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刁生虎 《兰州学刊》2012,(2):134-138
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隐喻学家,由其主创的《庄子》一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隐喻现象。借鉴现代修辞学理论,根据隐喻的表现形式、功能、效果、结构以及认知特性等标准,可以把《庄子》中的隐喻现象初步划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发现相似性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语词型隐喻与篇章型隐喻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汉语修辞学》是一部体现21世纪时代特征的、新意盎然的高校修辞学教材。其新意主要表现在:"三足鼎立,理论统率""侧重表达,兼顾接受""既重静态,更重动态""语体风格,蕴含修辞""语料鲜活,颇具魅力"等五个方面,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相似文献   

3.
韩梅 《理论界》2011,(3):109-110
修辞学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后来逐渐走向没落,直到20世纪下半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认识这一新趋势就要从其最难点"隐喻"入手,隐喻是最复杂的语言现象,是缩微的修辞学。从对隐喻的认识中,我们看到对隐喻和修辞学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隐喻研究的对象从语言变异形式变成了揭示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规律.在概念隐喻化的过程中,喻源概念的一些特定蕴涵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投射”到目标概念上去,形成新的概念——概念隐喻.不同的民族从同一个概念中可以得到不同的甚至非常不同的蕴涵来.中国人喜欢把这一切归在“悟性”上,这种悟性也就是对诗歌中蕴涵的选择.诗歌的文字只是语言的表面现象,隐喻是诗歌文本机制中的神秘暗示,隐喻又是心智的一种模式,诗人在写诗选词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意向性,读者在阅读时会受到知识水平、时代、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对隐喻蕴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接受者会有不同的感受.通过概念隐喻可以分析语义、篇章,帮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与阐释诗歌.  相似文献   

5.
《白衣女人》中的人物很多是患有疾病的,如劳拉的家族遗传病神经症,玛丽安所得的伤寒,珀西瓦尔的父亲天生是畸形等。疾病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成为某种现象的隐喻。在《白衣女人》中神经症是英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的隐喻,也是英国上层社会某些家族血液中流传的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缺陷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干,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隐喻是广泛应用于《道德经》,用形象的"母亲"比喻"道","子"隐喻"德"、"水"隐喻"德",通过甲骨文的研究,阐述了老子"无为"接近"为"的本义,圣君"无违"使得以百姓更好地生存。"内圣外王"不仅是儒家思想,道家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解释"老子"的隐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道教救世济人,是中国文化之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苏义生 《理论界》2013,(3):168-170
《修辞学发凡》是一部"谨严而创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拓荒性著作,是著者深厚国学功力和异域学术养分圆融的见证。本文试图从该著的创作背景、动机、版次及其理论要件,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把握其作的理论精髓和学养要旨;从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维度来窥见其价值和贡献,为读者提供一种审读的视域;从奠基和指引的视角来揭示此书的学术地位及影响,为读者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从精义微瑕的角度来引导读者逐渐确立起审慎指隅名著的品读习惯。  相似文献   

