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前期创造社揭起浪漫主义的旗帜,异军突起,和倡导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一争文坛春色。郁达夫是前期创造社的骨干之一,他的前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似乎是不言而喻地成为现代文学史家们的定论了。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说:“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倾向,在诗歌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郭沫若,小说散文方面则为郁达夫。”又说:“郁达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就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见之于文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文学史一直将创造社归为“为艺术而艺术”,侧重于自我表现.带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然而观照众多创造社主将的文学实践,我们却总能发现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着鲜明的写实色彩。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创造社理论建构的不完整性——他们倡导的浪漫主义受到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带有鲜明时代特征。据此可将创造社的文学定义为抒情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的兴起是西欧文学史上有开创意义的一章,它给19 世纪俄国文学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俄国作家肩负的使命使得浪漫主义在俄罗斯很快被赋予现实主义色彩。前期创造社成员几乎是本能地接受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五卅运动之后却又从建筑“乌托邦”的精神领域和渴求中逐步把目光投入社会现实,文学主张也从原来并不坚实的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明确地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革命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4.
创造社是“五四”诗坛浪漫主义崛起的重要标志,它是新诗发展自身规律、时代本质特征和欧风西雨影响的必然。创造社的根本特征,在于他们“对于一种社会成规”的“破坏”与“创造”的“革命”,其个性解放与表现自我的情感气度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诗歌境界与格调。同时,他们也表现出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这是他们为“五四”诗歌所找到的一种更能抒发现代人苦闷情绪的浪漫的感伤主义抒情方式。1925年以后,也正是创造社的这些特征,导致了浪漫主义的消歇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先驱者里,在“创造社”同人创建现代中国文学的拓荒过程之中,郭沫若与田汉,犹如一对比翼双飞的报春鸟,共同鸣唱出了一曲曲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迎春之歌。他们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初创期(1920~1927年)所建树的文学实绩,一方面为中国现代戏剧浪漫主义流派的发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也为各自的浪漫主义戏  相似文献   

6.
成仿吾是创造社的主要干将和文艺评论方面的代表人物。留日期间,他借助"日本之桥",通过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摄取、输入与移植,形成了重视写实与抒情,以文学改变社会为宗旨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并为创造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作为“五四”时期这个古今文明的转折点和中外文化的交壤面上所出现的文学社团,鲜明地凸现出历史的猝然飞跃给人的创造力所留下的充裕的空白,涌现出一大批充溢着“才子气”和“名士风流”的作家。面对这个貌似单纯而实则复杂的文学社团,许多问题常常让我们感到扑朔迷离、力不从心,因为以往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给予完美的回答。例如,创造社与浪漫主义问题、创造社前后期迥异的创作观问题以及对创造社许多作家的评价问题等等。如果用以往的研究体制就只能走进死胡同或者不能真实地反映作家的本来面目。但是当我翻开《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朱寿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下文简称《情绪》)一书时,便蓦然获得一种直觉:这是一片富藏的土地。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记,以浪漫主义文学阵营创造社为中心向整个文坛弥漫开来,并在风行一时之后,因其滥情倾向而受到新月派为主的批判;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作家则发展了一种浪漫的“革命感伤”,并最终受到革命阵营的批判而走向敛缩。创造社在时代感召下和深刻反思后也以积极态度告别个人感伤,走向了革命的欢呼。  相似文献   

9.
根据主观性、情绪化、自我表现等西方浪漫主义文论中的核心原则和要素出发,将创造社文学创作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然后大体分析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区别性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在第一和第二个十年过渡期中所发生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学史上曾经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是现代西方文艺思想的起源。五四时期,在个人发现、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创造社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潮流,与文学研究会所代表的现实主义潮流构成了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的形势。五四浪漫主义把情感、想象等视为文学的本质,强调文学与自发性、天才、灵感等特点的联系。浪漫主义的文学观念影响了整个五四一代作家。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创造社开始否定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提倡新写实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在理论上以现实主义为标帜,并且否定浪漫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尽管把浪漫主义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浪漫主义进行了重新评价,但实际上,在1930年代,逐渐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论创造社式的“拿来主义”魏建一、多元的“歧化选择”前期创造社与外来文化艺术的关系,这是多年以来创造杜研究者们最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在80年代以前,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前期创造社与欧洲浪漫主义文艺的关系,其二是前期创造社与日本...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以后摧枯拉朽、并流竞驰的中国文坛上,有两个最大的社团和流派,一个是写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创造社。郁达夫是创造社最主要的发起人和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创造社六年期间,曾以他警世骇俗、清新哀婉的抒情小说,激动了一代青年的心,赢得了创造社的声誉;曾以他敢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文学主张,开拓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13.
陈国恩的博士论文以《浪漫主义与 2 0世纪中国文学》为题 ,作为严家炎主编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的一种出版。我因为参加了该论文的答辩 ,为它的出版感到高兴 ,特地写上几句感想 ,把它介绍给读者。中国学术界对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不够充分的。说起浪漫主义 ,大多只关注它的主观性、抒情性、幻想性特点 ,目光仅停留在“五四”浪漫主义上 ,认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衰落即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终结。有些学者后来虽也注意到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依然有浪漫主义文学 ,可是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理论把这些浪…  相似文献   

