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自军 《船山学刊》2002,(2):21-24,42
1912~1927年湖南灾荒频仍,究其社会原因,政治腐败、局势动荡、军事不断、土匪猖獗破坏了防灾赈灾机制;财政拮据、金融混乱、经济凋蔽,人们穷困削弱了御灾救灾能力;生产落后、科技停滞、人多地少、盲目垦殖加大了灾荒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灾荒爆发之频度与烈度为当时世界所罕见 ,除却中国特殊的自然因素外 ,政治思想、专制苛政、救灾政策、生产方式、民变战乱、备灾救灾过程不得其人以及贪污腐败等社会因素甚为关键 ,成为中国古代天变成灾的主要原因 ,使得天灾这一自然现象演变为社会历史现象而与中国古代社会相伴始终。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时期是我国近代工业化的发端时期,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灾荒最为频繁严重的阶段之一。通过对这个阶段的灾荒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天灾人祸时常互为因果,而且这种天灾人祸同清朝社会法律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杨鹏程 《云梦学刊》2007,28(2):57-60
清朝前期虽然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稳定,但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山地和洞庭湖的过度围垦,降低了洞庭湖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加之吏治腐败、清初的战乱及奸商囤积居奇、操纵粮价等社会原因,致使湖南地区灾荒频仍,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5.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对古代泉州社会有重要历史影响.大桥的建成重新塑造了古代泉州地理交通格局,促进了泉州港经济商贸发展,凸显出特殊军事地理价值.洛阳桥与古代泉州佛教发展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僧人参与建桥修桥,佛教建筑的兴建以及佛教信仰的流行.古代泉州民间信仰兴盛,双忠信仰、通远王信仰、玄天上帝信仰、洛阳桥神都与洛阳桥有关.围绕着洛阳桥,产生了洛阳桥谶谣、洛阳桥德政、洛阳桥文学、"洛阳桥"符号,成为古代泉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抚按是明中后期灾荒救济的核心力量,他们奏报灾伤,请蠲请赈;踏勘灾伤,核实灾情;受命赈灾,主持赈务;监督赈济,澄清吏治。二者职任有交叉也有分工,巡按侧重勘灾和救灾监察,巡抚侧重报灾和领导赈灾,共同推动了灾荒救济的进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执行救灾程序的机械化及抚按自身的贪腐和不为,也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河南省灾荒具有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等特点。民国时期河南的灾荒之所以频繁与该历史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压榨,以及连年战乱对农业生产的破坏,都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政府的腐败、治水经费的挪用等人为因素,更是天灾频繁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崔士岚 《理论界》2009,(12):73-75
中国古代公案类与法制题材小说,对古代社会的司法状况有所反映。这些内容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司法状况,服务于现实法制建设有一定作用。通过对古代法制题材小说的研究,较为全面地认识了古代司法制度的利弊,从而促进当今的法制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浅析北洋政府的灾荒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政府时期是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几乎无年不灾,而且灾区广、灾情严重,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破坏。面对巨大灾荒,北洋政府逐渐重视荒政,相继建设和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与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取得应有实效。  相似文献   

10.
清后期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研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以《清实录》为据,整理1800—1911年间内蒙古灾荒记载,着意分析灾荒存在类型、发生特征及对内蒙古地区社会演化的不良影响,尝试通过对这一特定时期及区域灾荒状况的史实分析、统计与理论透视,给出一幅比较全面的清后期内蒙古地区灾荒的图景。力求对现实减灾实践以及理论发展和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和裨益  相似文献   

11.
许顺富 《云梦学刊》2004,25(6):61-62,70
湖南绅士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典型意义的特殊社会群体,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膨胀得益于曾国藩创办的湘军。军功绅士势力的膨胀,给湖南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它导致了绅士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社会风气的恶化、顽固守旧习气的滋长和官绅矛盾的加剧,直接影响着近代湖南的政局。  相似文献   

12.
对中华上古时代人类“诚信”道德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贤秋 《云梦学刊》2003,24(2):53-55
中华上古时代的人类存在“诚信”道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主要体现在氏族成员对氏族集体的绝对忠诚和高度信任,氏族首领与氏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平等和相互信任以及氏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睦和相互信任。然而,上古时代人类的“读信”道德却存在其狭隘、外在和简单落后等根本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认知增强技术与社会公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伦  高佳 《云梦学刊》2010,31(1):66-69
认知增强技术旨在提高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机会平等的重要基础,因此认知增强技术与社会公正问题密切相关。认知增强技术涉及的社会公正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认知增强技术与认知功能障碍者的机会平等问题、非治疗目的使用中的公正和强制问题、认知增强技术使用中的代际公正问题、认知增强技术使用中的区分原则。  相似文献   

14.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2,23(5):40-43
朱元璋统治期间 ,多次实施荐举制度。荐举制度的实行为文人聚会京师提供了契机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诗文创作的提高 ,并且造成文人群中“组诗”的大量出现。同时荐举制度在诗文理论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杨鹏程 《云梦学刊》2004,25(3):26-28
清季湖南水旱频仍,围绕洞庭湖治理的方案意见纷争,政府和民间采取了一些治水抗旱的举措,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论湖南近代反洋教社会动员的乡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曙光 《云梦学刊》2003,24(3):41-45
湖南近代连绵不断的反洋教斗争成为卫道救时的传统乡土社会动员的又一翼;盲目排外、护卫圣道、维护伦常、忠君救主、闭塞迷信、固守陋俗,以及在思想上以封建落后思想甚至迷信乩语来指导,使用原始落后的武器,以乌合之众采取大轰大嗡的打、砸、抢、烧、杀、谩骂和制造讹言等为主要斗争方式,都是反洋教的局限性;反洋教的社会动员被蒙上了一块乡土社会灰头土脸的色布。  相似文献   

17.
柳春蕊 《云梦学刊》2010,31(3):19-24
郭绍虞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是三十年来古代文论最有代表最具影响的学术成果。反思新时期古代丈论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选取文论名篇要充分考虑文论著述者的言说方式和言说意图;解读名篇既要遵循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自身逻辑,更要做文本的历史还原工作;重建古典写作世界并阐释其当代意义是古文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任荣 《云梦学刊》2007,28(2):64-66
现代公正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拥有良好社会调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着对现代公正社会的追求。在现阶段,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加大经济发展速度,确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念,强化权利与义务意识,完善社会政策落实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14,(4):135-140
古代文学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结晶,这种文化品性决定了古代文学教学过程是文化的过程,决定了古代文学教学具有文化传承、安顿生命、审美建构、文化凝聚的功能。为实现这种文化功能,必须改变当前文化失落的现状,树立人文化人的教学理念,设置人本化活动化课程体系,建构文化应用型实践体系,采用多元的综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远古湖湘水文化的时空透视与洞庭湖船文化溯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民科 《云梦学刊》2002,23(3):55-57
洞庭湖远在华夏文明伊始之前即为汪洋大泽。居住在水边的湖湘远古各族先民们所创造的灿烂水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湘文明孕育出了洞庭湖船文化 ,它是世界船文化和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轩辕作舟”之说不可靠。它同视洞庭湖地区为蒙昧的“南蛮”地区一样 ,都是受了所谓中原正统文化观念的局囿。湖湘远古居民的灵感、智慧、思维和创造力 ,对中华文化构成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