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独立时论》群体与《时与文》群体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颇具特色的两个自由知识分子群体.两者的成员都以大学教授为主体,在政治上均为国共之间的中间势力,由于二者分处于不同的都市空间,无论是精神气质、政治态度、影响力的生产方式及来源上均有很大差别.将二者进行比较,将会发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演变历史中的诸多细节.  相似文献   

2.
“最是文人不自由”─—评王继平新著《嬗变与回归》郑祖铤文人,或曰知识分子,不但是社会结构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历史科学特别是近代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对于文人们自身的研究,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热点。王继平同志的新著《嬗变与回归─—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参...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引导广大市民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多方位构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和文化精英特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当时《客观》和《观察》杂志主笔储安平的论政时文,展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对1947年前后国、共、自由主义阵营三方和美国政府的观感与析评,以及藉此透递出的政局变迁信息。储安平的观察表明:作为社会政治变迁动力的边缘势力逐渐走向中心和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实际政治运作,也影响着未来社会的政治走向;既是正统衰落、边缘上升的表像,也是这一表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新语》半月刊的创刊原因、办刊方式与历史价值,进而探析抗战后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国家的态度。分析认为,《新语》半月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并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九叶”诗派分化与聚合的现代困境,揭示出了动荡不安的历史语境下现代知识分子回归学术本位的艰难与困厄。《中国新诗》从备受责难与内部分裂的《诗创造》独立出来后,促成了“九叶”诗派知识分子群的最终形成,但随着“希望”而来的仍是痛苦的守候与再守候。在无地自由的生存困境中,自由知识分子拥有的“丰富”都只是“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中国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激进反传统所造成的价值迷失与欧战所引发的西方文化危机面前,通过《东方杂志》、《国故》、《学衡》等阵地,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他们对中西文化抑有宽容的心态,企求创造出以中国传统为本,融汇西方精髓的新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与激进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三派互动、多元发展,积极寻找中国文化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小说里出现的女学生一直代表着青春、自由、解放、独立和进步,她们是令人羡慕、引人思索的知识分子,但现代小说文本里同时存在着对这一群体形象的拆解。从沈从文的《萧萧》、老舍的《月牙儿》和鲁迅的《肥皂》《高老夫子》中的乡下人、底层人、旧式人物的角度来看女学生,她们就变成怪物、废物、玩物。对比现代小说文本对女学生形象的树立与拆解,其中充满了陌生与悲哀。  相似文献   

9.
人文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是当前思想界颇为关注的问题。文学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之进行了反思。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的主题即奠基于此。《沧浪之水》的思想价值在于谱写了一曲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悲歌。从人物设置、情节展开、知识分子心态等几方面揭示小说的主题意蕴,重点剖析的是主人公池大为作为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战争题材、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剧变、群体知识分子的"位移"几个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与战时电影对战后电影在美学、文化、心理及现实主义认知深度上的影响,以此揭示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上海时期的鲁迅脱离教授和官员的身份,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同时,上海更加繁荣的报刊业以及政治上的特殊性,使鲁迅后期的杂文更具有公共性。其杂文写作表现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面对革命话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话语、商业化文人话语与官方知识分子权威话语时的一种"话语突围"。在这个过程中,他以"人话"的审视为起点,始终坚持"立人思想",秉持"立人话语",始终关注的是公共事务背后的知识/权力关系,其杂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三十年代初(1932年底—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台阶,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三十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  相似文献   

13.
革命思潮     
《源流》2011,(19):22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20多种政治性刊物  相似文献   

14.
人文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是当前思想界颇为关注的问题。文学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之进行了反思。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的主题即奠基于此。《沧浪之水》的思想价值在于谱写了一曲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悲歌。从人物设置、情节展开、知识分子心态等几方面揭示小说的主题意蕴,重点剖析的是主人公池大为作为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连国同志的25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1917~1937)》,于2005年5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通过对1917~1937年间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边缘化、保守化和不断分化的历史命运的论述,具体、历史地揭示了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无根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研究的空白。关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研究,学术界主要是单个人物传记性的研究,或者是个别地泛泛地对自由主义的研究,但在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角度,从对知识分子群体进行全面的横…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30年代初(1932年底——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阶段,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30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辱妥协,揭露反动派钳制舆论的重要阵地。鲁迅、茅盾、郁达夫、陈望道、林语堂等是《自由谈》的经常投稿人。仅鲁迅一人,这时期就先后用48个笔名发表了143篇文章。调动了进步文化人在内忧外患的恶劣  相似文献   

17.
贵阳文通书局创立于维新变法潮流之下,以服务西南文化教育为职志。抗战期间汇集西南地区的知识文化群体促进了文通书局的发展,特别在编辑所所长马宗荣的主持下,文通书局制定了教育出版的宗旨、计划,出版了众多教科书与教育类丛书,为近代贵州、西南地区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战后知识群体的东归,贵阳文通书局的出版优势不再,由此折射出近代教育出版格局的变化对出版机构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被迫内迁与长期流亡后方的苦痛经历,使他们的心态在抗战中发生了衍变。内迁知识分子在迁徙前就已面临是否内迁的抉择困境,再到迁徙过程中的心理煎熬,以及后方长期面临的生存焦虑,知识分子心理始终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中。这种心态在后方的长期流亡中逐渐呈现出一种苦闷,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绝望感。而后方国民党腐败的现实则将这种心态进一步延伸到对国民党政权认同感的疏离,并最终导致了战时知识分子群体趋于一种“失序”状态,即个人对社会依附感的断裂。这种心态的衍变间接影响了战后我国政治格局的走向,同时这也是战争对内迁知识分子心理所造成的隐性伤害。  相似文献   

19.
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刘永涛 ,在《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 0 0 1年第 3期上发表了《文化与外交 :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一文。该文从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形成、发展和实施的情形 ,以及这一战略在不同时期的基本特点 ,总结出战后美国一直存在着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具体实施手段的对外文化战略 ;它扎根于美国的历史经历、信念和国家神话之中。二、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博士生杨建委 ,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 0 0 1年第 3期上发表了《论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一文。该文认为…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归乡”叙事既留下了丰厚的启蒙思想遗产,也留下颇具问题性的思想“债务”,即“知识分子道路”这一经典问题。在思想主题与结构形式上,当代作家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与《故乡》构成了富有意味的“对话”与“互文”关系,前者对主人公两次归乡经历的叙述潜在地回应了“知识分子道路”的问题。在“归乡”之不可能与可能的辩证关系中,《黑骏马》重新开启了启蒙者/知识分子不断“归乡”——“回归民众”的“思想道路”。张承志以此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道路”这一经典问题的另类思考,从而与“八十年代”产生了复杂的思想与美学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