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说“都”     
许慎《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注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载师》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也。”《周礼·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大宰·八则》曰:  相似文献   

2.
<正> 《左传·庄公十年》记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杜预注总释“辙乱”、“旗靡”为“怖惧”,说明杜预认为此“旗靡”义人人皆知,不必详注。当然,单从字面上看,旗靡即战旗披靡、倾斜。但细推敲,则战旗并非步兵散卒把握手执,而是装置于主帅及主要将领的战车上的,《左传·成公二年》载“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可证;而且战旗绝非可有可无的摆设,它应当有自己固定的、牢靠的位置。因此,无论如何疾速奔命,如何“怖惧”,牢固地插在战车上的战旗何至于倾斜呢?由此看来,杜注“怖惧”固然失于笼统,后世诸家“披靡”释之,也只是字面上敷衍,于理则多有未妥。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 读贵刊1987年第10期《齐鲁文化之异同论纲》一文,很受启发.但其所用材料,尚有些不确切处,举如下: 一、文章对《左传·定公四年》条附注为:“杜预注:‘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二语,见于《左传·隐公十一年》条,孔颖达《春秋正义》曾经引用.《春秋正义》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依此,这两句话应是孔颖达疏,而不是杜预注. 二、文中说:“战国田氏代齐后,齐桓公竞设立‘喷室之议'的议政机构”.按“啧室之议”出自《管  相似文献   

4.
<正>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我们国土上,曾存在过一个名为(成阝)的小国。关于(成阝)国的来历,《左传》僖公十四年载:“管、蔡、(成阝)、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邦、郇、文之昭也”。杜预注:“十六国皆文王子也”。《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  相似文献   

5.
《后汉书·光武帝纪》:“戊戌,进幸。”李贤注曰:“县名,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余按:“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当为“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后汉书·隗嚣传》“复使来歙至”,注云:“,水名,因以为县,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后汉书·寇恂传》“进军及”,注曰:“,县,属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也。”《通鉴》卷四二:“冯异军邑,祭遵军”,注引贤曰:“,水名,因以名县,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后汉书·光武帝纪》:“六月,中郎将来歙率扬武将军马成破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下辩。”余按:…  相似文献   

6.
“振旅”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旅”一词,为古文献中的习用语,传统解释为军事行动回师时的治兵整众。《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公羊》、《谷梁》庄公八年传也都说“入曰振旅”。《尔雅·释天》解释“振旅阗阗”:“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入为振旅,反尊卑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教振旅”,郑注:“凡师出曰治兵,入曰振旅,皆习战也。” 一定要把“振旅”同军队的入归联系起来,这是汉儒们的迂见。其实,班师固然可以振旅,出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光武帝纪》:“大司徒邓禹及冯异与赤眉战于回溪,禹、异败绩。”李贤注曰:“溪名也,俗名回坑,在今洛州永宁县东。”余按:《后汉书·冯异传》“异弃马步走上回阪”,注曰:“回,今俗所谓回,在今洛州永宁县东北。”《通鉴》卷四一:“异弃马奔走,上回阪”,注引杜佑《通典》曰:“回在河南永宁县东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汉以前,道皆由此。”检《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开元元年为府。”据此,知本纪注“永宁县东”,当为“永宁县东北”。《后汉书·光武帝纪》:“交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  相似文献   

8.
释“信宿”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今案信为申之同音假借。《邶风·击鼓》“不我信矣”,《释文》曰“信即古伸字也”。《考工记·轮人》“信其程围”,疏曰:“信,古之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邪”,注曰:“信,申字,古今所共用”。皆其例证。申字训重训再,如《荀子·王霸》“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注曰“申亦重也”;《苟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注曰“申重犹再三也”;《尔雅·释诂》曰:“申,重也”;《大雅·旱麓》序“申以百福干禄焉”,疏曰“申者重也”。申字既有重、再之训,故再  相似文献   

9.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有: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史记·齐太公世家》所引亦同,但“至”下无“于”字,“女”作“若”)杜预注云,穆陵、无棣“皆齐竟(境)也。履,所践履之界。”王力沿袭其说,谓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朐县南的穆陵关。”(此乃沿袭于钦《齐  相似文献   

10.
读过胡若飞同志的《冄考》一文,颇有所得。但文章中的某些看法,却难于使人赞同。胡文共有五个部分,涉及面较广。现仅就该文第一部分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一《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冃载,冄季载最少?背赏跏薄胺饧驹赜趦选薄L扑韭碚辍妒芳撬饕匪?“冃,国也。载,名也。季,字也。冄,或作‘那’。按, 《国语》曰:‘冄由?А<皱釉弧耐踝玉跫局?也。庄十八年楚武王克权,迂于那处。杜预曰(冄卩)处。”显然,冄、聃、那通用,今写作(冉卩),杜注之“(冉阝)邮那”即那处。  相似文献   

11.
《晋书·罗含传》 :含父尝宰新淦 ,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 ,引含为主簿 ,含傲然不顾 ,羡招致不已 ,辞不获而就焉。“辞不获”后盖涉上而脱一“已”字。“辞不获已”为中古习用的成语 ,意思为迫不得已。《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遣将攻之 ,连年不能拔。”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袁绍与公孙瓒书曰 :“遂跃马控弦 ,处我疆土 ,毒遍生民 ,辜延白骨。孤辞不获已 ,以登界桥之役。”《晋书·陆机传》 :“(机 )谓秀曰 :‘自吴朝倾覆 ,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 ,入侍帷幄 ,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 ,辞不获已。’”《宋书·武帝本纪上》 :“义众…  相似文献   

