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和善,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真、善、美的命题,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作为美学命题的真、善、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解决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为“情景合一”,最终体现为艺术的真和善。这种情和景的相融合一,既是创作原则,也是审美鉴赏原则。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与善的相融,既是审美主体审视审美客体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审美客体更好地为审美主体服务的指导思想。真与善在政治讽刺诗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为“情景合一”;另一方面,这种情与景的相融合一却存在着明显的互制性,即审美主体一方面要坚持真情实感与真境真景的统一,以体现真美,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规讽的原则,以体现善美。就政治讽刺诗的创作实践而言,这种规讽性的善美往往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鉴于此,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也往往受善制约,从而显示了真善相融的规讽性审美原则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一) 小说中的人物,作为审美实体是真、善、美的综合规定。真、善、美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促进,但三者并不等同。小说人物艺术创造的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系列形成的历史,从某种角度说,也就是真、善、美相互作用、发展的运动史。这三者的发展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后者是更为常见的事实。“文革”前的小说创造了一大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还有一部分成为艺术典型。其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真、善、美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的有机程度与水平并不高。由于社会政治的左右,由于“文学工具论”的引导,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在善的追求,而对真与美有所薄待。所以,“文革”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首先考虑的是人物的无产阶级功利目的,是以善为核心而形成真、善、美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3.
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体现,文学功能系统与价值系统互为表里。各种文学功能不单独存在,而是具有混融性和整体性。文学认识、教育、娱乐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源于文学在真、善、美等价值倾向上的一致。审美功能是其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典雅美是<圣经>文学所体现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圣经>文学的作家们极为重视审美的社会价值,把对声色美之"真"的追求同伦理道德之"善"的要求完美的统一起来,写艳情逸事而绝无秽笔淫词,真、善、美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圣经>文学的典雅美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应当为我们今天文艺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科学美作为美的一种类型,其本质也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科学美比之自然美、艺术美更重“真”。科学美可以说是“真”的形式。科学理论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与形式建构,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对人的探究功能、创造功能、审美功能的肯定,故科学美也具有善的意义。概而言之,科学美作为一种理性美,其特质是“真”的内容与“善”的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是建立在真善美基础上的艺术之塔,而艺术美是它的核心,审美价值是它的生命。美,虽然要以真与善为前提,但它却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真与善的“质”。文学作品本身的系统是一个审美系统,纳入这个系统中的真与善都必须首先具有审美价值。如果过于强调了真与善而忽视了美,那么文学作品就与科学论文没什么差别了。生活中那些既真且善的事物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事物不一定是真的和善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还有着相当的距离。即使是写真人真事的作品也离不开作者的艺术裁剪之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对地反映“生活真实”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作者的才能就是把生活真实转化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真实的才能。因此,文学创作必须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其至是特殊的艺术手段来弥补生活真实的局限,强化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使作品具有震憾心灵的艺术力量。本文所要阐述的错觉描写,便是一种饱含艺术辩证法的特殊艺术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广告艺术中情感所独具的作用 ,广告与情感 ,情感与真、善、美的关系。强调了真与善是构成广告情感美的要素。广告的情感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创意者是否正确地把握了情感表现的快适度 ,是否能处理好情感的二度审美转换及突出广告情感的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作文的立意有高有远、有淡有奇、有隐有显。要使小学生的作文有一个正确、集中的主题,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努力引导学生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识别假\恶、丑。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能力也就决定了作文立意的水准。小学生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是他们的分析辨别能力所难于胜任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识别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当然也要鼓励小学生主动去思考、去辨别各种生活现象,然后把自己的认识写进自己的文章之中。只要作文中表现了真。善、美,我们都应给…  相似文献   

9.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物理学,实际所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大千世界,文学和物理学都力图对这个世界有所发现、有所了解、有所感悟,真、善、美是文学和物理学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物理学不仅有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教育功能,在文学鉴赏与创作中引入物理学元素,启发文学工作者打开视野,使文学作品更能丰富地反映和展示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回族作家阿慧以其细腻从容、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笔触,通过对家乡和回族生活的记忆,不仅营造了一种纯朴自然、清新生动的艺术意境,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而且以其独特的文学审美风格丰富了我国当代民族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文学价值是人们对文学有用性和重性判定的结果,由作家创造出来,在读者阅读中实现。文学价值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既是多样的,也是流动的。审美理想是文学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文学的主导性价值是通过体现真、善、美来影响和塑造人的情感与灵魂的。文学的价值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西藏的寺院和民居建筑、绘画 ,是藏民族文化艺术与审美的体现。本文阐述了藏区建筑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藏族绘画的崇高境界——真、善、美完美统一 ;藏族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学活动起源于人猿相揖别的地方 ,在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中 ,就包含着被语言整合的真、善、美意识 ,文学及审美与语言是共生关系。原始诗歌的节奏和原始叙事的逻辑性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但它们不仅具有审美功能 ,还具有多重文化功能。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初民们共同创造想象世界 ,想象把人类引向进化的阶梯。  相似文献   

15.
真、善、美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类包括行政活动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尺度.行政活动从总什上来说是行政主体不断地趋向于真、善、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用真、善、美完善人的精神品格 ,其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 ,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的关键。艺术鉴赏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在审美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 ,它的作用不仅包含在对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挖掘之中 ,而目还存在于通过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领悟而获得的思想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7.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真、善、美是辩证的统一。审美教育可以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其形象性、情感性、愉悦 性和自由性的特点,可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呆板的说教。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用 美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许地山在他的作品中,用一种近乎唯美的目光审视人生,并且尽量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正是形成这种美感的原因与特征。  相似文献   

19.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真"求科学、"善"求德行、"美"求美好,三者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最高要求。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其美与审美都是其最重要、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性,而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特征的艺术,最终目的是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美感。笔者将试着从哲学角度寻找依据,探讨音乐的美善关系。据此论述:1.美的概念2.何为音乐中的美3.美的音乐为哪些4.音乐中美和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艺批评离不开真、善、美三项原则。真、善、美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它们可以和谐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又各自有其本身的客观规律。一般来说,真是指事物本质,普是指道德规范,美是指艺术形式。文艺作品必须有真和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只有真和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诗歌、音乐、绘画都是如此。我们试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杜甫的诗歌,认识其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