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商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下降,商品流通费用不仅降不下来,反而有所增加。从全国来着,原商业部系统的商品流通费用率由1981年的7.8%上升到1982年的9%,流动资金周转期延长15天,实现利润比1981年减少34.2%。从上海来看,根据商业 相似文献
2.
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而创造物质财富的目的又是为了维持人们的生存并不断改善或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整体,各种生产的门类繁多,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复杂纷纭、变化多端。所以,从生产到消费之间就必须有一个流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它也是生产的继续。为了完成这个职能也就必定要产生相应的组织或机构,这就是市场、商业机构等之所以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时就指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过程的统一。不论是对于个别资本来说,还是对社会总资本而言,直接生产过程都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方面,一个片断,它必须由流通过程来补充,来完成。从一定意义上来 相似文献
3.
在纯粹流通费用的认识问题上,长期以来形成了如下看法:纯粹流通费用既不创造价值或使价值增殖,也与使用价值的保存无关,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种虚费;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市场竞争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流通中产生了庞大的纯粹流通费用,导致国民收入的极大浪费,此乃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的表现;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指导下的经济运动,要大力节约流通费 相似文献
4.
5.
6.
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这几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效益不好,……商业的流通费用降不下来。”这的确是商业工作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流通费用高,多年来商业系统出现了商品纯销售额成倍上升,而纯利率却急剧下降的反常现象。这当然更加降低了本来就不高的商业经济效益。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不能不重视。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1956年第4、5、6期连续发表了江诗永先生等有关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的五篇论文,在这五篇论文里,对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来源,就全社会来说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一论点大体上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中和第三卷第十七章中,都曾指出:纯粹流通费用并不给商品附加任何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虚费。这种费用必须取偿于剩余生产物,从资本家全体来看,是剩余价值或剩余生产物的一种扣除。江诗永先生虽没有引用资本论第二卷中有关这个问题的文句,但在他的论文中关于纯粹流通费用中不变资本部分亦曾提到:“对于这一部分纯粹流通费用在物质上 相似文献
8.
剖析降低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根据建筑产品的主要特点,探讨从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作业费、施工方案、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使用、新建材的使用等六个主要途径,降低建筑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9.
(一)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曾设想在代替旧生产方式的新的生产方式中,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复存在.包含在这个基本前提中的逻辑推论,必然是在这个新的生产方式中,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实践并没有完全按照前人的设想发展.现实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没有也不可能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实践中的深刻教训又迫使我们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于是,人们开始放弃经典作家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 相似文献
10.
工程造价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建设单位投资回报的多少,还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不断挖掘降低工程造价的潜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土地不是商品,土地资金是商品——兼谈开展地产经营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土地物质不是商品,土地资金是商品在讨论城市土地问题时,有的同志提出:城市土地具有价值,具有商品属性,并把土地具有商品属性作为开展地产经营的理论依据。这种观点是否能成立呢,先让我们看一下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土地问题的。马克思在论述土地范畴时,首先肯定了土地是自然资源或自然物质,而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是没有价值的。马克思说:“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资本论》第1卷,第668页)“土地应该理解为各种自然力本身,因而也包括水力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Ⅱ),第388页),“土地,这个无机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创新与发展的启示——兼谈商品市场指数化投资与商品指数期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和期货市场的关系是人们近期关注的焦点。在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上,大家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认为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OTC市场,场内交易的风险基本上是可控的。但在另外一些问题上,人们还有争论,即投机资金的过度炒作是否是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的元凶,商品期货市场的定价作用是否应该受到限制?金融危机对中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与发展有何启示?文章将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任何标识,如果脱离了商品,充其量也只有美学上或版权法上的意义,它无法获得商标法上的保护,当然它也难以侵犯别人的商标权,或者说它对商标存在侵权不能.商品是确定和产生商标权的基础,因为商标的生存和发展依附于商品的生产和发展;商标的自我约束功能要求商标必须依附于商品;商标法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商标对商品的依附性.而域名只起到地址的作用,它不依附特定商品,也不与特定商品相联系,因此没有侵害他人商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提出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并非必然一致的论点后,邹大凡同志和张纯音、詹君仲同志对我的论点曾提出过不同意见。他们的意见促使我进一步考虑了这个问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感到有继续商讨的必要。现将想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請同志们继续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一我对兩种不同意見的看法从“經济研究”1956年第四期上登載了江詩永同志的“論商业利潤与純粹流通費用的补偿問題”一文后,引起了各方面的热烈爭辯,先后有徐毓枬、樊弘、蔣学模及宋承先諾同志各抒己見,展开了論战。大家在探討的过程中,关于純粹流通費用的补偿源泉問題,关于純粹流通費用中不变資本(即K)部分的补偿形式問題,大体上可以說已經有 相似文献
17.
读了《人文杂志》1980年第3期刘弟久同志《国营企业的产品是不是商品》一文后,很受启发。鉴于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我在此不揣冒昧谈一点自已的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刘弟久同志,并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产品成为商品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吗? 刘弟久同志说:“商品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马克思无论是分析简单商品生产还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都把劳动的社会性作为出发点”。我认为,上述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孙恒志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关系产生原因的探索》一文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劳动力属于生产者个人所有,社会主义商品关系,是由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产生的。“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与个人占有劳动力的矛盾,不仅在社会与生产者个人之间,而且在各个社会主义企业之间,都会导致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从劳动力的归属来探讨社会主义商品产生或存在的根据,读后有所启发。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9.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社会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就存在着商品。这种见解,似乎已成了不容置疑的常识。 然而,这种“常识”却实在是一种谬误。实际上,商品,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存在。从而,一切商品学说,都成了对本来不存在的“商品”的描述(这就好比物理学曾经对本来并不存在的“以太”大加描述一样)。 现在,就让我们来剖析所谓“商品”和“商品学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