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3)
北宋五子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信仰,树立起士大夫阶层的儒学自信和学术自信,不得不面对当时盛行的佛道两家。张载同当时其他理学家一样,有强烈的儒学担当和学术使命,为了重振儒学张载辟佛老,对传统的鬼神观念、儒家的祭祀之神附以义理的解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3.
荀况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1)
天行有常②,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应之以治则吉④,应之以乱则凶。疆本⑤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⑥,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⑦,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⑧。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⑨,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⑩,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11),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 相似文献
4.
5.
赵晓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35-38
张载以太虚为天道本体,以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相结合的人性论为人们指出安身立命之所,通过穷理尽性、尊礼守礼来收拾人心,重建儒家的价值信仰。张载修养论具有两个特点:过程即境界——对过程的重视;为生民立命——浓厚的淑世情怀。 相似文献
6.
熊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6-122
在张载的哲学逻辑中,“太虚”是散而未聚的“气”,万物是“气”在“聚散”过程中所表现的暂时形态。“聚散”是广义的“生成”,“动”与“静”、“化”与“变”、“神”与“神化”等都是 “聚散”的范畴。“气之聚散”诠释了审美关系的生成,人通过“变化气质”成为审美主体,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感而生则聚而有象”,审美客体便当下生成。张载“气之聚散”思想为美学思考的生成视野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崔华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2):127-131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非常重视人之道德教育。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和德育受教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雷松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36-38
张载在批判前人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他认为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只有圣人才具备;气质之性则由于秉气的刚柔、缓速而具有善恶混的特性,这是多数人所具备的。人只有通过“善反”、“成性”和“知礼”的途径来“变化气质”,才能实现成仁成圣的理想人格。张载的人性说将超越本体的道德价值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阐释空间,成为宋明理学人性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赵馥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也是一位典型的哲学家。其典型性在于,他不但建构了一个有特色的哲学体系,而且他对自己哲学的使命有着自觉的认识。在中外哲学史上,凡是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哲学使命的哲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袁茂雄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
张载的心性论以太虚与气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将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心分为性心和知觉心.太虚、天地之性和性心是其心性论本体超越一维的,气、气质之性和知觉心是其心性论现实关怀一维的.张栽该双维向度的心性论对传统儒家心性论是一个"极有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4-78
本文从儒家学说结构上探析张载的气化流行 ,以透视寓寄在气化流行过程中的太虚、性与气的关系 ,从而阐示张载在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及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孙慧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32-35
张载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是理学中的重要学派——关学的创立者。他现存的八十首诗歌无论从思想、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显现了孔、颜、思、孟的遗风,闪烁着他四句箴言的火花,体现了一位醇儒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赵馥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1):1-9
被张载作为宇宙本体的"太虚",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品性."太虚"主要的价值品性是:"至诚"、"至善"、"太和"与"神化"."至诚"可谓是"太虚"之"真","至善"可谓是"太虚"之"善","太和"可谓是"太虚"之"美",而"神化"则可谓是对真、善、美的综合.张载之所以赋予"太虚"以价值意蕴,是为了确立人的价值理念,建构人的价值理想."太虚"价值品性的人文意义有四:"太虚"是人性价值的渊源,是道德价值的根据,是人格价值的标准,也是人世间理想的价值世界的蓝本.在张载看来,若要实现"太虚"体现的价值理想,关键是通过寡欲、为学、大心、守礼和行实等环节,改变人的气质之性,使其向天地之性复归. 相似文献
14.
张载的大心工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闰洙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
在张载哲学中,心具有客观存在与主观活动、体和用这样的心性两重的辨证结构。张载的大心,就是"复其性"、"复其初"的"心"回复为"性"和"气"的方法,此乃一切工夫的核心。在张载看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正是通过大心实现的万物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常慧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9-31
有见于社会政治及社会思潮的混乱,宋初的某些士大夫重视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张载就是其中一位。他找到稳定社会的工具是礼教。张载不仅"躬行礼教",而且发展了"礼"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学思想。将主要从礼的学理、践行及意义方面,来论述张载的礼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龚抗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他是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为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之一——关学的创始人,他在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等方面的学说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载的德育思想十分丰富,他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和方法等德育的基本理论问题都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成为宋明理学德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道德认识论和修养论是张载德育思想的精华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张载认为,道德的认识和修养即是根据德育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的修养和认识活动,以为道德实践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此认识和修养过程是德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张载继承我国古代哲学“明天人之际”的学术传统,提岀了“天能为性,人谋为能”的命题,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他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人性论和认识论中;他对主体能动作用的认识,则表现在“立心”、“立道”、“继绝学”、“开太平”的学术宗旨中,表现在“民胞物与”的理想和强调践行的知行合一思想中。 相似文献
18.
秀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5
成吉思汗独具特色的天论观是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吉思汗关于天的一系列观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亲身的实践经验和广大民众的认识成果的结晶。研究成吉思汗的哲学思想必须研究他独特的天论观,以及作为古代人的思想,即成吉思汗哲学思想对当代有何传承文化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曲岩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60-63
张载的“性”论始终坚持“合两”成“性”的性论观,强调“兼而不偏”方可“尽性”,通过勤勉不息的道德创造方可达到“继善成性”之境界。性善恶混的两种可能要在后天的道德实践中才能验证和实现,只有坚持“善反”才能实现人的“天地之性”。“有无皆性”是对自然主义“生之谓性”说的否定。张栽的“性”论是对儒家学说的深化和对中国“性”论思想的发展,是理学天理论的第一步,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刘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3):80-83
张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他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批判的创新思维方法;客观的思维方法;思辨的思维方法;直觉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