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  相似文献   

2.
晚清 “翻新” 小说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清“翻新”小说综论欧阳健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小说,它们的书名大都袭用古典名著而冠以“新”字,如《新水浒》(有西冷冬青、陆士谔写的两种)、《新三国》(有陆士谔、珠溪渔隐写的两种),《新西游记》(有冷血、煮梦写的两种)、《新石头记》(有吴趼人、南武...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先生为李清照纪念祠楹联所题“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不愧为当代文学泰斗慧眼独具。对于这种影响与继承,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也曾说:“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从这段叙述中也可见作者对南唐文学之热衷。 玉集中对李后主继承最明显的是其词的创作。二李词有着十分相似的审美特征,明显地表现了后者对前者的艺术借鉴和审美追求。 一、李煜李清照词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这种概括性首先表现为拓开了词的艺术时空跨度和容量。李煜的《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词写得场景大、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劲质贞心郁未开──郁达夫诗人风采冯健男郁达夫(1896—1945)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他是不是诗人呢?应该说是的。因为他写了大量的诗,而且写得好。但他并不以诗人闻名于世。这是因为,第一,他写的是旧体诗,在《郁达夫文集》和《郁达夫诗全编》里,旧诗...  相似文献   

5.
风诗新解(十)晏方扬之水(唐风)三家诗与毛诗对《唐风·扬之水》篇的理解完全不同。《易林·否》之《师》云:“场水潜凿,使君洁白。衣素朱表,游戏皋沃,得君所愿,心志娱乐。”《豫》之《大过》、《震》之《屯》与之大同小异。按照《易林》的理解,此诗是写“游戏”...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并序》)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志。”(《闲情偶寄》)这些虽然是古人论诗的语言,但写报告文学也大可借鉴。写好一篇报告文学,首先得写好一个开头。开头写得好,往往能吸引读者非读下去不可,如果开头写得不好,则会使读者兴趣索然,不愿卒读。报告文学的开头方法很多,下面举出常见的几种,以供参考。一、用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开头如:“一九七二年。湖北省中部农村。“大自然的春天来到了这里,柳枝发青,田野泛绿,花草树木充满了生机.然而,从一间…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早年思想形成时期的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年)是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引起争论最大的著作之一。其许多观点对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60年代卢卡奇在生命暮年写下了《审美特性》(1963年)和《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年)两部巨著,从独特的理论视角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和深化。一、从“自然是社会范畴”到“返回到存在去”正如卢卡奇的学生A·赫勒所说,如果不了解卢卡奇早年的哲学立场和观点,就很难理解他晚年的哲学。[1]卢卡奇写作《历史和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8.
说“得一”:《老子》三十九章悬解张松如(吉林大学中文系)《老子》三十九章讲“得一”,亦即为道、体道。深幽发微,可从而窥见其气化谐和的宇宙生成论以至生命意识审美理想,在五千言中实居重要地位,具特殊意义。而历来诸本,在章句上虽亦不无参差,一般分作三段,格...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领导哲学思想导论》序房良钧有幸先读田其治同志的新著《毛泽东领导哲学思想导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觉得这本书写得好。但我不想在序中写这方面的意见,以免捧场之嫌。我想,读者会在阅读后作出判断。在田君著作启发下,对毛泽东领导哲学思...  相似文献   

10.
美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曾是很热门的学科,但很快就归于沉寂,进入研究的低潮。在这片沉寂之中,杨曾宪研究员以其《审美价值系统》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试图开辟美学研究的新天地,寻找生机。这是作者继《审美鉴赏系统模型》之后的又一力作。这两...  相似文献   

11.
物质奇缺的年代,人们为生存而忧患;物质相对充裕了,却感到生存空间的狭小,而苦苦寻觅也许永远不能抵达的精神家园。高建新的新著《山水风景审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展现的是一片广阔的山水风景审美天地,那也是一块栖息的精神天地。人离不开自然,是自...  相似文献   

12.
最近,拜读了刘先平先生的五部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即《云海探奇》、《哟哟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tiJ野寻趣})(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深感到是~种美妙的艺术享受。这些作品与我们以前曾关注过的动物故事、动物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不仅仅是对动物生活故事的描写,而是重点放在对人与动物、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广泛深刻的思考与描绘上。在这些小说中,人的探险活动与动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既写动物也写人,通过丰富多彩的探险生活表现科学家辛酸苦辣的人生追求,透过大自然千奇百怪的神奇造化揭示动物世界残…  相似文献   

