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学者罗布桑却丹的《蒙古风俗鉴)被学术界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吸引了中外学者品藻评骘。但是,长时间来对作者成书动因的考究却未予深化,罗布桑却丹所以能够囊括十六大类近六十个方面的知识,力著此书,其思想动因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这既涉及到该书在蒙古族文化宝库中的历史地位,也涉及到如何历史地、全面地评价罗布桑却丹的思想成就。  相似文献   

2.
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是蒙古族文化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民族文化特征的专著,它不仅结束了以往民间文献中文、史、哲浑然一体的古典文化形态,而且,由于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较深入细致地记述并分析了民族文化特征,表现出较高的民族学资料价值.罗布桑却丹是蒙古族思想家中的先进代表,他在总结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的过程中,汲取了西方社会思潮中的进化论、社会地理学、民族学等思想养分,建构起反帝、反封建、反喇嘛教的民族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其中,建立在唯物主义反映论基础上的本体论、进化论的思  相似文献   

3.
罗布桑却丹(1874——?)是我国近代蒙古族进步的思想家、著名学者。他在自己的著作《蒙古风俗鉴》中,阐述了蒙古族兴衰演变的历史过程,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民族分裂、民族压迫政策,表达了他主张民族团结、平等、互学互助、共昌共荣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廷相著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人,生于明成化十年(公元一四七四年),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他是明代中期一位卓越的社会改革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王廷相的主要著作,经编辑为《王氏家藏集》和《王浚川所著书》。他的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要研究王廷相的思想,恢复他的历史地位,必须从整理他的著作入手。因此对王廷相的著作作一考证,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罗卜桑却丹清光绪元年(公元1375年)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凌源县)。著有《蒙古风俗鉴》一书,现将罗卜桑却丹的家庭教育思想分析如次。 1 罗卜桑却丹在《蒙古风俗鉴》结束语中说:“我从小就是一个苦命人,十来岁就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很好的学习。正在家为维持生活而勤劳时,得以当了本旗苏木章京,”“光绪二十年春,为调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册之公事,去哲里木盟各旗奔走,于光绪二十三年回到本旗”。(115页)三年时间(1894—1897)的考察,使他走遍了辽阔的哲里木盟草原各旗县,遍访了喀喇沁左旗迁徙到此的家家户户,了解了社会,体察了民情,他对那些处于社会最低层,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同胞,十分同情,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清廷和蒙古王爷的腐败,经济的崩溃,文化教育的落后,宗教的猖獗,民风之日下和人民生活的穷困。通过三年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6.
昂突瓦耐·莫斯特尔(汉名田清波)1881年生于比利时布鲁日城。青年时期,田清波就学于天主教修道院,系统学习了哲学、神学以及古代汉语。1900年,他以荷兰蒙古学学者史密德编著的《蒙文文法》的拉丁文译本(原文为德文)和《圣经新约》蒙文译本为基本教材开始埋头攻读蒙文。这五年的修道院生活给田清波打下了蒙古语基础。1905年9月,他奉命来中国传教。柏米因主教把他派到内蒙古鄂尔多斯波罗波勒格孙(城川),直到1925年他才离开这里。  相似文献   

7.
唐代中期的刘晏,是一个卓越的地主阶级理财家。他对于安史之乱后“民物耗弊,天下用度不足”的局面(《文献通考》卷十五),采取了一系列理财措施,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刘晏的经济思想是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河南东明县东南),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卒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这段时间,正是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于所入,于  相似文献   

8.
探讨蒙古文化,不能不涉及其文学,探讨蒙古文学,又不能不涉及其有文字和无文字的即书面文学和口碑文学。蒙古人在自己所经历的不同时代,用不同文字记载并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献颇多。其中有蒙文(又包括回鹘式蒙文,托忒蒙文,八思巴字),汉文,满文和藏文资料。在我国,一个民族曾经使用如此多的文字丰富自己的文化,是很罕见的。 本文论及的罗桑泽培是一个蒙古僧人,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用藏文撰写的,将谈到的“故事集”是他的“文集”中的一卷。象罗桑泽培这样精通藏文并用藏文写作的情况,在蒙古族文化圈里并不算是个别现象。据统计,数以百计的蒙古学者曾用藏文写下了各种体裁的文章和著作,其作品少则一二函,多则二三十函,遗憾的是我们尚不能了解其全部内容,也不能得心应手地利用这一精神财富。这与历史进程有关,当蒙藏两个民族在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诸方面的接触频繁而密切的时期造就了大批适应当时环境的各类人材,而随着上  相似文献   

