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 《读四书大全说》版本情况及补校记略《读四书大全说》十卷,有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本。其先金陵本《船山遗书》及太平洋书店本《船山遗书》均曾收入。1983年又得衡阳王鹏发现之旧抄本一,为本书之第七卷,包括《论语·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五篇。所据以校勘者,惟此四种版本。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著名学者衡阳王夫之(号船山)以其毕生精力从事著述。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师衡阳马宗霍先生曾以衡阳刘氏、邵阳曾氏所藏王船山遗著之钞本20种,与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国荃昆仲刊刻于金陵(今南京市)节署之《船山遗书》(下文简称“金陵本”)对照,录其异文,附加接语,撰《<船山遗书>校记》二千八百余条,惜乎未予刊布。我在整理编校岳麓书社出版的《船山全书》时,曾有幸亲睹马先生《校记》,于参照校勘时,甚觉胜义缤纷,若概而言之,马老《校记》精确之论约有以下几方面。 一、明乎遣词所本 例如…  相似文献   

3.
金陵本《船山遗书》校勘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渐逵 《船山学刊》2004,(1):33-34,45
清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于金陵(今南京市)节署主持刻印了金陵书局本<船山遗书>(以下简称"金陵本"),该遗书由刘毓崧、欧阳兆熊等编校,共收船山经、史、子、集四部遗书五十六种,计二百八十八卷,为船山第一部全集,流传极广,影响甚大.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印的<船山遗书>,即大多据金陵本排印.  相似文献   

4.
<正> 在船山著作中,《张子正蒙注》是版本较多的一种。较早的有清康熙年间王敔在湘西草堂刻的《王船山先生书集五种》本,世称湘西草堂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衡阳学署补刻的《船山遗书子集》本;又有清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刻于金陵的《船山遗书》本。民国以后,有1932—1934年《船山学报》第一至第六期连载的石广权诠言本和1933年上海太平洋书局《船山遗书》排印本。  相似文献   

5.
杨坚 《船山学刊》1987,(1):78-80
《尚书引义》之版本情况及补校记略本书此次补校所用之版本凡七:有船山五世从孙嘉恺之抄本;有清代出版之守遗经书屋本、金陵书局本、环地福书局本;有民国时期出版之船山学报本、太平洋书店本;有解放后出版之中华书局本。又有马宗霍、周调阳两家校记,可供参照检查之用。嘉恺本为1951年湖南进行土地改革时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邵阳县东乡太平曾家所收船山遗著抄本十一种之一。其书分装五册,每册第一面第一行为书名及卷次。  相似文献   

6.
<正> 《周易稗疏附考异》之版本情况及补校记略《周易稗疏》四卷,所见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道光二十二年守遗经书屋本(只作上下两卷)、道光二十四年《昭代丛书补编》本(只作一卷)、同治四年金陵书局本、光绪十四年《皇清经解续编》本、民国年间太平洋书店本;又有中华书局转来王孝鱼之金陵本点校稿,点校时曾参看拜经楼抄思适斋主(顾广圻)之校本。比较各本,则可分为两大系统。其一以四库本为鼻祖,昭代本、拜经楼本盖均自四  相似文献   

7.
<正> 一王夫之《楚辞通释》自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初刻本问世以后,至今近三百年了.在这近三百年中,前后辗转刊刻的版本共有八个:(一)清康熙四十八年王敔湘西草堂初刻本(以下简称康熙本)。(二)清康熙年间王敔湘西草堂递修本(以下简称草堂本),属《王船山先生书集五种》本之一。(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衡阳学署俞焜补刻本(以下简称学署本),属《船山子集遗书五种》本之一。(四)清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曾国荃南京金陵节署《船山遗书》本(以下简称金陵本),属《船山遗书》集部。(五)清光绪十三年(1887)衡阳船山书院增补递修刻本(以下简称递修本),属《船  相似文献   

8.
<正> 《周易外传》之版本情况及补校记略《周易外传》七卷,凡一百三十六论,此次所见之版本凡七:其一为抄本,其六为印本。抄本即船山五世从孙嘉恺所手录之本,现藏湖南省博物馆,为1951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邵阳曾家所收船山遗著抄本十一种之一。但嘉恺抄本并非此次始用于校勘。四十年代,马宗霍曾以此抄本与金陵本对校,作有《校勘记》一百六十五条:五十年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刊刻金陵本《船山遗书》的历史原因,一是不满王氏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所收船山著作的不全和被任意纂改,二是为了推崇乡贤,提高湖南的文化地位。现实原因,一是作为恢复被太平军破坏了的传统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具体来说,是为了用封建礼教重新聚拢士人,用维护礼教的名义反对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二是期望从船山著作吸取一些有用的东西。曾国藩对刊刻工作极端认真,对刊刻质量追求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0.
金陵本《船山遗书》付梓的最初谋划,始自曾国藩的两位幕僚欧阳兆熊与赵烈文,而其谋刊过程及推进也历经坎坷。自咸丰十一年(1861)秋冬欧阳兆熊与赵烈文有重锓之志,至同治二年(1863)六月曾国荃允复出资,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谋划,重刻《船山遗书》方才基本落实。金陵本《船山遗书》付刊是多方合力促成。从客观条件来看,同治初年湘淮军平定江南各地,为刻书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从主观条件来看,又与欧阳兆熊、赵烈文的积极谋划以及曾国藩、曾国荃的重视支持分不开;此外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晚清理学复兴的推动,重刻《船山遗书》是晚清理学复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依托于晚清理学复兴的学术潮流,并推动了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例言一、《愚鼓词》系王船山先生词集之一,内分《前愚鼓乐》和《后愚鼓乐》两部分。《前愚鼓乐》为鹧鸪天词十首,《后愚鼓乐》为渔家傲词十六首,最后并附有和青原药地大师《十二时歌》一首。它是用道家乐歌形式阐述内丹丹法,借以抒怀之作。金陵刻本卷首题“夕堂戏墨卷八”。《船山遗书》金陵刻本和太平洋书局排印本及邓显鹤《船山著述目录》均列入“子类”。中华书局《王船山先生诗文集》作为附录列在末  相似文献   

