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道家思想里有大量的精华被时间湮没,有待后人去发掘。《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一书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挖掘整理了先秦道家影响下的中国早期文艺审美思想,揭示出先秦道家在中国早期文艺审美思想生成中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中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集其门客所编著的一部文集。书中兼采先秦诸家思想,内容庞杂重复,甚至观点时有矛盾,故《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杂家”。但细察其主要思想倾向,则接近于先秦老子,是汉初黄老学派的继续和发展。东汉高诱评价它“旨近老子,谈泊无为,蹈虚守静”,是比较中肯的。它的犯罪心理学思想亦主要是对先秦道家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吸收了儒法等家的一些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3.
《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这部书的主导思想出于道家,但又和先秦道家不同,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先秦道家文化传统的重建。重建意味着要吸收、融纳其他相同或相异的文化传统,也就是整合。在《淮南鸿烈》中,无论是从称引的资料上看,还是从思想体系的构成来看,仅次于道家而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是儒家。因此《淮南鸿烈》重建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4.
新书导读     
张海英博士专著《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2014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不少研究者提出的先秦道家不相信天命和鬼神的观点,用大量的具体论据进行了批驳,认为道家相信上帝,也相信天命,道家所言天、命依然具有神性义。道家并没有否认鬼神,也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但对鬼神的权威表现出一种超越思想。对当时社  相似文献   

5.
《鬼谷子》蕴涵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知虑心理学思想方面,主张见微知类与以类知之的类知论;情欲心理学思想上,提出喜、怒、忧、恐、病的五情说;志意心理学思想方面,率先提出“志意”概念,认为意志受到欲望支配,并与应对处于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社会心理学思想方面,提出远亲近疏、同情相亲等人际关系的原则;在心理探测方面,提出揣摩等心理探测方法。《鬼谷子》立足纵横理论提出的心理学思想,与先秦其他诸子相比有独特之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汉行政管理思想是对先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法家思想在秦朝表现为君权至上理论极度发展,重罚主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推行,在汉朝则表现为王霸结合;儒家在秦汉行政管理中表现为儒学成为官方行政指导思想,仁政理念得到进一步推演,重民思想发展到巅峰,天人合一的大一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道家思想主要在汉朝行政管理中得到继承,主要表现在黄老道家行政思想的凸显与道教经典《太平经》的成书等方面。理论流派之问的借鉴、涵容是先秦行政管理思想在秦汉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生命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道家类著作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均对生命结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生命的形神、身心二元结构理论,奠定了道家生命结构观的理论基础。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第三种要素“气”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形、神、气生命三要素论,并对生命之形体与精神的各自内在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大大细化和深化了先秦道家的生命结构观。  相似文献   

9.
《老子》一书的经、传结构及编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之书,其辞难知,司马谈已感慨系之。《老子》作为先秦道家的经典,是一部精心构思之作。深入探讨《老子》一书写作时遵循的逻辑顺序,展开体系过程中的结构安排,无疑有助于对《老子》思想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0.
"因"这一范畴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落实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国语》、《黄帝四经》中多提及"因天"思想,即顺应天道,《管子》中创造性的提出"静因之道"命题,完善了道家的方法论,为此,通过对以上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因"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切磋琢磨,霜刃利器--《〈周易参同契〉研究》书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萧汉明教授郭东升副教授所著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一书已于2001年1月在上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该专著为“道家研究丛书”之一。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互有长短,互为补充。对道家思想的研究,9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重视,《周易参同契》一书在道家思想和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意义,它提出了一套修持修炼方法,即“外丹术”与“内丹术”。 该专著对《周易参同契》一书作了恰如其分的合乎事实的评价,认为它“以《周易》和道家思想为依托,广泛吸取先秦两汉天文历法、医学、易学、物侯学、炼丹术等方面的成就,假借…  相似文献   

12.
《忠信之道》是郭店楚墓竹简中很有特点的篇章。它把忠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忠信的实质和意义,是先秦思想史上忠信问题的专论。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的发现,使先秦儒家的演进更为清楚。它主张的忠信治民的君子之道,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忠信之道》可能与孔门后学子张之儒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先秦道家三派——老子、庄子、黄学的阴阳观的异同,分析了道家阴阳学说的特点,指出:阴阳学说是先秦道家的重要思想内容,是道家为了充实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对阴阳观念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发挥与运用。本文认为,先秦道家的阴阳学说,既不同于儒家荀子和《易传》的阴阳观,又与燕赵之地的以“五德始终”为核心的阴阳学说有着根本差别,它是楚地独具特色的阴阳理论,它提出的以阴阳为基础的宇宙生成论、“因时制宜”的农业政策、等级有别、上下有序、“刑德并用”的政治主张,以及主柔守静、与世不争的人生哲学,皆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对道家情有独钟,这在《检论》的修改成书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原拟收入《检论》的《原道》对道家学说作了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阐释,一方面以道家为先秦思想史的本源和主干,另一方面藉老、庄玄学语言阐发章氏新"齐物论"的政治理念。与《原道》几乎作于同时的《五朝学》极力为以"老庄为宗"的魏晋玄学辩护。《检论》虽最终未收入《原道》和《五朝学》,全书对道家的评论却与二者同一基调,并延伸到对于全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评论。因此,章太炎确实是一位深具道家情怀的现代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的出土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研究有着巨大的影响。揭示了早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鲜为人知的一面 ,提供了研究《老子》作者和成书年代的新线索 ,澄清了笼罩在先秦儒道关系史上的疑云 ,提供了订正儒道古文本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