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与“感情”分别作为婚姻的一般条件利弊互见。“义”较之于“感情”,在对婚姻本质的揭示上,更准确、客观一些。并且,“义绝”之“义”有效实现了婚姻制度与整个法律体系的贯通和协调,在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指引方面,具有明显的正向立法价值。将“义”与“感情”作比较,不是试图从立法上用“义”来取代“感情”,而是要进一步说明,法律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性,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立法者,必须正视和尊重法律科学的规律性,以此来改进我们的立法。  相似文献   

2.
馮定同志在他写的書和文章中,有好些地方涉及到伦理、道德問題。在馮定同志的道德观中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所謂“人类感情”論。馮定同志认为:在人与人之間,有一种“根据自然本质而来的”、普遍存在的、共同的“人类感情”,它构成了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基础。他还主张根据“人类感情”来处理道德的继承問題;强調建立家庭中的具有“融洽气氛”的“感情生活”,根据“人的感情”来建立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本文拟就上述观点作一些初步的剖析。一、以人的生物性来排除人的阶級性  相似文献   

3.
钱谷融先生说过。“艺术作品是诉诸人的整个心灵的,不是单纯诉诸理智。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相互分割的.那种脱离了形象,缺乏热情,一味抽象地讲道理的作品,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也算不得艺术作品.”他还说:“要从感情上去打动别人,必须自己有强烈真挚的感情。一个冷淇无情的人,对什么都不越兴趣、都填不关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t石油大事》倾注和凝结作家“强烈真挚的感情”是贵穿始终的,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在新时…  相似文献   

4.
关于英语教学的思考一、“英语思维”是thinkinzinEnglis力的误译,正确的汉译应当是“用英语来想”,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直接根据英语的语言、语法和词汇来理解和表达思想和感情,而不用母语翻译。这种能力是逐渐养成的。能听懂和说出一句英语,...  相似文献   

5.
余琼 《理论界》2007,3(1):94-95
“愤青”或“愤青行为”与爱国主义相去甚远,表现为民族精神力量与政治文化现象的距离,稳定深厚的感情与宣泄不满的怨情的距离,付诸实践行动与停留口头言语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广东法学学会最近讨论了如何掌握离婚条件和怎样理解“感情确已破裂”等问题。有几种意见: 第一,离婚应以感情是否破裂为根据,不能附加其他任何条件。理由是婚姻的基础是爱情,美满的婚姻关系是建立在互尊、互敬、互助、互爱的感情基础上的,如果双方的这种感情已经破裂,无法共同生活,婚姻关系就失去继续存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法律程序,解除婚姻关系,是有利于解除双方的痛苦的,即使离婚是由于一方的错误或违法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可以依法由党、团、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对其给予应有的纪律处分或法律制裁,也不宜以不准离婚来作为惩罚的手段。但是有  相似文献   

7.
文学中的“情”与“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文学评论中讲“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的文章比较多,诸如“创作需要感情”、“文艺作品要以情动人”、“艺术就是感情”等论点,都讲到了。其实,关于情与文的问题,前人早已作过反复的论述。两千年前,人们就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话来说明诗歌创作。“万趣会文,不离情词。”古代大文学理论家刘勰所作的这种论断,直到现在看来,也还是对的。没有较为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情感,文学创作是难以想像的;不直接或间接借助于形象表现一定的情感的文学作品,是不会感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效果的。现在,谁也不会否认或轻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讳言,近年来评论者又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在“四人帮”横  相似文献   

8.
价值、感情与认知(下)黄海澄三、认知在感情反应和评价心理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知在人们对于价值事物的感情反应与评价过程中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式的一次性作用。价值事物作用于人们的主观引起感情反应和价值评价,不是直线性的“投入-产...  相似文献   

9.
郭景萍 《学术论坛》2006,(3):129-133
以作为社会事实的集体感情为法律的基础,强调现代分工社会中情感纽带的道德作用,力创“社会团结感”,是涂尔干集体感情主义追寻的理论和实践视点。涂尔干的基本思路是,把个人感情归结为集体感情,并用集体感情来解释社会的整合和社会的秩序。这种视角不仅把社会学对情感的研究与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区分开来,而且在社会学研究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0.
一 郭沫若早期诗论的核心是主情说。他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他把感情的作用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阐发的。他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感情本身,有了感情,即使“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这样,郭沫若就认为感情是灵魂,是实质,至于“诗”,只是感情的某种表现形式。郭沫若的这一提法确实是抓住了本质,抓住了特点。  相似文献   

