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舞蹈岩画表明,萨满乐舞是产生于氏族部落社会母系制时代的一种古老宗教艺术,至史官文化中期,该乐舞的结构、形式及表演程序等已得到规范,并固定下来。萨满乐舞对蒙古族民间古乐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现代蒙古族民间的安代、铃鼓、盅碗等乐舞,其旋法律动、调式调性、动作形态和舞蹈姿态等风格,仍带有明显的萨满乐舞韵味。  相似文献   

2.
佛教乐舞是伴随佛教应运而生的一种音乐形式。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它从印度开始向中原传播,并在宣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佛教乐舞的用途,一是通过美妙的舞姿,赞美西方极乐世界;二是通过娱乐性的乐舞活动,吸引民众信佛。在它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印度古典舞蹈、民俗舞蹈以及神话的某些因素,而且也吸收所在地文化因素及其舞蹈特征,因而它极具生命力,对乐舞发展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印度佛教及其乐舞在向中原传播的过程中,对龟兹、敦煌及中原佛教乐舞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裙摆作为四川汉代乐舞的一种舞器,其形制一直沿用至今。但在当代,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所打造的文化产业追逐视觉刺激,遮蔽了裙摆的意义设定,裙摆在舞蹈语汇体系中已经以现代性身份而存在,唯美与逼真的代价是舞者所携带的深度文化意义的消逝,而重返"裙摆"所携带的文化"景观"就成为当下舞蹈文化研究的一个进路。当然,这并非要复原某一个舞蹈动势,而是要借其管窥汉代乐舞文化韧度和独有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大量娱神岩壁画和史料表明,模拟各类动物形态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乐舞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于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宗教乐舞,其表演形式和乐舞姿态,一直延续至现代社会初期,并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乐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近现代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乐舞,其旋律和舞蹈姿态等风格,依然承袭着原始宗教乐舞的基本动律和姿态。  相似文献   

5.
西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美学内涵丰富,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音乐器乐配合舞蹈表演的各种场景,不仅记载和复现了西汉时期乐舞艺术,同时映射了汉代历史背景、生活情境、社会思潮,对汉代绘画、图像以及汉唐古典舞的研究至关重要。从画像石外部的静态物理构形,渗入到内部的动态形象、乐舞形式和表演技术等,藉由“以图证史”和“以图佐史”的研究方法双向辨识。舞种、舞蹈动作在金石之声与丝竹之乐的统摄下,展现出和谐、古拙、气势美,皆运用相应的线质呈现。不同的乐舞形象特征从凝固的画像石中得以解读,由此管窥汉代社会精神风貌即舞蹈身体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一门较深的学问,然而舞蹈又是瞬息万变的动态艺术,倘若要用形象化的文字将其表述出来,则需要有较高的乐舞欣赏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可以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语言艺术,因为要把以音乐和动作作为传达感情手段的乐舞形象用语言再现出来,而且要描摹传神,是很不容易的。但在白居易的笔下,却用语言艺术描绘出了一批乐舞的杰作,其比之历代诗...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音乐发展史上的极盛时代。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乐舞艺术的盛况,也必然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因而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以音乐、舞蹈为题材的诗篇。其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乐舞诗,无论从数景上或是描写的具体性、深刻性方面,都大大超越他的同时代人,而放出光辉的异彩。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敦煌男性壁画乐舞的渊源及流变,从历史学、宗教学、舞蹈身体语言学等角度尝试探讨敦煌壁画男性乐舞"静态"的舞蹈资源构成及其"动态"的舞台呈现,以期为中国古典舞教学、创作、表演和批评提供具体的参照和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跳跃的符号,是一种极为抽象的声音的艺术,难以捉摸,而舞蹈则是瞬息万变的动态艺术,倘若要用形象化的文字将其表述出来,则需要有较高的乐舞欣赏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可以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语言艺术。然而,在中唐时期却出炉了一大批描写乐舞的杰作。这些“乐舞诗”的成就不仅在于其具有超人的艺术魅力,更在于这些诗歌中所体现出的丰富...  相似文献   

