啃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硬骨头,对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深入推进云南健康扶贫,要坚持健康优先,切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靶向治疗",提升健康扶贫的精准度和满意度;补齐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加平衡和充分;强化政策衔接和产业培育,使健康扶贫的成效更加持久;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贫困地区公共卫生体系;评估健康扶贫政策成效,深化扶贫领域调查研究,以问题为中心整合学科,把握好健康扶贫的方向、节奏和力度,在破解问题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精髓和亮点,但其在实施中面临多方面局限,贫困群体的脱贫动力和需求与国家提供的 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对称性,而社会工作的特性与精准扶贫在价值、专业和机制方面相契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局限 性。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是该进程中的应有举措,在顶层宏观设计层面的思考已有诸多研究,而具体微观层面的介入 服务模式还留有空白。基于河北Y县N乡的调研发现,根据问题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四种服务模式,分别是驻点服 务、定期服务、政府吸纳和非直接服务。但在四种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社会工作人才来源与留住困难、基 层政府与民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欠全面的问题,提出强化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健全有效的资金支持与管理体系、引进留住社 会工作人才、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应实施多种组合扶贫方式,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特别是民营企业可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供可持续产业链支持,对贫困地区及贫困户精准施策,实现共同富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民营企业恒大集团对贵州大方县的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工作,总结其易地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综合全方位扶贫的经验,提炼出斩断穷根式的易地搬迁模式、搬迁点配套产业模式等精准扶贫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税改之后,各种资金依靠“条线”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自上而下输入农村,“项目治理”开始兴起,在扶贫领域也不例外。以华北W贫困县“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竞争性项目为例,将扶贫项目的生成、申请、立项与落地实施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链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项目申请之前上级政府的“选择性平衡”导致了扶贫瞄准偏离;申请、立项环节发生了扶贫目标的置换与项目的盲目扩张;项目落地后又遭遇了基层社会的解体重组与扶贫资源的碎片化。而这背后是项目分级治理下不同层级政府的多重逻辑以及项目制与科层制之间的张力使然,二者共同导致了扶贫实践与国家“精准扶贫”治理目标相背离。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自2013年以来,我国掀起了精准扶贫的热潮。正确认识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特征,要克服将精准错误理解为绝对片面个别单一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指令,避免认识的几大误区。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重要批示及精准扶贫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从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性和局部性、个体性和国家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短期性和长期性等辩证统一的关系视角,全面、深刻地认识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特征。经过分析,可对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新时期的扶贫思想、理论和战略进行内涵的概括。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特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对精准扶贫实践的启示和指导,包括精准扶贫对象的认定,方法的实施,效果的评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点,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治贫领域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丰富,其"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理念,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指导价值。在面对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时,高校应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环节下功夫,助力精神贫瘠大学生有效实现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18.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脱贫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产业趋同、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缺乏、绿色生态保护有限、风险抵抗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深入阐释精准扶贫方略和产业扶贫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精准扶贫方略对产业扶贫实践的新要求后,指出了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及研究、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监督生态绿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涉农资金整合是针对扶贫资金所存问题而展开的扶贫资金领域的改革。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集中关注涉农资金整合以来精准扶贫项目运作过程的变化及其脱贫成效。涉农资金整合下,扶贫项目运作主要在项目的申报、项目资金审批、项目实施、项目监管四个环节改变着原有的项目运作模式、利益关系及权力格局。其扶贫成效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集中扶贫资金力量上,实现了扶贫项目数量、扶贫范围、扶贫受益群体均扩大的效果,但也导致县域扶贫项目分配不合理、部门利益壁垒凸显的项目管理与项目资金管理跟进不匹配等问题。本文通过现实考察及对所存问题的分析,强调体制性根源中的项目制扶贫模式、利益趋动下的权力与利益的谋利性行为、机构设置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共同导致了以上问题的产生。因此,应从加强县域资金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增加社会扶贫力量的参与三方面共同应对当前涉农资金整合下扶贫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块数据意指把各种分散的点数据和分割的条数据汇聚在一个特定的平台上,使之发生持续聚合效应的数据。块数据能克服"条时代"大数据发展面临的共享难度大、垄断程度高、融合能力差、应用价值低以及安全风险大等一系列制约因素,降低农村精准识别中人为操控的可能性,提高农村精准扶贫项目安排的针对性,增强农村精准帮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促进农村精准脱贫效果评估的科学性。但是,运用块数据开展农村扶贫,仍然会面临数据失真、识别无效、确认困难、指标错位等问题。尽管如此,块数据对农村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的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作用是明显存在的,对农村精准扶贫的生命周期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和精准脱贫路径的拓展亦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