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卫国 《南方论刊》2012,(12):32-33,1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同心”思想,不仅对指导我国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而且此一思想还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国历史文化内容和深邃的反映民族智慧和特色的价值观。本文着重探讨“同心”思想的历史文化根源,阐明它与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关系,讨论其所可能蕴涵的普世性价值观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的发表,标志着近代政治概念“新民”的诞生。既有研究充分讨论了“新民”概念融合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国民理想的特征,但未能解明梁启超提出“新民”旨在反思“合群”运动的重要意涵。19世纪末的“合群”运动是一场主张合群立会、整合四民的政治活动,但“合群”的理想在实践中最终演变为会党相争。梁启超理想中的“新民”,践行以“利群”为核心的新道德,试图建立具有匀质色彩的“群”。这不仅承袭了《大学》等儒家思想的传统,也意味着他构想出了一种由一及群、培育现代国民的理想路径。“新民”以群为纲的思想特质是基于“合群”运动的历史反思,终因梁启超个人思想的多变和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而被弃用。但“新民”的概念内涵仍随着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主张不断丰富和演变,其流播无远弗届。  相似文献   

3.
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表现出超越时代、开放吸纳、不断走向未来的潜能及斩不断的强大生命力。文化重构实质是人格或人的价值观念重构 ,文化变革的关键在于调整和改变人格 ,即塑造“新民”或“新人”。儒家“新民”思想表明 ,儒学将随中国文化的变革而发生转化 ;近代梁启超“新民说”对儒家“新民”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毛泽东“新人”观中的儒家思想成分 ;邓小平“四有新人”观与儒家文化的自然联系 ,都表明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也表明儒学具有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并发生转换和走向现代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以人就法”是孙中山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项重要思想主张,其基本精神是反对封建时代的“人治”,维护资产阶级“法治”。就这一思想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无疑是相当广泛的,虽然其中不免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也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却体现了孙中山在对待古代历史遗产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主义色彩,不仅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前人和同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乏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方鹿研究员的专著《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48万字),近期由台湾台北中华道统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专家们认为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中华道统思想,具有开拓、创新意义和重要学术价值的力作。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立文教授指出,“该书史论相融,既纵贯古今,又横摄各文化领域,按照客观历史的脉络,列举翔实的史料,进行严谨的论证,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以及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它是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传统,把握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特质、特征和精神的重要参考书。”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所所…  相似文献   

6.
聚焦于民之心性,“因民之心性而化导”,是《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根据现实需要融合百家之长,从对人性的重新阐释出发,影成的独特的“神化”文化思想,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下,淮南王的思想反映,是道家思想在特定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从“无为”到积极“有为”的内在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儒家孝廉思想所蕴含“爱民奉公”的道德观念、“正己知耻”的品行规范、“重孝举廉”的施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他生活在中国历史文化演变的一个独特时期,一生跨越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这些重要历史时期。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艰难险阻,始终处于风雨飘摇、剧烈动荡之中。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无不以救国拯民为己任。在这风雨如磐的黑暗岁月里,他们为寻找解决改革旧中国的道路而上下求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待“民”的问题,有“富民”、“养民”、“教民”、“爱民”、“民为邦本”等各种有关“民”的思想。从历史的横断上看,各家各派的观念虽然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提出治国安邦的方策。此间,鲁迅树起了一面改造“国民劣根性”的大旗,他以对“国民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民本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民本思想 ,是他革命和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他伟大人格魅力的思想根源 ,还是构成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坚实基础。一、周恩来对中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在中国历史上 ,民本思想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早在春秋时期 ,西周“德”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对待民众 ;在神民关系上认为民是神之主 ,季梁说 :“夫民 ,神之主也。”1寻虎国的史嚣进一步指出 :“国将兴 ,听于民 ;将亡 ,听于神。”2 因此 ,君主必须“以德和民”。晋知武子曾对献子说 :“我之不德 ,民将弃我。”3孟子提出一句名言 :“民为贵 ,社稷次之 ,…  相似文献   

