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将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 ,意味着我国在许多方面需要与国际接轨。经济体制的转轨急切地呼唤法治来保障 ,而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也为法治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由于我国的人治历史已经几千年 ,旧的观念根深蒂固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法律文化。一、中国传统法观念与西方传统法观念的差异文化内容的构成 ,中外学者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其由观念和制度两个基本层次构成 ,制度文化又称为外显文化 ,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观念文化又称内隐文化 ,是文化的内在结构或深层结构。从此…  相似文献   

2.
法治文化: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底蕴和支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观念的变革,是文化上的变革。法治文化作为一种进步文化形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性意义,理应成为这场文化观念变革的目标和导向。从培育法治文化入手才能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新农村法治文化的培育需要扬弃中国传统法文化,也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余绪鹏 《兰州学刊》2013,(6):150-154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是公民意识的逐步觉醒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相比于经济的快速改革,文化转型却显得缓慢而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作为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生长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王权观念压制民主思想,臣民文化阻碍权利意识,人治思想排斥法治精神。构建现代公民意识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在基础结构上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主动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弘扬民主精神,养成权利意识,培育法治理性,也是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李春明 《东岳论丛》2007,28(6):139-146
传统中国的"法治"文化,对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权大于法"、"以法治民"等人治性内容,对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然而,传统中国的"法治"文化中含有一些精华性因素,又对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做好全社会的现代法治启蒙工作,克服传统"法治"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吸取和利用传统"法治"观念中某些体现法治精神和原则的有用资源,促进当代中国公众法律认同建设。  相似文献   

5.
城市法治文化是相对于城市人治文化而言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实践的累积和全体市民法律信仰水平的体现。把我国城市法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是城市法治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城市在城市法治文化建设中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 ,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 ,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 ,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 ,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 ,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 ,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程乃胜 《学术界》2006,6(2):65-71
市民社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法是市民社会的权利要求,市民社会是近代政治国家和法治生成的基础,市民社会决定近现代国家与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市民社会的生成和法与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关系,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建设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市与上海市民法律素质--对5000位市民的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检视了上海法治建设过程对上海市民法律素质与上海法律环境的影响,认为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在上海社会的作用得到显著增强,二是市民的法律素质有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建设的需要,上海市民的法律素质仍有待在自上而下推进的法治建设与市民社会的型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颠覆:一次是黑格尔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当中分离出来,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另一次是马克思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翻转,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非相反.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源于市民社会因素对于国家、法的决定性影响.实际上,市民社会构成了不同法治道路的分水岭,我国因为并不存在独立的、体制性的市民社会力量,必然会选择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然而,参照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理想和目标,以一种发展的视角来看,建构具有我国特点和价值判断的市民社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的法治化进程是有力的推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法治之路异常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从人治走向法治,尚未达到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因此,科学理性地辨析人治与法治,就成为培育法治文化绕不开的前提。 “人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模式,所指称或表征的主要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原则和观念体系。培育法治文化,需要在观念上尽快形成对法治的广泛共识,需要对人治文化开展强有力的批判,需要切实矫正各种违背法律规则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法治之路异常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从人治走向法治,尚未达到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因此,科学理性地辨析人治与法治,就成为培育法治文化绕不开的前提。"人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模式,所指称或表征的主要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原则和观念体系。培育法治文化,需要在观念上尽快形成对法治的广泛共识,需要对人治文化开展强有力的批判,需要切实矫正各种违背法律规则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论市民法中的市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市民法中的市民徐国栋我在《市民社会与市民法》一文中已说明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法”应是市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批驳了以“公民”取代“市民”的观念。那么.市民社会和市民法中的市民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一、问题的意义市民的观念经过了长...  相似文献   

13.
胡琦 《天府新论》2019,(1):70-80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英国法治兼容并包,融日耳曼法、教会法、罗马法和普通法之思想精髓于一体。日耳曼的习惯法使“王在法下”观念深入人心。罗马法和教会法的传播和影响推动英国法治理性化,但带有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在普通法的影响下,英国法治思想日趋制度化。中世纪英国法治思想的演变体现了法律至上和政治民主的双重逻辑。法律至上体现了法与权的关系,规定了王权的法律边界;政治民主体现了官与民的关系,强调民主制度对王权的控制。在观念与制度的交融下,法治观念以制度为载体,制度以法治观念为灵魂,并且形成了“以司法制约权力”、“君民共治”的制度文化。这种独特的法治传统推动英国政制向议会主权和混合政体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市民社会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 ,创造政治民主化的文化、社会和组织条件 ,推动宪政法治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为政治权力分立、政治结构分化和政治体系的持续稳定奠定牢固的基础。因此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政治发展要求转化为现实必不可少的中介 ,构成了西方政治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一个符合本国特点的成熟的市民社会来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体公民形成良好的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意识。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广大公民的法治意识普遍增强,但依然存在自觉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不强、重亲情轻法治、重关系轻法治、重权力轻法治、重权利轻义务等思想意识问题,影响社会整体法治意识的提升。提升公民法治意识,需要培养公民法治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普法教育、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近古叙事所依托的文化背景是自南宋以来高度发展的商业化的城市文化,在这个文化背景中,市民阶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要研究近古叙事艺术和叙事观念的特点,就不能不注意反映在叙事作品内容中的市民形象的意义——市民的身份、地位、文化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中国...  相似文献   

17.
旅游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延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延续李长杰陶柯城市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既是自己的传统文化,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市民和旅游者共同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市民需要自己的文化,旅游者需要体验别人的文化,这就是旅游城市是否受到市民和旅游者共同赞...  相似文献   

18.
文化影响刑罚权限制的理念和方向。促进刑罚权限制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的政治文化、自然法观念的法律文化、个人主义价值观和权利本位观、重视犯罪人的“再法社会化”和尊重规范的刑罚文化。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月30日,重庆巫山的一头黄牛不慎落入了江边悬崖下的一处深谷里。 黄牛被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巫山县。关心黄牛命运的人们纷纷来到悬崖上,他们看到,悬崖下不甘被困的黄牛正试图跳过岩石,但由于地势险要,一直没能成功。  相似文献   

20.
“法治国”概念是贯穿整个德国法治发展史的核心概念。其乃是作为“警察国家”的对立面反抗专制主义而产生发展出来,来自四个方面的渊源性要素形成了当时的法治国概念,它们分别是:法律理论上的实证论指导思想、市民议会的新权力体制、权力分立原则的确立和德国法哲学的发展。同时,藉由检视该理念产生过程中之经验教训,可资为我国正在进行中的和谐社会的法治建设的有益借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