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魏孝文帝的丧礼改革是汉化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三年之丧,增加汉晋旧制,恢复古制中的三临之礼及为贵臣和藩国主举哀,还对迁洛之人和吏民为君、故主服丧等作出规定等等.丧礼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汉化的成果,使孝观念深入北魏的各个阶层,并促进了北魏社会性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北魏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孝文帝在位时期,崇信佛教,注重吸收南方佛教义理,推进了北方佛教的持续且有序的传播。本文由佛教在北魏的传入入手,先述北魏前期诸帝对待佛教的态度,再述孝文帝崇信佛教的诸多袁现,着重探讨了孝文帝崇信佛教背后所隐含的深刻的政治意义。孝文帝笃信佛教,使佛教在北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话播与发展,同时,也使得佛教文化渗透到了北魏政治统治的思想之中,对北魏,乃至整个北朝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为了缓和社会危机 ,实行了一系列安民之策 ,如俸禄制、三长制、授田制及迁都政策。这些政策都带有“汉化”倾向 ,为促进民族融合与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平城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事先做了大量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准备。对于反对迁都之官员,多加劝诫,对于普通民众,大规模赐民爵,尽量减少迁都阻力。孝文帝总览全局,南征北巡,开拓前线,稳定后方,并伴随有官制改革,使得迁都洛阳过程分步有序、有章可循。孝文帝迁都洛阳是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而确定的迁都方案,并非仓促和草率之举。  相似文献   

6.
孝文帝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开创儒家盛世、承继中原王朝正统地位为政治理想,这是他推行门阀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决策动机。在决策思路上,孝文帝门阀政策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促进胡汉高层贵族的融合,体现了对胡汉贵族高层的保护、安抚和笼络,表现出温和折衷的特点。通过门阀政策,孝文帝的儒家盛世理想得以部分实现,北魏王朝随后走向繁荣顶峰。但是门阀政策片面强调根据门第铨选官吏,忽视寒门庶族的利益,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损害了北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埋下了严重的政治隐患。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来看,孝文帝门阀政策既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7.
鲜卑民族原来是没有孝悌观念的,孝悌观念在全社会重新树立起来是从孝文帝时期才开始的。为普及孝悌观念,孝文帝采取了五大方面的措施。孝文帝的举措使鲜卑民族最终接受了儒家重礼重孝的文化传统,也挽救了自汉末魏晋以来汉民族的家族伦理危机,为民族融合、社会整合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1942年,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受命在抗战之中主持民国礼制的讨论制定,戴氏投入其中,通过《学礼录》及一系列的书信、文章等阐述了其以“周制”为模板,在道德秩序、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方面形而上的规划,想象了以节制中和、文武并举的公民,全能政府、贤人政治的秩序和创业垂统、作则君师的领袖三者结合的理想国。戴季陶在民国后期对礼制复归的想象既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力图为传统儒家道德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寻求“礼”这个具体展现方式的努力,亦是代表了国民政府力图通过稳定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来稳定政治、消弭革命的企图,但他在制礼作乐上湮没无闻的事功也反应了其间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9.