10.
李景林 《河北学刊》2004,24(6):35-39
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因任社会生活和民众生活的样态、形式而始终与之保持着一种相切互成的关系。现代以来 ,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解构 ,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现代儒学和传统研究完全被纳入西方式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 ,退居学院化知识性一极 ;而以经典诵习为内容 ,以立志成德、敦民化俗为目的的儒学教育 ,已丧失其寄身之所 ;作为中国社会民众生活样态的传统礼仪礼俗 ,遭到严重破坏 ,不再具有它在自然历史因革连续性中承载完整文化信息的作用。儒学失去了它与社会民众生活之关联的载体。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民众生活“无靠”而理论“游谈无根”的状态。重建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 ,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之关联于民众生活的方式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并非视民为“工具”,而是认为民的价值高于社稷和君主。儒家所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即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在战国时期,孟子劝说诸侯国君行仁政而“王天下”,故孟子并非“尊天子贬诸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君主制结合在一起,从政治体制上说,它是与民主制相对立的,这是其历史的局限,但不可否认儒家是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因此,在民本思想中亦蕴含着从君主制向民主制发展的种子。在中国近现代的民主进程中,传统的民本思想被扬弃:一方面,与其结合在一起的君主制被否定;另一方面,其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的思想被继承。理清民本与民主的关系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0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潘鲁生所著《民艺学论纲》,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以民艺学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它首先从民艺研究的对象、方法、品类入手,论述了“民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就如何建立民艺学的科学体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中国民艺思想的源流、品种、形态、审美特征、传播方式、文化比较,以及如何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民艺传统等一系列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民艺学论纲》一书,是作者潘鲁生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作为一位青年学者,他的治学道路是不平坦的。他生于山东…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文化方面所作的历史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与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文化方面所作的历史省察陈寒鸣从思想文化史层面审察,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晚明清初,迨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前后达到高峰,其后便发展成为现代化运动①。而民主则无疑是这近400年中国思想文化近(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旋律。本文对之...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提出了君民共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民的地位与君并列,置于最高一级,民不但可以进言、咨询,而且享有决策权。尽管这种权力还是由上所赐,但它毕竟突破了仅仅以民为邦本,仅限于沟通上下,但民却不享有主权的传统民本论的局限,强调建立在近代民主思想基础之上的自主平等的人民主权,强调人民不但应对国家尽义务,而且应享有相应的民主权利。这种思想有利于深化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为政治改革提供了指导方针,为近代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它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杂交”思想是后殖民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后殖民主义把文化的“杂交性”作为反文化霸权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所热衷的“杂交”掩盖了文化关系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差异 ,其效果是达成了与西方霸权的“共谋” ;后殖民主义力倡“杂交” ,忽视了阶级问题在探视东西方文化关系中的重要性 ,它也就找不到通过“杂交”来反殖民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方略,有着深刻悠远的文化渊源。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就已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孙奇逢在《四书近指》中指出:“平天下者,明明德于天下者。”意思很明确:治理天下,管好国家,就必须将明确、进步的道德昭示天下,用切实的行动为民谋福利。笔者将“以德治国”分为“以德治官”和“以德劝民”,并认为,要真正将“以德治国”付诸实施,应该从“以德治官”和“以德劝民”两方面着手,即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都恪守其德,“德治”就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国便得以“治”了。为什么同样是“以德”却要“治官”而“劝民”呢?人民是国家…  相似文献   

17.
“民”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关注的核心主题,内涵极为丰富。近代以来,在西方人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影响下,我们以“民本”重新审视古代“民”思想,形成了固定的民本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很好地深化了“民”思想主题,从纷繁复杂的古代“民”思想中提炼出了民本、君本两大主题,但同时“民”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受到了遮蔽,即那些既不符合民本,又不符合君本的“民”思想便被忽略了。因此,要想呈现古代“民”思想的完整风貌,我们需要在“民本”基础上,扩大研究视角,推进“民”思想的再研究。“民学”于此是一个可能性的尝试,它能够从整体性视域将民本、君本以及其他关于“民”的论说连贯为一体,使古代“民”思想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确有“法治”思想,先秦法家已广泛使用“法治”一词,并赋予它特定的历史含义:一方面,君主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具有客观规范性的法律,法律一经形成,对君主自身也有限制作用;另一方面,君主用刑罚惩治乱臣奸民,巩固专制统治。秦亡之后,法家“法治”思想作为儒家“礼治”学说的补充,降到了从属的地位。近代,梁启超对西方“法治”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移植,即用先秦法家的君主法治推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治,让国人面对熟悉的概念符号品味西方的法律文化。这种移植方式为我们认识中西方不同的法治观念设置了新的障碍。孙中山用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否定中国封建专制法治思想,并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近代法治增添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丰富内容,为当今建立法治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研究客观上推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意识的强化,但女性主义本身作为西方文化思想运动的一部分,它所提出的倡议与口号始终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有着性别观念上的矛盾,而矛盾的源头则来自于中西哲学精神的差异——“道”与“本体论”的根本区别,以及“一体”与“两分”的形态差异。如果不能将女性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及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女性主义不仅不能实现它本身所试图达到的积极作用,而且还会被社会边缘化甚至被一些境外势力所利用。因此厘清中西性别观念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哲学根源和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我们看清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女性主义观念、口号和“行动”背后的根源,从而摒除一些不符合本土文化精神的概念和逻辑,同时吸收一些符合本土现实需要的思想,以推动女性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周易》是中国哲学神圣的源头和经典,中国学术神圣的源头和经典,中国生态智慧宝库和智慧宝典,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易学形式。《易经》阐述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区别于主-客二分的现代哲学,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思想。它是建设现代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依据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在思考生命生存时,知晓“生命各得其养以成”,以“需”和“养”两个重要概念,表示生命的生存权利,并把它提到“仁”的道德高度,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