12.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吴越春秋》“掩余”并作“盖余”。李富孙曰:“《释言》曰:‘弇,盖也。’《释文》:‘弇,古掩字。’《〈周语〉注》《〈淮南·说林〉注》并云:‘盖,掩也。’是掩与盖义同。”又引武氏亿曰:“《韩非·说林》‘将攻商盖’,《书》作‘商掩’,《孟子》作‘伐庵’,此奄、掩、盖字异而义同。”今按:武、李二氏之说实皆本于《史记索隐》。《〈吴太伯世家〉索隐》曰:“《春秋》作‘掩余’,《史记》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武氏、李氏正是据《索隐》前说立  相似文献   

13.
湔氐道是四川西北的一个秦置县。关于“湔氐道”的治地,宋人胡三省说:都安县“即汉之湔氐道”。(《资治通鉴广注》)今人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温江地区十二县》、童恩正《古代的巴蜀》皆从此说。《舆地纪胜》载湔氐道在松潘。古今争论,大体围绕松潘、灌县两地。到底何说为是?实有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古人常谓“龙”生于水而为水物:《管子·水地》说“龙生于水”,《左传·昭二十九年》曰:“龙,水物也”,《易略例》亦谓龙为“水畜”。因此,在古人看来,“水畜”之龙可以招云,可以致雨:《周易·乾卦·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慎子》:“飞龙乘云,腾蛇游雾”;《论衡·乱龙篇》:“龙蹔出水,云雨乃至”;又《龙虚篇》:“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蛟龙见而云雨至”;郭  相似文献   

15.
在《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其中,“静言庸违”四字,后代一些史家曾一再引用,各注家理解也互有抵牾。如《左传文公十八年》引《尚书》曰: 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天下  相似文献   

16.
《贵州方志》总49期载有《尹珍籍贯问题》一文,文中称。“(敝邑)县在六冲河流域,不在遵义播州,(敝邑)县在遵义播州之说,纯属臆测”等语。 按(敝邑)县在遵义之说,有《方舆纪要》、《说文·段注》、《遵义府志》、《华阳国志·刘注》等。《尹珍籍贯问题》的作者,指责诸家所说,“纯属臆测”,但自己又拿不出充分的理论根据,要别人凭空信服,实在很难。 《华阳国志·刘注》称:“延江即乌江,有南北二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冲河。”《水经·延江水》载: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可见古代以发源于今镇雄界的六冲河为乌江正源。 既然六冲河是乌江的正源,那末六冲河就不是(敝邑)水,六冲河既不是(敝邑)水,那末(敝邑)县又怎可能在六冲河流域呢?  相似文献   

17.
《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载:“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一般将“脱”注为“脱略”即粗心大意。按:脱,即捝。脱,《说文》:“消肉臞也。”段注:“此义少有用者,今俗用为分散遗失之义。分散之义当用捝,手部捝下曰:解捝也。”脱,乃捝,就是分散、混乱。“无礼则脱”是说不按军礼行事,组织就会松弛、涣散,战斗力丧失。此“礼”指军礼,实际上是一种严格的纪律约束,也就是军令、军法。《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及其开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中国哲学中的休闲观念  休闲中的“休”字 ,我们今天理解为“休息” ;其实 ,从词源学上看 ,“休”指“人倚木而休” ,其最早的意思是“吉庆”、“美善”、“福禄”。如《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何天之休” ,郑玄笺 :“休 ,美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以礼承天之休”。杜预注 :“休 ,福禄也。”至于“闲” ,其基本意思是范围 ,引申为道德、法度。如《论语·子张》 :“大德不逾闲”。因此 ,我们今天将休、闲两字连起来用 ,假如不脱离其原来的词源义 ,则休闲应当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即人应当过美好的生活 ,而美好…  相似文献   

19.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 :“武王克商 ,作颂曰 :‘载戢干戈 ,载橐弓矢。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又作《武》 ,其卒章曰 :‘耆定尔功。’其三曰 :‘铺时绎思 ,我徂维求定。’其六曰 :‘绥万邦 ,屡丰年。’”《左传》中楚子语的逻辑线索很明晰 :“武王克商 ,作颂曰……又作《武》……其三曰……其六曰……”先总言作颂 ,意指以下各诗均为颂诗 ,不言首章 ,也不言篇名 ,读者从所引诗句自可得篇名 ;次言篇名 ,不言颂 ,也不言次章 ,因为《武》处于次章的位置于其叙述中自可见 ;后文则顺势而下 ,只言章次“其三”、“其六” ,不言篇名和作颂。这…  相似文献   

20.
王昭君名嫱,千百年来,人们似无异议,然而,实有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宋代人吴曾,他在《能改斋漫录》卷五“嫱者禁中妇官”条中指出:应劭注元帝诏曰:“王樯,王氏女,字昭君”。予以为非是,盖昭君不名樯,嫱乃禁中妇官耳,按,《周礼》:“天子有九嫔”嫔亦是妇官。《春秋》昭公三年《左传》。“齐侯晏婴请继室于晋。曰:择之以备嫔嫱,寡人之望也,”杜预注曰:“嫔嫱,是妇’官。”又哀公元年《左传》说夫差宿有妃嫱嫔御焉,然则应解以嫱为昭君之名误矣。《汉书》亦止云:“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不斥为名也,然古本《汉书》皆作此樯字,何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