《魏书》帝纪中,称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与其他诸帝出生地记述迥异。“紫宫”本为紫微宫省称,又名紫微垣、中宫等,是古人对以北极星为中心、位于北斗星与仙后座之间星空的称谓,为天帝居所。紫宫星象变动被认为与人间帝王相应,东汉以来亦可占应太后、皇后,十六国南北朝以来又逐渐成为太后、皇后的代称。孝文帝出生时的皇兴元年,献文帝并无皇后,只有临朝听政的冯太后有资格以“紫宫”喻称。太和十二年《晖福寺碑》中,称冯太后“优游紫宫”,为我们提供了传世文献之外冯太后可称“紫宫”的确凿证据。也就是说,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并不实指其出生地点,而是指其生母为皇太后,由此揭开了冯太后与孝文帝实为母子关系的千古之谜。冯太后与献文帝的情感纠结,集中体现于其在孝文帝出生后躬亲抚养、不听政事的相互信任,李敷、李弈之死后的冯太后废帝、献文帝禅位的矛盾爆发,以及献文帝“鸳鸯之叹”后的彼此妥协。孝文帝为冯太后奉谥“文明”,取自乾卦九二,以太后“君德”拟于九五之尊;在冯太后去世后宠隆舅氏冯熙及冯氏外戚,凡此均为冯太后与孝文帝为母子的佐证。考察北魏平城宫殿建置,结合冯太后时政局,推知“紫宫”应为太华后殿,“紫宫寺”为冯太后宫内奉...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官方礼制中庶民礼仪逐步得到注重,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倾向出现。这种倾向是唐宋礼制体系逐步完善的结果,也是唐宋礼制下移的表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朝廷的社会控制力开始逐步深入到百姓中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孝文帝当政之后,大力发展文教事业,搜罗文才,开展文学活动,倡导文学特别是纯文学创作,提高了北魏上层特别是拓跋贵族的文学素养,改正了北魏前期文学创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开创了后期繁盛的文学局面,促进了北方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冯氏与孝文帝之间并无血缘关系,维系二者关系的纽带是政治.冯氏虽凭借孝文帝这张政治王牌攫取了北魏政权,但对孝文帝却心存猜忌,因此多设监视加以压抑.对冯氏压抑的反抗心理,成为孝文帝当政后迅速迁都洛阳的催化剂和重新组建政权的感情因素.从此,皇权取代后权,北魏政治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3.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制度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孝文帝实施定姓族 ,首先 ,它既是北魏汉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也是北魏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 ,姓族制度的实施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加强北魏政权的统治以及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三 ,姓族制度的实施与北魏政权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应作具体分析 ,不能说姓族制对北魏政权的灭亡起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等国即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此后,外国使臣是否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成为中外难以逾越的外交障碍。中英修约期间和同治帝亲政后,外国方面再次提出觐见问题,并与清廷展开交涉,清廷内部亦就此发生激烈争论。1873年6月29日,日本大使和西方各国公使分别以作揖和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这一原本属于外交范畴的礼仪之争带有明显而浓重的侵略色彩。同时,清廷觐见礼仪的变改,使其从天朝大国的自我封闭中醒来,步履蹒跚地走向了世界,这又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试论北魏明元帝的复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建国前后,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发生了诸多事端。道武帝尽管采取了杀戮宗室、子贵母死、离散部落等野蛮措施,但仍无法确定宗法式的君位继承原则。长子拓跋嗣慑于“母死”的残酷事实,愤然离京出走。清河王拓跋绍却在天赐六年十月弑父自立,于是拓跋嗣为夺回君位,与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最终复位成功。这场夺位之争是代北拓跋氏内乱的延续,具有十分复杂的部落背景,对于北魏早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北方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且不利于北魏政局的稳定。为了维护统治,孝文帝实施了一系列赈灾防灾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开仓赈恤,减免田租;移民就食;问民疾苦,关爱鳏寡孤独者;祈雨;劝课农桑,加大重农力度,实施均田制;建立仓储制度;迁都洛阳;兴修水利等。  相似文献   

17.
献文帝拓跋弘是北魏封建化进程中一位承前启后的较有作为的年轻皇帝 ,其执政年间 ,在以往道武、太武诸朝的基础上 ,励精图治 ,整顿内政 ,增强国力 ,四出征讨 ,致力统一 ,保卫了北魏封建化的既有成果 ,并推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为孝文帝改革和北魏封建化进程的最终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汉代礼仪用乐包括仪仗用乐、皇帝和皇后即位仪式用乐、丧葬用乐、养老礼和射礼用乐、遣卫士用乐。仪仗用乐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异域音乐在中原的传播,养老礼和射礼用乐体现了先秦古礼和古乐对汉代礼乐的影响。此外,黄门鼓吹可以使用在仪式开始或者仪式结束环节,起到标志作用。宫廷礼仪中出现黄门鼓吹是黄门鼓吹署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北宋神宗熙丰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除财政及货币本身之外,还寓于了抑制聚敛的内质,而废铜禁、削钱法及以券代币等措施对缓解"钱荒"具有重要作用.该时期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流弊.探讨这一问题,可以为研究中国古代货币政策提供一个较切实际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除涉及政治、军事、民族融合等诸多客观因素外,还与孝文帝个人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孝文帝对汉文化的迷恋,其南征战略及追求正统的心态,个人生活经历与情感因素等,都是促使其决意迁都洛阳的内在动因。孝文帝迁都及其全面汉化,既加快了当时鲜、汉民族上层的融合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鲜卑迁洛集团与恒、代保守势力的分化,而南迁集团的不断弱化则加速了北魏统治的衰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