14.
文学传媒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探究后期创造社文坛地位确立的过程与途径,以及一种文学思潮成长为文学主潮的生产机制。后期创造社通过对《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等刊物的精心运作实现了“方向转换”,进而确立了后期创造社在中国现代文坛中的地位。但后期创造社的文坛地位在青年读者群中得到确立,并没有在文坛内部得到认同,其单维突进、惟我独尊的战斗的文化姿态与文学观念,使其“革命文学”破坏多于建设,口号大于实践,其价值也必然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5.
日本大正时期文化界与创造社新浪漫主义思想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社同人留学日本时正是日本文化界努力效仿西方,追赶西方新的文艺潮流的时期。而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作家在日本大正时期文坛掀起的阵阵热潮所形成的外界机遇,也在无意中为创造社对西方文艺的选择和兴趣点作了暗示和引导。尤其在创造社建构他们的新浪漫主义思想过程中,日本文化界为他们做了新浪漫主义这个新概念的界定,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为创造社认识和理解新浪漫主义提供了引导和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创造社文艺思想的发展,一般文学史或研究论文都以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为分界线,并以郭沫若的发表《<文艺论集>序》(1925年11月)和《革命与文学》(1926年5月)为创造社转向的一个明显标志,目前看来这样的意见较一致,分歧不大。至于对后期创造社的提倡革命文学运动的成就和偏差,也有较恰当的定评。问题在于对早期创造社的文艺思想和某些文学主张的探讨,有些文学史或论文在引用材料和具  相似文献   

17.
石兴泽 《南都学坛》2006,26(4):60-64
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专题性研究是将零散杂乱的浪漫主义创作现象按照研究的需要分门别类,然后予以类别性观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研究深化的标志。因为浪漫主义概念宽泛,研究者持论不一,对于浪漫主义文本的指涉也比较杂乱,类的划分存有很大分歧。较为集中的专题研究是朦胧诗、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浪漫主义特点较为突出的文学现象以及自然浪漫主义、西部文学的浪漫主义。这些专题性研究显示出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成就,也是考察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创造社何以能够迅速异军突起于“五四”文学革新的时代呢?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以《创造》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是以往研究创造社的空自点,而这两份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更是为人们所忽略。主要从对现代期刊文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五四”文坛权威的挑战、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和文化市场卖点的制造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有谁怀疑过创造社的多数诗歌和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热情和政治功利色彩?没有。因为这是事实。又有谁怀疑过这一创作倾向主要是由于这些作家在国外住得久、受“双重压迫”格外深重的缘故?也没有。因为人们都觉得这种推论似乎颠扑不破。然而,当我们调整了研究的“焦距”,将这一创作倾向置于立体的文化景深,才发现了“双重压迫”说的偏狭和肤浅。找认为:创造社诗歌和戏剧创作的功利倾向是由多种文化历史因素的“合力”所致。这最初的矢量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文学原型的规引,再经外来文化和时代氛围的感召和催化,生成为一种现代的“言志”文学品格。这是“五四”以来对新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品格。因此,对这一课题的重新思考,不仅仅是对创造社文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前期创造社主要外来艺术渊源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反拨既成观点——前期创造社的主要外来艺术渊源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尽管这是一个沿袭了半个多世纪并取得了普遍承认的观点。一反拨,首先从浪漫主义自身开始。因为导致上述既成观点的原因之一,就是浪漫主义这一文学范畴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理解,运用中的不确定性。早在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缪塞在他那篇《杜波伊和戈东书简》中,就列述了浪漫主义的种种含义,这些含义之多、之乱,足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