8.
《秦腔》展示了转型期现代乡村的困惑与焦虑,其积极的意义指向在于对乡村现代化作了有益探索,作品中显示的传统文化的优质部分正是乡村现代化转型不可缺少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在《悲剧的诞生》中同等重要.从修辞的意义上说,日神精神对外观的建构就是在修辞中展示一个个体化的世界,酒神精神的破坏性则同修辞追求偏离和超越的转义之本性相契合,生命的二元冲动正是在陶醉中赋形的修辞.这种修辞学的解读可以使我们深刻地领会到,作为肉身性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抽象的概念和理性,而存在于当下与世界的遭遇中,艺术则是生命境况的展现,即在陶醉状态中的赋形.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7,(1):39-45
重读《高加索灰阑记》,文本深处一道裂缝逐渐浮出历史地表,阿兹达克非理性民间身份呼应首都专家社会主义理性身份的失败,指涉的是"灰阑记"论证"楔子"的悖论与矛盾。而悖论背后表征的是理性的苏联社会主义体系"启蒙"非理性的传统私有制体系的艰难与复杂。恰恰是文本内部隐含的裂缝,不但体现布莱希特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治想象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而且还原了文学文本阐释空间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徐静 《学术论坛》2012,(6):197-200
《金色笔记》是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隐喻手法的应用,将小说的主题深刻地表达出来。文章主要是从意象隐喻入手来解读小说,重点从小说中出现的"推石头上山"、"笼子里的老虎"以及有关"水"的意象隐喻来分析和深化主题,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小说主题表达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2.
隐喻文化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及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是当代隐喻学最具有价值和前景意义的研究领域,因此有必要在隐喻学的学科地位业已确立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隐喻文化学的问题.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有当代隐喻学的雄厚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可资利用、整合的研究资源.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可以为考察研究人类的不同文化形态提供一种更具本源性的理论视角和一扇更为宽阔的理论窗口,而且有助于理解人类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众多文化研究领域遇到的瓶颈问题,借助隐喻学的理论视角才有可能得以最终解释.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诗歌的家园。诗歌中的隐喻包含着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力。它所构成的是拉可夫所说的假设空间。假设空间为展示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提供了所需的自由的空间。有了假设空间所提供的自由空间 ,诗人的比喻就应该力求新颖 ,要在认知上给予读者以震撼力。越能在理性意义相差很远的本喻体之间发现其内涵意义的相似点 ,则这种比喻就越显得新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研究对象是表愤怒的情感隐喻。这两种语言都遵循同样的原则:都是以描述由这种情感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来表达这种情感。但是在选择具体由哪种隐喻来表达情感又有不同,而这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模式所决定的。因此,隐喻既是建立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气纠  李世琴 《云梦学刊》2011,32(3):150-153
从管道隐喻的视角来看,交际是传送。阅读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交际,是读者对作者体现为文字符号的思想和意义的解读,而语词、句子、段落和篇章都是传递信息的管道。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基于管道隐喻所构建的语篇,但是其所反映的哲学理念却又正好突显了管道隐喻将意义物化的理论缺陷,揭示出人类真正的智慧之源乃是人的心智。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诗歌的家园。诗歌中的隐喻包含着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力。它所构成的是拉可夫所说的假设空间。假设空间为展示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提供了所需的自由的空间。有了隐喻所提供的自由的假设空间,诗人的比喻就应该力求新颖,给读者以认知上的震撼力。越能在理性意义相差很远的本喻体之间发现其内涵意义的相似点,则这种比喻就越显得新颖。  相似文献   

17.
钟希明 《东南学术》2007,(4):140-146
<在医院中>是一个多义性文本,多数研究者从预设的问题出发从而陷入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中,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作家的生命体验出发,深入探讨文本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本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及其文本形式建构与创作主体心态的隐喻关系,揭示一个始终为意识形态所遮蔽的视觉盲区:小说客观反映了丁玲与延安知识分子在革命认同过程中存在的认同焦虑.  相似文献   

18.
曾誉铭 《兰州学刊》2005,9(6):94-96,83
哲学与诗歌的抗争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西语世界哲学思想的整个历程,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生活方式,他们完全具备争吵的根据.但是古典政治哲学所使用的方法却与诗歌有着惊人的相似:隐喻成为他们共同的武器.而隐喻在古典世界究竟仅仅作为某种修辞方法而存在,即它的使用范围和原则限于语法语用层面,还是作为人类某种生存方式在面对共同体的种种质问时而不得不选择的书写方式,即隐喻的使用恰恰是古典政治哲学的前提,是处于技术社会的人们尤应深思的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社会感性及其教化——兼论《共产党宣言》的修辞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天俊 《人文杂志》2006,1(6):16-21
本文剖析了马克思所要求的与解释世界相对待的改变世界的问题,尝试提出与改变世界密切相关的社会感性一说,进而依修辞学的尺度解读《共产党宣言》的文本,论证其倚重并重塑社会感性的修辞学理路。社会感性因其内在的修辞学性质而使理论变成物质力量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20.
阐述通感隐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系统的分析作为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异同,认识到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的认知思维方式。通过以诗歌为语料,深入分析通感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