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谈园林空间及其处理中的材料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空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园林的景观效果.园林空间及其处理一直是设计师们十分关注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从园林空间的存在意义、组成要素和处理等方面分析了现代及古典园林对于园林中空间的利用与创造,并提出对于园林空间处理中材料运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沈园是绍兴市古典园林最杰出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植物造景方面也独具特色.对沈园植物配置及种类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园内小环境植物景观各具特色,园内建筑物搭配的多为蜡梅、竹类等切合景观主题的植物;入口景观使用小型植物组团来搭配,柔化了铺装边线;水体景观以大乔木做背景,小灌木点缀山涧,疏密适度,增添了山林野趣的同时保证了小面积水域的隐私.利用植物的围合实现了景观空间放大或缩小,园内主要的空间形式有开敞型、半开敞型、封闭型、垂直型.园内常见观赏植物有68种,乔木26种,灌木29种,藤本3种,竹类2种,水生植物3种,草本花卉5种,保障了园内四季有景且季相分明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3.
乡村景观是提供传统乡村环境与乡村生活展示和体验的载体。乡村景观的设计以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为出发点,不仅仅从传统乡村生活和美感出发,更要满足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各种行为的需求,考虑乡村景观体验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要是乡村景观设计的基础。乡村景观空间中的各种要素通过结构关系形成整体后才能呈现出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独特的形式和意义。通过分析乡村景观的设计需求,从体验者和居住者对乡村景观的体验需求、生态需求、审美需求、文化需求出发,以乡村景观空间中的点、线、面形态为中心,以静态和动态空间为切入点,提出塑造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的适宜性形态组织,建构乡村景观的空间特色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4.
空间批评关注空间的社会文化等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乔伊斯在其小说中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个角度呈现精神瘫痪的都柏林。其中景观空间投射有宗教瘫痪的影子;而人物思想的异化在社会空间留下了精神迷茫的色彩;个体空间则折射出人物自我迷失等社会文化烙印。这三种空间成为其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成功地展现了都柏林这座瘫痪中心的全景。  相似文献   

5.
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的“空间转向”促成了传播地理学的兴起。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媒介与空间及其互动可被视为传播地理研究的学理起点和核心范畴。当媒介被理解为介质、管道与关系,以及空间被理解为实体、实践与社会关系时,物质性、表象叙述与关系建构成为融通传播与地理的内部动因。空间衍生出地方,媒介衍生出景观,媒介、空间、景观、地方划定了传播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域:空间中的媒介与媒介中的空间、空间中的景观与景观中的空间、地方中的媒介与媒介中的地方、地方中的景观与景观中的地方,构成传播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象限。  相似文献   

6.
对重庆南滨路的景观空间构成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塑造滨水景观的经验与方法。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空间的设计需尊重其地域特色,挖掘与延伸城市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处理好景观空间的各个构成要素,打造环境宜人、内涵丰富的优质景观。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均已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在当今城市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城市地下空间的优越性逐渐展现出来:扩大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当城市地下空间不再单纯局限于人防功能时,人们对其景观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以期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体景观和其他景观系统的设计一起成为整合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借鉴存在空间的主要理论,将水体号观系统作为有机体分析了其组成要素及结构关系,更多地从心理学角度关注了完整的水体景观系统形态对人的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住宅小区空间环境组成的几个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住宅小区空间环境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景观空间营造中的水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景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它可以成为居住区景观空间营造的一个重要载体.水体自身的一些性质和特征可以在组织空间序列、限定空间布局以及联系空间层次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这些空间处理中,水景可以和其他造景要素相结合来共同创造理想中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边角空间普遍存在于江南私家园林中。边角空间的理景是重要的空间处理方法。分析了边角空间的类型、景观特色及其存在的位置,提出边角空间将建筑与庭院融为一体,是丰富古典园林空间的重要元素。藉此更好地理解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方法,丰富园林设计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卧云仙居"景观设计,综合考虑老年人居住生活行为规律和身心特点,详细设计了老年公寓西苑和别墅区等主要景区的景观,结合地形、植物、建筑、园林小品、广场与道路园林构成五大要素,营造出自然生态、简约明朗,并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景观意境,达到能够供老年人休憩、娱乐、运动、疗养并安度晚年生活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街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定市两块街头绿地设计为例,阐述了街头绿地的设计意义与布点选择,论述了街头绿地设计首先要因"境"制宜地进行定性,其次根据不同的地宜条件、使用者的需求,来营造"景以境出"的景观,提出了改造山水"境"之劣势来塑造山水、发挥文化"境"之地域特色来塑造景观、突出生态"境"之特色来配置植物等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热点研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学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目前该学科的主要热点研究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存在着学科专业名称混乱 ,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口径过窄 ,人才独当一面的能力不强 ;重艺术形式 ,轻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倾向。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领域和热点问题包括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趋势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风景园林学科的挑战 ;大地生态理念的建立与风景园林设计观念的革新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出现的过度公园化、景观同质化、文化缺位等问题的分析,指出了乡土景观元素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中的应用可以起到节约资源、提高生态效益和传承地域文脉的作用。将乡土景观元素归纳为自然乡土景观元素、人工乡土景观元素和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元素三类,并分别阐述这三类乡土景观元素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手法。  相似文献   

16.
王长俊先生的<景观美学>以景观美为切点,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涵盖面较广的"美即生命"这一新定义,他又以这一美学研究新说为指导,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景观美学五论体系其一是从整体性上构建景观美;其二是从景观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一致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三是在时代性上建构景观美;其四是在美的共同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五是从美的功利性上构建景观美.<景观美学>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上,为如何创造景观之美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风景写生中要处理好由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关系,以达到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境界。从风景写生意境感受这一点切入,就风景写生中景观意境体现所需要的要素进行探讨与研究,认为构图、色彩、笔触与情感等在意境表现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展的西方话语说 ———兼序《遭遇发展》中译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都在追赶发展时,阿图罗.埃斯科瓦尔教授1995年出版了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品《遭遇发展》。他在书中指出,"发展"并不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常识性手段,发展是被发明出来的,它是一项历史和文化特异的计划。在世界发展研究中,关于发展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三类:"社会转型说"、"干预行动说"和"西方话语说"。《遭遇发展》正是对发展的西方话语说的最好诠释。通过对世界范围发展的话语批判,埃斯科瓦尔教授构想了后发展时代,他提倡多元模型与混杂模型的共存。所有这些思想对中国当今的发展现实和发展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发展的思考最终还需要回归到人的本质和人的概念,以及如何做人的实践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旅游景观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构成。本文认为旅游景观文化有其自己的结构与特点,就景观文化的内容而言,大体可由景观的“形”、景观的“意”、景观背景文化(社会文化)和景观阅读文化四部分所组成;就景观文化的特点而言,则可从景观文化的时间性、空间性和民族性诸方面理解。  相似文献   

20.
当今城市景观设计呆板,缺乏内容,相互之间的照抄照搬情况严重,设计成果雷同感太强,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以及诠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的领域甚广,可以供如今的设计工作者去整理挖掘,并将它们注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以彰显城市形象的文化特色。佛教禅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元素。从禅学的角度阐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理念,能够为现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