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瑟尔姆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曾受到康德的摧毁性批判。以现代模态逻辑为基本工具,哈特肖恩、普兰丁格和哥德尔分别构造了本体论证明的"模态版本"。经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哈特肖恩的版本没有区分逻辑可能与形而上学可能;普兰丁格的版本以"极伟大性"为核心,运用可能世界理论摆脱了基于"存在"不是谓词的康德式质疑,使问题集中于对证明中非逻辑前提之合理性的把握;而哥德尔的版本尽管依托"肯定性属性",但由于把"必然存在"作为"肯定性属性"之一,最终难以避免康德式质疑。更重要的是,任何本体论证明都是一种有前提的推演,因此对它们的评价最终都要依赖于其非逻辑前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民法(ius civile)"存在多种意义。作为国法之私法的民法蕴含了"自然状态之人(拉丁文:homo,德文:Mensch)"与"法律状态之人(拉丁文:persona,德文:Person)"区分法理,该法理是罗马法学传统固有的民事主体立法理论基础。《德国民法典》立足康德的内在自由观,运用"法能力"概念发展了这一传统,而《瑞士民法典》则发展出人格立法大一统格局。从民法发展史角度看,我国《民法典》第13条与第14条存在未区分"自然状态之人与法律状态之人"的法理缺陷,需要修改。  相似文献   

3.
根据康德的思想,“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也就是说“存在”不是“一个外加于主词概念的并且扩大主词意义的谓词”。①现代的哲学分析似乎支持康德的观点。下述的一个论证表明“存在”不是一个谓词。为了断定x具有某种性质,就必须预先假定  相似文献   

4.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批判,他的主要论据是:“是(存在)”(Sein)和“存有”(Dasein)分别是逻辑的谓词和实在的谓词,而本体论证明错误地混淆了这两类谓词。康德的批判表明科学无法解决超验的上帝问题,知识的有效性应限制在可能经验的范围内,而这为道德与信仰保留了空间,开启了道德神学的可能性。道德神学基于道德的必然要求,在主观确信的意义上证明了上帝的实存。从思辨神学到道德神学的转换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旨趣:哲学的目标在于为人类的福利和尊严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限制科学的适用范围,在知识和信仰之间保持适宜的张力。康德哲学对当代哲学探讨的启示是:我们有必要对一切自然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主张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5.
事物形容词和动作形容词是形容词的两个小类。从语义和语法的关系入手,并结合谓词隐含理论,主要讨论两小类形容词在谓语和补语位置上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问题。通过考察发现,无论作谓语还是补语,事物形容词的语义总是指向静态的人或事物;动作形容词的语义总是指向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事物。研究还发现"NP 动作形容词"和部分"NP1 述 补(动作形容词) NP2"格式中隐含了一个适配的谓词(群),隐含的谓词与NP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述谓关系,动作形容词与隐含的谓词存在补充或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经典社会哲学框架内,道德批判及建构在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中是一个重要问题。两人的道德理论都深受康德道德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对康德道德思想进行批判性阐释上呈现出明显差异。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实践概念,强调道德的感性本源,指出道德意识及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体系的虚假性,强调道德异化的扬弃在于走实践道路。涂尔干批判康德道德思想的先验原则,提出道德"可求性"及"道德事实"概念,并强调通过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来落实道德建构。马克思和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在本体论根基上以及在方法论路径上都存在差异。总之,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建构本质上从属于理性主义范式,而马克思则立足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实现了对康德道德理论及启蒙理性传统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海德格尔对康德范畴思想的存在论解读做了分析,指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思想中的范畴首先必须本质上与客体相关.范畴通过与纯粹直观(时间)相关而与客体相关并因此合法地获得其内容,范畴本质上是受时间的规定.范畴不是来源于知性及其判断形式,范畴作为存在论谓词是起源于想象力.文章最后阐明海德格尔如此解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物自体"的理论贯穿了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大量谈及了"物自体"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关于"物自体"的理论既是其认识论止步的路标,也同时开启了其通往伦理学的通途。对康德而言,这个概念的界定最终也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本文试图阐明康德对"物自体"概念的界定,分析康德从何种意义上得出"物自体"的概念,并试着说明这一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被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助词"就是了(就是)"的情态功能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就是了"可以分别作为动词和助词充当句子成分,常跟"总之"、"反正"、"顶多"、"无非"等固定词语搭配,对所陈述的内容加以肯定或强调,"就是了"还可表示让步关系。在汉语史上,"就"开始是一个动词,"就是"在早期是一个动宾结构,由于"就是X"结构主观性评注的加强,其客观性的语义不断弱化;"就是"的句末情态化与主语的谓词化增多有关,读音上出现了轻化的现象。文章还将"就是(了)"与相关结构"便是(了)"进行了比较研究,补充了已有结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思想在进入当下的汉语语境时往往容易出现种种的误读,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生成于现代性语境中的汉语语汇与西方后现代思想取向之间存在着某种"质"的差异。布尔迪厄的无价值倾向的"阶级/阶层(classe)"被打上了明显意识形态的印迹,"趣味判断(jugement)"则被直接对应于康德的"判断力",而作为具有本体意味的"生存样态"出现的"habitus"也只是被定位在"习性/习得"的层面上。"新学语"的输入建构着全新的知识范型与思维结构,而既有的汉语语汇,特别是对关键性核心理论术语的表述却又潜在地误导我们对诸多原创性思想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清理和界定汉语理论术语的基本内涵也许是"复活"中国思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道德基本概念的“善”是一个二元谓词 ,即当且仅当X满足了Y的道德需要或者X履行了Y制定的道德规范时 ,X才是善的。由于道德关系的客体X、主体Y自身也是含有空位的命题函项 (谓词 ) ,这表明“善”同时还是一个二阶或高阶谓词 ,当X、Y取不同值时 ,“善”也具有不同的值 ,这就导致了“善”“恶”不确定性的困惑。运用现代逻辑的谓词理论 ,找到消解“善”的困惑的方法并得出“善”的困惑不可消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配价的方法,对《孟子》一书36个表性状单音节词的谓词性功能做了定量的统计及分析。调查表明,笼统地把古汉语表性状的谓词支配客体的格式(即二价谓词的格式)说成是"形容词活用",不符合古汉语语言实际。古汉语表性状的谓词是兼具形容词(一价谓词)和动词(二价谓词)功能的兼类词,而非一般所说的有活用用法的词。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连谓结构是拉祜语的一个重要语法形式,其语法化受连用谓词数量多少的制约。连用谓词的排列主要以"主要谓词+次要谓词"为参项,这是由其目标先于背景的认知顺序决定的;有的则按时序原则排列。有的连谓结构呈现封闭的内包含模式。"否定副词+主要谓词+次要谓词"是连谓结构否定式的优势语序。  相似文献   

