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以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政策以防控其虐待风险,那么当前留守儿童的虐待风险如何?虐待形成的创伤是否严重?虐待的成因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本研究试图利用基于四川省Z市1 245名被访者的实证调查来回答上述问题。研究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各类被调查儿童的虐待风险整体上较为严峻,双亲留守儿童的忽视率比普通儿童高18.8%~25.8%,单亲留守儿童的精神虐待率同比高17.4%~22.1%,而两类留守儿童遭受复合虐待的比例也同比高15.2%以上。二是虐待会导致各类儿童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每提升1个单位的虐待强度就会增加0.23~0.24个单位的抑郁度和0.25~0.62个单位的行为问题,留守儿童尤其是双亲留守儿童并未表现出比普通儿童更强的创伤适应性,"变色龙本性"和"伙伴群"的理论解释在中国数据中并未能得以证实。三是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虐待成因有所差异,父母的抑郁性人格对于普通儿童的受虐风险具有预测力,婚姻冲突的外溢与暴躁性人格则对留守儿童的虐待防范威胁最大,而"压力释放"及"暴力循环"等学理解释则相对较弱。我国政府应增强留守儿童保护政策的落实能力,提升虐待创伤干预的专业性和制度化水平,积极纾解留守家庭的婚姻冲突。  相似文献   

2.
周快快  王染 《南方人口》2022,(4):14-23+13
本文采用2012-2018年北京大学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分析“两孩”政策下农村家庭智力资本对家庭两孩生育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政府扶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发现:我国中西部农村家庭智力资本呈现上升趋势,“两孩”生育行为从2018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农村家庭智力资本中的教育和工作技能智力资本对“两孩”生育行为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农村家庭智力资本的上升是“两孩”生育行为下降的重要原因。政府总扶持强度存在同向的调节效应,即政府扶持强度越高,农村家庭智力资本提升对两孩生育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强,说明通过政府补助激励农村家庭生育率的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加剧两孩的低生育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和2016年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心理健康对儿童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和营养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抑郁总体上不会对儿童认知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但由于留守儿童被抑郁的父母一方照料,其认知能力受负面影响显著;母亲抑郁显著提高女孩抑郁程度;父母抑郁会显著降低儿童摄入高蛋白食物的频率。更高的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对于父母抑郁带给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消极影响有一定缓解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心理健康问题对儿童发展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为思考和应对农村成年人心理健康、儿童发展、贫困代际传递等公共健康和社会民生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总被引:284,自引:3,他引:284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但是 ,有关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却一直模糊不清。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 ,本文对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分布、家庭类型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专门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政府无条件转移支付项目。基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利用2012年和2014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倾向得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低保对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并从家庭教育物质投入和时间投入两个角度检验了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深度贫困还是轻度贫困儿童,农村低保均能够显著提高其认知能力,尤其是对深度贫困儿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相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农村低保对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农村低保对西部地区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路径分析显示,农村低保主要通过影响家庭教育物质投入,间接提升农村贫困儿童的认知能力,但并未改变贫困家庭父母的时间配置偏好。因此,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农村低保的补助标准和瞄准效率,并从儿童的教育、健康等方面设置合理的受益条件,使得农村贫困家庭优先将一定比例的补助金用于儿童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充分发挥出农村低保的教育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段成荣  杨舸 《人口研究》2008,32(3):15-25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与农村留守儿童有关的各项基础信息却十分缺乏.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并围绕目前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所得研究结论,填补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的空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状况良好、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非年老体弱等结论将改变人们对留守儿童的习惯认识.  相似文献   

7.
《人口学刊》2018,(5):5-14
本文将农村缺损型家庭分为永久性亲子分离型缺损家庭(简称残缺家庭)和暂时性亲子分离型缺损型家庭(包括离异家庭和留守家庭)。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家庭结构对儿童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社会支持也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的行为存在影响。通过设计的访谈问卷和YSR自评量表对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乡镇学校中缺损家庭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家庭占37.13%,离异家庭占37.55%,失去父母家庭占25.32%。以全国常模为标准参照分析发现,恩阳区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确实存在较高的行为问题(总分检出率15.61%)。基于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缺损家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存在差异,三类缺损型家庭中,残缺家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最严重,离异家庭学龄儿童次之,留守家庭学龄儿童最低。不同主体(父亲、母亲、监护人、教师和同学)提供的不同类型(社会交流、尊重意见、分享秘密)的社会支持对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存在差异。应关爱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构建学龄儿童美好生活的支持体系,满足其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大量留守儿童这一宏观背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0个农村社区中的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进行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监护类型,而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最多。从监护人、学校和社区的角度出发,应增加社区家长学校中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项目,改变外出父母及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观念,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唤起家长对子女进行全面教育的意识;农村社区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的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多精力去照顾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卫生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与农村儿童的健康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0年数据,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卫生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及其对农村儿童健康状况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卫生医疗资源对不同社会经济特征家庭具有不公平的可及性。新时期卫生医疗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应更着眼于提高农村儿童及其家庭公平享有卫生医疗资源的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贫困及低受教育水平家庭儿童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宋月萍  谭琳 《人口研究》2008,32(3):67-74
本文使用中国营养与健康1991年和2000年的调查数据,在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环境下分析了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性别差异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实证比较农村总体儿童、"一孩半制"生育政策地区儿童、以及遵守"一孩半制"生育政策家庭的第二胎儿童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本文分析了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性别差异的影响.我们发现,从1991年到2000年间,整体农村儿童健康的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在特定情况下,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状况的影响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