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传统解释提出质疑。认为,“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只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表层含义,君主侯王们“帅以正”的榜样行为,才是其深层意旨,也是老子的真正用意和苦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老子》“无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老子》的“道”,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于“无为”,则鲜有人注意它的概念范畴,往往只是把它与“道”联系在一起,或将“无为”与“道”相提并论,或用“无为”取代“道德”。《老子》一书的核心并不是“无为”而是“道德”。可能有人会说,《老子》所谓“道德”,正是“无为”的别名,“道”即“无为”。我们认为,正是这个含混的命题,才造成哲学史上有时将《老子》的“道”与“无为”当作同—概念使用的错误。另外,关于“无为”的实质,历来的理解也有较多歧义,不少学者将“无为”理解为“不做”,“无所事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法大师的老子,以其“无为”思想而著称于世。然而,有些人将其“无为”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无所作为、消极等待。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老于思想的本意,而且在现实中也危害甚重。本文联系老子的“自然”法则,对其“无为”思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通过顺从民心、量力而行、积少成多、少私寡欲等一系列观点,蛤“无为”限定了条件。其实,老于所言“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则条件下的“有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其中尽管带有某些消极成分,但是它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洋洋五千言,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阐述和发挥。但什么叫“无为”?是否能从其字面意义解释成“不为”、“不做”、“无所做为”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那样理解“无为”,就既有违于《老子》的本旨,又抹煞了它骨子里的积极精神,还会进而否定它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老子》“无为”的精义不是“不为”,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即“善为”。  相似文献   

5.
贯穿<老子>一书中的"无为"思想,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从<老子>所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命题来分析,无论从哲学上、政治上或是待人处世方面,"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无为"是现象,"有为"是本质.因而,老子的"无为"实质上是积极的"有为",只是不正面去进取,而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其最终都是为了"无不为".  相似文献   

6.
自老子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无为”概念以来,“无为”成为贯串道家思想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本体论、政治说和人性修养论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三者之间构成内在的有机整体。随着道、儒、法、墨、阴阳等诸家在学术上的兼容和互补,道家“无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淮南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使之成为特定的“有为”,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概念,达到了在老子哲学术语织成的理论外衣下面这个概念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8.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9.
日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老庄之学也由来已久,并显示出自身的特色,海保青陵即是其代表之一。他把《老子》定位为“生智养慧”之书,并从《老子》的“有无”观入手加以诠释,认为“无”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并将“无”理解为智慧生成的前提和根据,把智慧的实质看作是“无为”,而作为“无为”之心术体现的“虚”“静”则是智慧生成的机制和方法。海保对《老子》的智慧学诠释,对发掘《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和当代老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一书八十一章 ,其中有六章谈到“美”。从字面上讲 ,它们都是完美无缺憾的意思 ;从本质上看 ,它们都是以信从自然、无所作为的无为主义思想为特征的。虽然老子的“美”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 ,但在客观上它也有一定的美学意义。它不仅带有审美愉悦的色彩 ,对审美对象也有特别的规定 ,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可是有的论者认为老子“反对美的观念” ,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的“自然”说自先秦一脉相承,但每个时期对“自然”内涵的阐释不尽相同,钟嵘《诗品》比较倾向于老子的“无为自然美”,而皎然《诗式》更强调佛学的“妙造自然美”,其差别值得辨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老子》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实世界违“道”特点的解读及其提出的建构理想社会的政治、思想、军事主张的考察,认为同“无为”一样,“有为”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有为”是手段,“无为”是目的。而老子的“有为”思想既为当时的政权建构提供了一个政治理论框架,又为此后道教修养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现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之中,历来学人多以“权谋”思想目之。然而,核之三十六章原文与《老子》之其它篇章,皆无“权谋”之相关论述;反而同章之“微明”概念、“柔弱胜刚强”之思想、“利器”之意义指向等,频频见诸其它章节,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无物”、“无欲”、“无为”之反向运动趋势,符合《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的“无为”主张。而作为三十六章的收尾之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就是本章所提到的各种要素的归结,即“无为”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常解老都认为《老子》第二章是辩证法的集中体现,并且认为辩证法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若我们跳开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的路子,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圣人观等方面来仔细深入地剖析《老子》第二章的具体内容,以及联系《老子》全书整体的思想,也许会有新的获识。即《老子》第二章的核心主旨未必是辩证法,或许解读为"自然无为"更契合老子之原义。辩证法只是老子论证"自然无为"的核心主旨所运用的方法而已,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其最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肯定了《老子》提倡的“无为”政治原则.在对《老子》中直言“无为”的十章作逐一分析,说明了“无为”本意的基础上,得出四个结论并分别予以阐述:“无为”原则是对事物发展普遍法则之近似正确或科学的反映;“无为”原则中内涵着客观法则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立统一的观点,没有消极保守的性质;“无为”原则中“愚民”的实质是“使民风淳朴,“无为”原则是一个廉政的原则;不能简单认定“无为”思想中有倒退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老子“无为”精神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一般的解释倾向于消极的“不为”.认为是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虽然也有肯定其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不同观点,但未能进一步说明其精义。本文从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说出发,揭出其内蕴的、有益于社会人生的五种精神,并认为这几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弘扬的。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哲学史思想史著作,多把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始基的功劳归之于孔子,因而《论语》成为论者们所乐于称颂的“经典”。而早于孔子且影响过孔子的老子却受到冷落。这似乎不太公正。谈起传统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儒、道、释。“释”是汉代的“舶来品”,它能在中国生根立足,仰仗的是汲取儒、道思想之功。而儒、道两家一经考察就会发现都源于《老子》。  相似文献   

1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就是要深刻体会其“为道”“为学”思想的大智慧及其管理深蕴,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中“道”的本义近乎对立统一规律,亦即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德”是君主或国家领袖(“圣人”)与“道”相合的品格,其内容的诸方面可以用“无为”来概括。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德”的实质与毛泽东晚年所说的“设置对立面”有契合处。因此,毛泽东哲学思想与《老子》的历史智慧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对《老子》“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们谈老子的“无为”,大多指的是顺其自然,不妄为。其实“无为”含义极丰,顺其自然只是一个方面。如“无名”、愚民、反扑……何尝不属“无为”?而最易为人们忽略的是以无为为,以不争争,以及欲不欲,学不学,知不知……。诸如此类,亦属“无为”。人们的忽略,也许来自今之注家的忽略吧?拙文拟着重谈谈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