15.
论元一般指的是谓词联系的实体 (名物性成分 ) ,论元位置体现在句法结构上只有三个 ,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事实上 ,谓词的语义决定了论元的数目、论元的语义角色和分布位置 ,进而在句子结构中体现出来。在句子中 ,有些状语和补语位置也可以看作论元位置 ,只要该位置上的成分是谓词语义的强制性成分 ,那么 ,该成分也就是谓词的论元 ,它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就是论元位置。论元位置由原先的三个增容为现在的五个。  相似文献   

16.
康德先验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转折枢纽,是观念论(理念论)到现代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机能结构论的中间环节。从族类经验的“积累起来的遗传”开始,中经主体的先验性存在,终结于哲学人类学的心理结构论,这是先验哲学在人类心理历程中的运行轨迹。因之,研究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一般哲学(或后验哲学)的思维方式,在路向上是相反的。同时,康德先验哲学(含美学)是一个庞大、丰富而复杂的矛盾体系,其理路是“心理—逻辑”二重结构的波动与纠合,它的运行必然突破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与逻辑—贯性。“康德现象”就是各种矛盾冲突的相互纠集,共争互荣的现象。这正是康德哲学美学的内在生命力与多维的理论生长点,它构成了康德哲学美学的广阔的解释空间。这也是研究康德哲学美学之难题。  相似文献   

17.
方海涛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6):47-48,74
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正是立足于此区分了一般生理的笑和审美的笑,将“笑”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指出笑是一种由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而来的激情,是主体对“幻相”的品味,亦是主体对于知性追求的失落而带动的肉体的松弛,并且指出了笑对人的存在的意义,因此康德的喜剧理论是严肃的、深刻的。这与他在晚期著作中抬高崇高排斥喜剧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对当下喜剧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英语谓语的话语意义分析了谓语的双重形式 ,论述了双重谓语的潜隐性 ,及其同复合谓语及补足语的差异 ,阐述了双重谓语的境外成分与双重谓语在句子结构、语义和功能上的区别 ,并明确了双重谓语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语完整体终结性情状的表达涉及了词汇语义和句子结构。对于该情状的度量,需考虑动词的情状,谓语语义组合以及事件结构。终结性情状的度量归根结底是一个量化的问题,有关各种语义的解读及对它们的度量都可以转化为量的度量,这是一种研究终结性情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