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问题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特别牺牲理论要求尊重并认同见义勇为人员作出的特别牺牲,并要求给予见义勇为人员最大限度的补偿;公共利益理论认为见义勇为人员为社会公共利益而作出施助行为,理应给予公平公正的补偿;弱势群体理论将见义勇为人员按照受损害程度分成五类,要求为其分别提供救助;而可持续生计理论要求建构针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国家代偿机制、后续保障机制和强制保险机制,并完善法律援助机制,从而最大限度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维护并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2.
“见义勇为“的社会保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当今社会“见义勇为”遭遇的尴尬局面 ,提出了“见义勇为”需要社会保障机制 ,并从法律保障、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和保险以及加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帮助等方面概述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见义勇为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高尚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中国至今尚无全国性的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法,一些省市出台的相关法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当对见义勇为进行统一立法,特别是建立见义勇为者权益损害国家补偿制度,明确政府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从而真正解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与补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是一种道德上的正义,是维护道德秩序的必然性要求。在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法律的介入是必要的。不同的部门法为见义勇为者提供了不同的保障机制,但却不是都有效的。将诬陷“好人”入刑的实证法学观点不但是无效的,还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民法所提供的私力救济也不能全面覆盖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各个方面。作为社会救助义务的应然的承担着,政府不但有义务,而且也有能力对见义勇为者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5.
目前,见义勇为全国统一立法暂付阙如,对见义勇为概念的界定,公众纷纭评说、学者见仁见智.对此,可在民法典或见义勇为单独立法时,集中一个条款对见义勇为的概念作出明确规定,将其定义为:"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已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难实施的积极救助行为."积极救助行为具体包括: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抓捕或者协助有关机关追捕逃犯或者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抢险救灾的行为;其他积极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6.
见义勇为致损救济是见义勇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对见义勇为者在救助过程中的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也是当前学界所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而当前仅仅使用民法中的无因管理制度并不能涵盖见义勇为的所有情况,因此通过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系统分析和归类,并借鉴西方国家“好撒马利亚人法”的经验,提出综合运用民事和行政两种方式来完善我国见义勇为致损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7.
潘彤 《南方论刊》2013,(9):34-34,2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形势下如何对见义勇为进行保护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见义勇为的概念、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以及见义勇为的本质三方面来分析,通过立法对见义勇为进行保护并非最佳途径,建议依托见义勇为基金会、宣传教育、精神鼓励等方式促进见义勇为的发展,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8.
对见义勇为立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社会实践中 ,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见义勇为者 ,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见义勇为者为保护其合法权益而寻找不到恰当的法律武器。针对该情况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论证了我国亟需进行统一的见义勇为立法 :当前对见义勇为立法的匮乏 ;统一见义勇为立法的必要性 ;统一见义勇为立法的可行性 ;未来《见义勇为公民权益保障法》的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社会舆论对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负面的社会舆论正在消解着人们的见义勇为精神.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培育人们的正义感、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等途径,为弘扬和培育见义勇为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社会舆论对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负面的社会舆论正在消解着人们的见义勇为精神。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培育人们的正义感、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等途径.为弘扬和培育见义勇为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