10.
关莉 《南都学坛》2007,27(3):20-21
从汉画像中表现的图像看,汉代乐舞百戏已经包括了音乐、舞蹈、说唱、装扮、杂技、武术、舞美等戏曲基本元素,戏曲的唱、念、做、打也可以说是来源于汉代的乐舞百戏艺术。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乐舞之娱,遍及宫廷和民间。唐代帝王之中,不少艺术修养极高,他们不只是乐舞的欣赏者,也是乐舞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这种氛围中,宫廷内外,一批优异的乐舞脱颖而出。除宫廷乐舞艺人外,唐代的官府、军队亦有乐籍歌舞艺人,王公贵族、豪门官宦,蓄养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私伎成风。在唐人的生活中,凡是官宦富室、文人士子等欢会酒酣之际,必有乐舞,寻常乡闾也濡染歌舞风习。在开放的政治文化政策下,唐代乐舞亦积极吸收外来元素,缀染上浓重的域外文化的色彩。歌舞的美好和欢娱,带给唐人相当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满足,也使他们的生命浸润着艺术的芬芳。  相似文献   

12.
唐前乐舞诗最多的是梁朝,为唐代乐舞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但与唐朝尤其是中唐乐舞诗相较,梁朝乐舞诗在描写对象、功能和写作目的三个方面与唐代均有较大的差异:即从梁朝乐舞诗的单纯描摹舞姿舞容的咏舞女变为唐朝的注重乐舞效果的赞舞艺,从梁朝的审美娱乐功能发展为唐朝的陶情、悟道、政治教化等多重功能,从描摹外物到抒情言志。实际上表现了两者一为娱乐一为礼乐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唐代乐舞类诗序是唐代诗序的重要内容。从类属的角度看,唐代乐舞诗序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诗序保存了唐前乐舞资料,利用诗序,诗人们开展了对唐前乐舞或追本溯源,或拾缺补漏,或古今互证的"补亡"工作;二是诗序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异域乐舞资料,唐代流行的异域乐舞都在诗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三是诗人在诗序里特别强调了乐舞的声教作用,这既是传统礼乐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诗人们对诗序可补诗之不足的文学功能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4.
论乐舞在西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古乐一般称为乐舞,是一种歌、舞、乐的混合艺术。周代乐舞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礼,是身份、地位、等级的标志,是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实用文化。知乐是行礼的基本条件,不知乐就不能达礼,达礼必先知乐,因而乐舞在周代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的乐舞诗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不仅保存了大量关于音乐、舞蹈、乐器的生动形象的记载.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史料,而且从一个独特的、全新的角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时代变迁、各阶层人物,尤其是乐伎和诗人的生活与心态等。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主要探讨其审美价值、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长达3000多年的乐舞文化中,汉代乐舞以其张扬阔大、发扬蹈厉的强悍风格独树一帜,堪称中华乐舞史的最强音.造就强汉之音的精神底座,是在秦汉代际蓬勃兴起的人本主义精神.从汉武时期乐制的更作和乐府制度的确立,到盛行两汉的乐舞形制,再到志尽于诗、音尽于曲的乐舞歌诗和意气相尚、悲歌厉响的审美取向,无不反映并凸显着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在我国当下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人本主义精神同样应成为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8.
关于舞蹈专业的若干问题及构想──在西北民院乐舞系“舞台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张晓楼(一)我们乐舞系舞蹈专业自1978年复办以来,共培养了近300名学生,在我们现有的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已获初步成果:79级大专班宋琦玲同学现在澳大利亚从事专业舞蹈教学、表演、...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乐舞百戏的表演艺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建志 《南都学坛》2004,24(2):16-17
汉画乐舞百戏图像体现出舞蹈、音乐、百戏、广场等戏剧表演艺术 ,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确立了我国音乐艺术雅俗共赏的历史地位 ;二是揭示了表演艺术共同性的发展规律 ;三是开创了多民族表演艺术共同发展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功能相同,基本队列人数相近,八大光棍和髦舞、莫合则等与干舞、花棒子与籥舞、蜡花女与韨舞、四片瓦与皇舞的舞具相似,二者间应该有共源关系,甚至一定的源流关系。现代民间节令舞蹈应该是以古代祭祀舞蹈为主干,吸收了傩舞和百戏内容发展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