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时期,对教育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兴趣,尤其是对“问题学生”的探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试图解决这一世界级的难题。但对其产生的根源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又怎样能较好地从根本上去抑制问题的出现。“问题学生”的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恶化在社会。我们必须首先把好家庭关,其次是净化社会风气,再次是抓好学校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之我见陈政绍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  相似文献   

3.
职校生就业心理承受力教育网络刍议吴晓宁近年来,职校独生子女学生增多,而学校忽视对他们进行心理承受力教育,家长对他们则多溺爱和娇宠,结果他们毕业工作之后,难于适应快节奏、严制度和艰苦生活的考验,有的上岗不久便自卷被盖回家,有的勉强留下情绪低落,还有的不...  相似文献   

4.
张军 《理论界》2005,(6):100-101
我国教育虽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更新了学校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质量。但是,我国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对滞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体系尚不完善,不能形成有效的相互依托、资源互动。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难以抵挡家庭、社会一天的消极影响。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  相似文献   

5.
林茂超 《南方论刊》2011,(Z1):56-57
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提出了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彭海波 《南方论刊》2009,(9):110-111,109
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师与父母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把握和关怀"问题学生",重建其正确的人生观,是现阶段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啃老现象”的出现,有学校、家庭、社会和他们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应加强对大学生“啃老现象”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精神,加强就业指导,要及时给他们“断奶”,让他们走好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8.
T.S.艾略特认为,文化传播的首要渠道是家庭,没有了家庭传播,文化将会变质,而学校教育主要承担传播自觉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等文化传播者有机结合,否则,教育将以“背叛文化”收场。关于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播.艾略特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论以及‘l教育使人幸福”‘墩育机会平等”等教育观点,并提出有利于个体、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多层次教育文化传播观。艾略特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文化传播观不仅是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发言,更像是对中国当前的文化传播发言。  相似文献   

9.
钟伟明 《南方论刊》2010,(4):110-111
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合力和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好。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找到四个“突破口”点亮他们的心灯,促使后进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延安精神培育青年一代周域当我读到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的:“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是关系国家的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是纯粹的个体家庭者分子而构成的一个总体”。①孩子是家庭的基本成员,是家庭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分子,他们从出生那天开始到长大成人,脱离家庭,走向社会,几乎要在家庭中渡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家庭对孩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作为家校教育互动的重要手段,家访是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教育信息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家访”的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对其本质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从学校、家庭角度出发,家访是家校教育协作的重要方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教育法治思想柏立华郝春东马克思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超前的。他在许多文章中都使用“法”、“法律”、“法治国”等法学术语。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学校对一切学生只有一个要求:缴纳学费。这一要求自然就把生活贫困...  相似文献   

14.
《南方论刊》2014,(1):116-118
近几年来,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第二小学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发展,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全校教职工在大力加强家校联系,推进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的同时,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本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为宗旨,倾心家校共建形成德育合力。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家长义工队”全面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家长义工的红马甲活跃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学校在家校共创共建中走出了符合学校科学发展的德育新路子,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味。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荒废”、“儿童学习劳动”、“基本生存能力减弱”等问题,在日本的中小学中早已有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有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几方面的原因。日本学生当前的这种状况,引起了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提出了“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创造宽松的培养环境”、“削减教学内容”、“教育行政权力下放”等等系列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最脆弱的群体是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对自身角色、群体边界、社会关系、他人关系认识模糊,缺乏社会归属、孤独自卑心理强烈,与其他青少年儿童相比,他们有更多的人格缺陷.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谐中国”的目标,郑重承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对此,我们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有效地建起一套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7.
蓝庆华 《理论界》2004,(2):121-121
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既不是单向地受内在力量的驱使,也不是单向地受环境条件的控制,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外部环境三者是双向地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这表明,人的道德品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网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德育网络,各种力量要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德育的合力和整体效应,努力造就青少年网上网下优良的成长环境,学校应充分发挥“网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社会、家…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的影响下,学生在班级中自然而然地出现层极分化,优生群脱颖而出,差生群也潜滋暗长。在一个班级里虽然差生人数不多,但危害却相当大,他们常常欺侮同学,破坏团结,扰乱课堂,与教师顶撞、对立、甚至违法乱纪,难教难管的自发聚合,形成了一股教育逆流,消耗着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实效。无论是为了教育本人,还是维护班级,学校的声誉,都应该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要流利地掌握运用外语只能靠习得”的观点,分析了我国人民学习外语的现状及社会对外语的需求,指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家庭、学校、社会不能向他们提供我外语习得的条件,而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既符合我国外语教学的条件和语言习得的规律又能满足社会对大多数人的外语水平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是二十大报告对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理作用做出的明确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家庭与学校间的信任、合作与沟通还面临诸多困境,协调家校关系化解亲子矛盾,赢得家长信任做好家校共育,需要双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将“问题学生”转化成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