13.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5):53-53
《屈原颂——历代咏颂屈原诗歌选注》(谭家斌辑注)于2009年1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编选自汉代至当代诗歌250多首,辑诗的数量和采用的体例都与《屈原赞古今诗词选》大致相同。该书不仅取有前辈学者的编注之书所长,而且也有自己的特色。其特色主要在于:一是选编了一些前辈学者所不易见到或不能知晓的诗歌佳作,尤其是现代诗作,如黄炎培的《观〈屈原〉剧二首》、于右任的《贺诗人节》、  相似文献   

14.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审美价值思想。虽然《手稿》不是马克思主义成熟的著作,但其中却含蕴着一种以人作为关照对象、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价值关学思想。本文从价值论的视域,对《手稿》把握审美价值的逻辑轨迹、审美价值思想的两大基本范畴展开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手稿》审美思想的价值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16.
岭南的词学研究在已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詹安泰先生之后,年青学者已崭露头角。其中成就卓著的,应推汕头大学副研究员张惠民君。惠民君在发表了十数篇有影响的词学论文之后,编纂了《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合作)、及近40万字的《宋代词学资料汇编》,近日又发表研究新著《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把自己从事的宋词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一书,从词学史上最早的一篇论文(欧阳炯《(花间集)叙)})说起,深入探索了宋代词学审美批评史上的四大高潮的代表人物:高擎“自是一家”理论旗帜的…  相似文献   

17.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22,(6):155-163+178
《范村梅谱》奠定了梅树与梅花自然类核心信息与人文类拓展信息并举的叙述模式,尤可贵者在其以自身梅树栽培经验撰写梅谱。《梅品》集中提炼梅审美欣赏经验,其理想性赏梅因素与语境总结体现了人文趣味对自然审美经验的渗透。《梅花喜神谱》与《画梅谱》集梅谱与画谱为一身,典型地体现了赏梅自然审美经验与画梅艺术趣味的相互影响,代表了中华梅审美史的新阶段。《广群芳谱》梅卷是梅谱之集大成性作品,其关于梅树内外在生物特性的核心信息单薄,关于历代赏梅的诗文文献丰富,成为一部简约的梅文化史,典型地体现了历代花谱中自然知识与自然审美趣味的交融与内在张力。立足于博物学视野,由诸梅谱所体现的知识与趣味之间的张力,正可成为考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意识发育程度的典型个案,从中可以体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特殊困境。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饶勇善战、剽疾如飞,但凡涉及其行事,虽洋洋千言.却从来有两处未得有正确答案,即一是罗大纲何时何地战死?二是罗大纲有否追谥?有关罗大纲死事,多见于清人记载,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卷52《罗大纲传》所附罗大纲之死考证.列有四条:(一)1855年5月.在南京三山江面战而死(据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卷13);(二)1855年6月在江北作战受重伤.抬至芜湖,死于南京(据《余谈》卷8;(三)1855年7、8月,因芜湖失陷,回救时战死(据佚名《粤匪起手根由》);(四)据麦高文1857年1月写的…  相似文献   

19.
一、最后一段不该删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清新俊逸,玲珑剔透,“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汨汨地“从自己胸臆流出”,读之“令人夺魂”(《叙小修诗》)。全文有三段,第一段写燕地的气候特征和自己想出游而“不得”的心情。用“寒”、“余寒”、“冻风”、“飞沙走砾”、“局促”等词语,尽力烘染铺垫,欲扬先抑,为下文蓄势,为正文张本。第二段是全文重点,写游满井所见初春的秀美景色和游人雅兴。先总写自己的行踪,继写郊外的景色;然后分写山、水、人、物。描摹十分细腻,用喻极为新奇。段末两句,语含哲理,总括正文,自然有致。最…  相似文献   

20.
1984年第四期《艺谭》上,刊出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先生《“白发三千丈”和<秋浦歌〉》——唐诗纪行》一文(张守惠泽,原载1983年10月21日《每日新闻》晚刊)。随后,松浦先生又写了《关于李白(秋浦歌〉注释的几个问题》,由张采民译后载于《李白学刊》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这两篇文章是作者于1983年9月上旬参加早稻田大学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访华团实地访问后写就的。文中,一方面对(秋浦歌)中涉及的三个具体地名——逻人、江祖、天平,在实地考察与引证清人所撰(池州府志)的基础上作了令人信服的考释,纠正了历来多种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