9.
严复(公元1853-1921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戊戌变法时期,他是自由派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其政治主张和康有为等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要了解戊戌变法时期改良主义者的社会思想,除必须对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思想进行研究外,对于严复也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0.
刘知儿,生于公元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死于公元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唐代的著名史学家,在唐朝任史官近三十年。他以一生的精力写成《史通》。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史论,是研究刘知儿思想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根据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这一民俗学专著,应该将我国民俗学趋向广义的时间,由“30年代”改为“20年代”。民俗学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分支科学。它是研究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项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与其它科学一样,有着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公元一○二一——一○八六年),字介甫,江西临州人,是北宋时期一位具有法家思想的进步政治家。北宋仁宗(公元一○二三——一○六三年在位)时,他从地方官被逐步提拔到中央机关,便以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积极宣传改革。宋神宗(公元一○六八——一○八五年在位)上台以后,又先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和宰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运动,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尊法反儒的斗爭,把长期进行的儒法论爭推向一个新阶段。王安石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衰落  相似文献   

13.
罗布桑却丹明确认识到草场是畜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介绍了合理利用草场的分群放牧法和按季节气候变化牧养牲畜安排草场的方法 ,详细介绍了选择牲畜优良品种、掌握牲畜怀胎繁殖时间的常识以及区分牲畜毛色、给牲畜定命和各种飞禽走兽的生活年限等知识  相似文献   

14.
一、抛弃宗教神学的朴素唯物论哲学 马克思说:“欧洲,在中世纪已经完成了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从而“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而蒙古族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到近代社会才完成的。他们从宗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中觉醒,由怀疑、反对宗教,变为揭露批判宗教,要求抛弃神学,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首先,是反对宗教神学的无神论思想。到近代社会,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已进入衰弱的“末法”时期,人们开始要求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当蒙古族近代第一个启蒙思想家尹湛纳希,高喊“我们的蒙古国不正是因为贪图安逸,溺于玄术而濒于灭亡的吗?然而人们至今仍不知道,一心想当佛祖,到头来成了马猴”的极为战斗性口号起,蒙古族的有识之士,甚至连身在佛门,修善行德的一些喇嘛教徒也开始提出反对宗教神学的无神论思想。罗布桑却丹说:“现在的蒙古人啊,自元朝到  相似文献   

15.
蒙古人民共和国经籍馆第一任馆长,已故的翁兀惕·扎姆扬公(1864—1930)于1926年从原罕肯特省巴彦图门旗永谢布台吉达日家发现的一部蒙古历史文化文献,即是后来著名的罗布桑丹津的《黄金史》。这是我们前辈十分珍视收藏蒙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旧时期的大文豪扎姆扬公,辨识出了这一文献的宝贵价值,为了使这部文献永久地珍藏于经籍馆档案库,经合乎情理地交涉,从达日台吉私人藏书处获得了这一文献。从此罗布桑丹津的《黄金史》不仅成为蒙古民族,而且是世界蒙古学研究者、专家及对此感兴趣人们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的《伊克昭盟志》(分上下编,上编总志,下编旗志,凡十七章),写于1939年,系边疆通信社丛书之一。主编张乐轩(蒙古族,幼为喇嘛,曾入臧学经,获固什学位;后还俗,为《边疆通信报》社长,解放后死于北京),以下设编辑、采访等八人。其中多为汉族编辑,但他们都精通蒙文蒙语,可用蒙文采访、编辑、翻译,查阅各旗蒙文档案,“鬼集谱牒颇多”,“采访之资料盖近数千万言”,然后分类详加校削,最后总编“删定“成书。据称“凡用两年整理资料”,“约用六个月始成定稿”,成书后仪手抄三份,分送当时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及参谋本本部。据当时者回忆说:“其中无一事不经亲见,无一字未经推敲,  相似文献   

17.
唐代杰出史学家之一刘知几(后避玄宗隆基偏讳,改以字行,名子玄),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丛亭里人。诞生于公元661年(高宗龙朔元年),逝世于公元721年(玄宗开元九年),到今年,正是他一生一死的1300和1240周年纪念。从他二十岁入仕、授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主簿起,至六十一岁贬死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别驾任所止,经历了高宗、中宗、睿宗、武后、玄宗五朝,其中足有二十年时光是在史馆“掌知国史”(《旧唐书》本传。按公元702年——武后长安二年,知几始“为著作郎,兼修国史。”时年四十二。《新唐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氐族吕光建立的盾凉(公元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公元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但汉族的经济文化在这里得以保持,而且这里也成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是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它对北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  相似文献   

19.
一、王延德生平王延德,东明人,又作大名人。生于公元938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卒于公元1006年(北宋真宗景德三年),享年六十八岁。他是北宋前期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与理财家。他撰写的《西州使程记》  相似文献   

20.
李贽,号卓吾(公元1527——160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是明末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李贽生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这时,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商品经济在不少地区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之间,正进行着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