12.
相宗络索     
此书前曾文正公金陵集刊船山遗书时未经收入本社闻有写本流在长沙索之未获前年湘政府筹钜欵交上海太平洋书店重印遗书社员刘约真於衡州搜得此稿飞寄沪上乃刊入遗书子部兹因索阅者众且金陵本未收想学者多欲补读故特刊之编者识八识前五识“眼”九缘生“耳”八缘生不择明暗故不缘明缘“鼻”“舌”“身”三俱七缘香味触俱合境方取不缘空缘  相似文献   

13.
<正>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年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索》、《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吾臆船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乃曾举兵抗清、名震三江两湖之大儒。曾国藩是自练湘军拯救清廷的"中兴"名臣,却积极主持刊刻王夫之的遗著《船山遗书》,并为之作序,高度赞扬王夫之与孔孟、朱子等先贤同样伟大。此举不但大大传播了《船山遗书》,同样留给世人种种关于曾国藩刊刻此书动因的推测。事实上曾国藩刊刻王夫之遗作的重要原因是,清朝自乾隆末期因时局形势的稳定,对民族性的文字已放松管控,文字狱的总体环境发生了转化。从乾隆末至咸丰又经150余年,曾等汉族大员已成为清朝倚重的封疆大吏,由其刊刻《船山遗书》不再有政治悬念。另一原因是受恩师、亲友的积极影响,曾氏对作为理学大师的王夫之充满敬仰。这些才是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的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15.
甘肃文化出版社新近出版了胡渐逵著的《〈船山全书〉点校勘误》一书,该书纠正了岳麓书社出版的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大学者王夫之著的《船山全书》标点符号和文字校勘之误426条,每条均简析其致误之由,其中凡需书证者,均举古籍例句作证。书中还吸收了当今学者发现《船山全书》点校之误的最新成果,纠正了清代以来多位名家点校船山遗著的不少错误。全书所纠之误,均能证之以实,据之以理,实事求是,慎之又慎。该书对研读《船山全书》的广大读者及古籍的整理、研究者,和对今后继续整理修订船山遗著,都是有益的。《〈船山全书〉点校勘误》出版@刘新…  相似文献   

16.
王敔对船山学的重大贡献有三:一是整理纂注、誊录副本和收藏保管船山著作;二是刊印船山遗书,传承和扩大其学术影响;三是撰写《大行府君行述》,使船山遗书得以入史馆,立传儒林。  相似文献   

17.
文献在文化传承和复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湖南文献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密切;《船山遗书》的逐渐传播,对湖湘文化的影响深远:从王夫之逝世至道光中叶,为《船山遗书》和湖湘文化的沉寂时期;从道光末到清末,为《船山遗书》和湖湘文化的苏醒和引爆时期;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船山遗书》的广泛传播,船山文献仍将具有弥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正> 《船山全书》——王船山全部著作的新中国版,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湖南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已经组织了《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并聘请了全国知名学者多人担任顾问,开始工作。三百年来,对整理出版王船山全部著作曾经有过四次重大的努力。第一次在清康熙年间,由船山次子王敔分批刊刻船山著作十余种于衡阳。现归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收藏的《老子衍》等五种著作,封面总题曰《王船山先生书集》,并镌有“湘西草堂藏板”字样,就是当时集印的遗存。第二次在清道光年间,由湖南学者邓显鹤、邹叔绩等汇刻船山经部著作十余种,称为《船山遗书》。数年后又由俞焜补刻子、集部著作五种。合计二十四种,一百五十七卷。第三次在清同治年间,由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以更大的规模汇刻于金陵,仍称《船山遗书》。数年后又在湖南补刻六种,共收著作六十二种,二百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曾国藩接触《船山遗书》的师友渊源 1839年,船山七世孙王世全,请邓显鹤、邹汉勋、欧阳兆熊等人帮助,首次搜集刊刻了《船山遗书》一百五十多卷。这就使当时的一代著名学者如魏源、陶澍、贺长龄、贺熙龄、唐鉴、罗泽南、罗绕典等一大批人,能够直接受到《船山遗书》的深刻影响和启迪,并由此引起了清政府一大批要员对船山的重视。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太常寺卿  相似文献   

20.
曾祖彭天相先生这本历经百年之久的《丧礼撮要》抄本,终于得以由台北秀威出版社点校出版。本书(《(丧礼撮要)笺释》,以下原著简称《撮要》、点校本简称《笺释》)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曾祖彭天相先生《丧礼撮要》抄本点校、笺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