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老人从自己一生读书写作的经历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读书经验,即: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它十分精当而传神地概括出了非凡的读书意义、痴迷的读书习惯、精明的读书选择的极其宝贵的读书真经,一语道尽了古今中外所有读书人的“悦读”审美感受。如果说“读书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之“果”的话,那么,“好读书”与“读好书”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之“因”。三者之间,因果关系甚明。  相似文献   

2.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理论容量,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历史。对这一学习史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党解决好读书学习问题、克服金融危机、实现党的宏伟目标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养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读书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医治愚笨,增长知识,而且使人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精彩人生。读书,对于老年人更是益寿良方。  相似文献   

4.
闵军 《船山学刊》2010,(4):69-71
朱子循序渐进读书法以"循序"和"渐进"为特点。"循序"遵循"群书先后缓急之序"和"每书诵读考索之序"。"渐进"则包含了不贪多、不求快、贵专贵精等思想。朱子注重把读书与为学、读书与穷理、读书与修养、读书与日用结合起来,这种读书思想包含在循序渐进读书法中,决定了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读书识人     
很多时候,精神的魅力比专业知识更容易叫我折服,我上课是读人.读书也是读人。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或许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那一点童心和趣味,一点单纯的向上的坚持,深深地打动过我。所以我没法不喜欢金克木先生,这个古古怪怪的老头,看他的书会笑,不时地笑。  相似文献   

6.
新品速递     
《家庭科技》2010,(4):39-40
书灯 这个灯带有感应装置,当把看了一半的书盖到灯上就会关灯,把书拿起再读时则亮起,和读书的体验完美契合。把它当作床头灯,可以每天都会提醒你读书。  相似文献   

7.
我的快乐读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9,30(2):5-11
快乐读书主要是指读书过程的快乐,同时要努力做到过程的快乐与目的的快乐相统一。读书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我所讲的快乐读书要从广义上来理解,包括读书的快乐、藏书(含购书、淘书、赠书、藏书)的快乐、著书的快乐。快乐读书还要讲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闲谈     
正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不揭人未愈的伤口,是真正的慈悲。——吴淡如《昨日历历晴天悠悠》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苏格拉底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读书的方法很简单。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  相似文献   

9.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位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好学。由于家里很穷,他买不起蜡烛,夜里无法读书。匡衡无法读书,心里很难受,他来到富有的邻居家,说要夜间借用一块地方读书。邻居很瞧不起穷人,对他说:“你既然买不起蜡烛,那还读什么书啊!”他听了十分气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相似文献   

10.
周欢 《南方论刊》2022,(10):38-39+6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于“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作出了深刻的回答,并且体现了鲜明的辩证思维特质:在阅读过程中,坚持修身与治国的辩证统一;在书籍选择上,坚持阅读马列经典著作与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的辩证统一,文学类书籍与实用类书籍的辩证统一;在阅读方法上,坚持博览与精读的辩证统一,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辩证统一,挤劲、钻劲与韧劲的辩证统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读书观,对于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党、营造书香社会的氛围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姚鼐是清朝人。他出身名门,从小喜爱读书。7岁的时候,他就能背出200多首唐诗了。  相似文献   

12.
编辑的主要读书形式是以稿件为载体,以及被动型阅读和工作任务性阅读。编辑读书的内容和方法,普通型大众化的编辑要:多读具有优美文字、精彩措辞表达的文学类稿件;多读哲学类和具有方法性探讨的稿件;多读具有考证性和高质量文献综述性的历史类稿件。学者化程度较高的编辑:对自己专栏负责或执行编辑的稿件都应该细读和精读;在编研结合中提升读书的境界和层次;多读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史的文献资料及专著。两类编辑读书的差异是形式上、内容消化吸收目标上、学以致用不同追求的差异。在编辑工作中要专业读书和主动读书,不要被动读书和一般消遣性读书。还要尽量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3.
叶奕绳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小时候,他生性迟钝,记忆力很差,读起书来如过往云烟,刚要读后面的内容,前面读过的已忘掉了。但他没有因为天资较差而沉沦,反而更加发奋苦读,并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汪青松 《云梦学刊》2008,29(6):5-12
从读书目的看,我的读书观是"四为",即为生活、为学习、为教书、为著书而读书;从读书动机看.我的读书观是"四带",即带着兴趣、任务、问题、专题读书;从读书方法看,我的读书观是"四要",即经典原著要精读,通识著作要泛读,掌握动态要快读.了解社会要选读.我的读书观就是我的学术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解读欧远方先生兴趣格言——读书读史书、写字写颜字、交友交诤友入手,阐释了先生治学为人的高尚品格,以志缅怀。  相似文献   

16.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有人说在教育领域最让人忧虑的事情是教书人不读书。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教师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为什么教师有时还得来点“非功利阅读”?这是北师大肖川教授和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接下来将与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拯救阅读,从拯救教师的阅读开始。不阅读,无以生。希望教师们能将阅读作为生命的一种呈现方式,从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读出智慧”,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饱满充盈,拥有踏实舍弃浮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忆读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读四岁时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8.
刘理 《社会科学论坛》2009,(11):152-157
每个读书人大都会有自己的读书习惯。多年的读书经历,我养成了“以貌取书”的习惯:先看出版社和书的印制以及著者和书名。余三定主编,六十七位学者合著,洋洋六十七万字,装帧考究印制精美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9.
闲话读书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对读书的功用早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演变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极端说法,将读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境地。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有一代文学大师提出“万般皆上品”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于低估或者排斥读书的作用;即或在左倾猖獗、文化遭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仍是求知若渴,冲破钦定的拘囿,偷偷地找书读。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功用,只有真正的读书、爱书人才能深得其中三昧。应该说,倘若剔除封建性糟粕,我国古人关于读书功用方面的议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20.
提倡活读书     
书不可死读,书而死读,结果一定会连生气勃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活书也读成了死书。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一则“书痴”的故事,他写颜如玉这个聪明的神女如何教书痴读书,足以发人深省。颜如玉对于经常“诵声大作”却连“生孩子”也不懂的祁玉柱,教导之方第一是不准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