11.
“点”和“染”本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两种技法。 这种绘画的技法借用到文学艺术中,成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有人称之为“点染”格。在一篇作品中,正面表明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曰“点”;为表达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所进行的铺张曰“染”。这种“点”与“染”的结合,常常深刻而又明确地突出作品的主旨,给读者以鲜明丰富的艺术感受。 语文教学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点染”的技巧也便自然地被借  相似文献   

12.
谈到“奥地利经济学派”,人们往往同时有两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奥地利学派的确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也很到位,其中不乏极具洞见性的观点,比如对时间和知识的关注、坚持以市场过程来理解市场秩序、把行为人当作个人而不是作为社会集体来分析等等;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情经辞纬”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揭示了人的自然感情经过两度转换而变为作品的文学创作机制的过程:“蓄愤”、“郁陶”──情感的一度转换,强调人的自然感情要经过蓄积、回旋和沉淀才能转变为诗情;“联辞结采”──情感的二度转换,论说情理的形式化,就是以优美的形式实现对情感的外化或物化。“情者文之经”,情采篇是强调诗“缘情”的审美化的成熟,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所谓“移情”或“移情作用”,本是德文和英文的意译,是指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一种感情移入现象。它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入到审美客体之中,从而使客观景物生命化、性格化,达到物我一体,主客融合的审美境界的结果。移情理论虽然是西方首先提出来的,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却早已得到普遍的运用。且不说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早已存在着移情现象,即使在魏晋南北朝的咏物抒情小赋中,移情现象也普遍存在。魏晋南北朝“触兴致情,因变取会”①的咏物抒情小赋,大都假草区以致意,托禽族而言志,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价值的系统质特性,价值统一着流变性和确定性、相对性和绝对性、主体世和客观性,价值是人的主观感情的客观对应物,感情是人类行为的动力,人类的行为都有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即利用、发展、创造正价值和限制、拒斥、消除负价值。“价值→感情→行为→价值……”是人类作为高级有机系统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认知在除了某些内源牲的感情之外的各类感情产生过程中的桥梁和中介作用,认知在人的价值评价心理结构图式和对价值物的感情反应心理结构图式建构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论证了感情对于认知的动力学意义和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人的本质,看法很不一致。有一种传统的讲法,称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的说是“劳动”;近来还有的认为是“感情上的共同欲望和渴求”或  相似文献   

17.
陈廷焯的“沉郁”说与况周颐的“沉著”说揭示了词的一种情感境界和词之所表达的感情深沉蕴藉的本质特征。“沉郁”说更强调感情的深厚蕴藉、温厚和平,表达的婉转缠绵,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和政教美刺寄托为参照指导的;而“沉著”说则更强调感情的深广真挚、朴厚凝重,表达的自然深透,是其“重、大、拙”词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一)在过去一、二百年间,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出现了很多危机,因此引起中外人士对中华文化传统和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儒学,作出很多负面的批评。近一、二十年来,西方文明也出现了很多危机,而亚洲文明则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可观的成绩,因此又引起中外人士对中华文化和儒学,提出了不少正面的议论。这些负面的或正面的论议,每每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带有很多感情因素。面对二十一世纪前景,我们需要对中华文化传统和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儒学,多做一些深入的客观研究和理性分析。这一说法,并不表示”价值观念”和“感情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中学生,说脏话的大有人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或平时交往中,脏话往往脱口而出,不是以“老子”自居,便有“妈的怎样”或以其它不堪入耳的言词,贬损他人。似乎这样可摆摆自己的“威风”,增强说话的“气势”,表露内心的“感情”,炫耀自己的“口才”。脏话成了一些学生的口头禅、“调味品”。殊不知,这现象恰恰证明了这些学生缺少羞耻感,缺乏高尚的人格美的情操。因此珍视学生的羞耻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容忽视,而又十分细致的一项工作。羞耻心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道德情感。它表现为人一旦意识到某种过失之后,而产…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或观看优秀影片和戏剧的时候,总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们的心灵被带进了艺术的境界,同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呼吸,时而精神振奋,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愁肠万结,时而心旷神怡……这就是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哪里?不消说,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艺术中饱满的感情。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把许多富有感情力量的文艺作品,都加上宣扬“人性论”的罪名,狠加批判,弄得人们对于人情、感情讳莫如深,造成了一种“无情文学”。粉碎“四人帮”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