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晓璐 《社区》2013,(3):48-48
这位被居民们称为“健康守护神”的老同志叫叶如陵,他和雷锋是同龄人。31年前,他克服了一切困难坚持在西藏工作,把整个青春献给了西藏的百万翻身农奴和医疗卫生事业。2000年10月,他又怀揣着“老西藏精神”退休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自己居住的社区——一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看到北京各大医院里像他这样的医生有很多,而社区里较少,叶如陵下定决心,要留在社区,做一个社区志愿者和社区保健医生,为社区居民免费看病和咨询。  相似文献   

2.
范晓璐 《社区》2013,(2):48
这位被居民们称为"健康守护神"的老同志叫叶如陵,他和雷锋是同龄人。31年前,他克服了一切困难坚持在西藏工作,把整个青春献给了西藏的百万翻身农奴和医疗卫生事业。2000年10月,他又怀揣着"老西藏精神"退休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自己居住的社区——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看到北京各大医院里像他这样的医生有很多,而社区里较少,叶如陵下定决心,要留在社区,做一个社区志愿者和社区保健  相似文献   

3.
编辑部纪事     
《社区》2004,(13):1-1
寄语社区“手牵手”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街社区的综治员赵大建先生给编辑部来信说,他是一位下岗失业人员,经历了三年之久的失落和痛苦。后来他加入了社区的综治队伍,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实践,他感到社区天地广阔,大有可为。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有限,在工作中最想知道的就是其他发达省市的成功经验。好在《社区》杂志“雪中送炭”,使他和社区的其他工作人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同时,赵大建先生还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说,《社区》杂志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大家喜爱,更希望能搭建一个社区之间交流的平台,即能否像建立友好城市…  相似文献   

4.
韩晖  志卫 《社区》2004,(17):22-22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迎春社区,是一个年轻的社区。社区内年轻的爸爸妈妈多,小孩子也很多,在这样的社区如何有效地吸引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迎春社区党支部宋书记等人,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理出了一个“小手牵大手”的工作思路,并取得了很好的实效。一天,搬离迎春社区一年多的杨先生,突然带着他现在居住小区的业主们到迎春社区取经来了,他说是迎春社区让他感受到社区的温馨,使他体验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今天,他是以其它社区业主的身份回娘家取经。原来,这事的起因要从2002年元旦的“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的社区文艺晚会说起。迎春社区的居民中三…  相似文献   

5.
李凤林 《社区》2013,(5):54
小齐是我们社区的一个居民,记得我刚到社区工作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儿,因为他家就在社区旁边,我经常能在社区小花园见到他追逐跳跃的身影。那时,每逢寒暑假和双休日,社区经常会举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或  相似文献   

6.
王军 《社区》2005,(8):27-27
因为居民的大事、小事他都管,所以王殿喜被人们戏称为“王政府”。他今年65岁,是一名从事20年居委会工作,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去年他已经退休在家,但在居民眼中,还是社区里的大忙人。用他的话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没有退心。居民常说他是社区里的“老地图”。这话一点也不假,社区的哪条街、哪条巷、哪家门、哪家人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几乎走遍了社区的大街小巷,走进了千家万户。居民都说他是社区里最能“串门”的人。居民也常说他是社区里的“老雷峰”。这话也不假。这些年,他自己掏腰包救济困难户的钱已经无法计算了。谁家有个事情…  相似文献   

7.
孟谦 《社区》2011,(22):1-1
记得曾在北京大安澜营社区采访过一位社区书记,当时谈起胡同社区的居民情况,他说一两句说不清,你跟我“串个门儿”就清楚了,他管这叫“下户”。大安澜营社区位于北京前门地区,胡同纵横。这位书记在这附近的几个社区都任过职,对这里了如指掌。那次随他人户走访,印象很深,他边走边估计谁可能在家,情况大都被他说中了。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分局新街口派出所社区民警叶剑平荣立了个人二等功,而且作为全市“社区工作能手”,他还受到江苏省公安厅、南京市公安局的表彰。他所管辖的成贤街社区的居民都说,老叶获得的这些荣誉可不是什么面子工程”,多年来,他为社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居民们都看在  相似文献   

9.
北野 《社区》2007,(14)
刚刚完成的书稿——《社区的理想国》是曾经做了6年业委会主任的北野先生对社区现实的感悟。在他的眼中,中国时下的社区现代化的楼宇中,却充斥着酷似古希腊时期的矛盾;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成了北野的社区追求。他就像一名悲情的斗士和先觉者,每每为中国的社区现状而痛心疾首,也由此当选了网络评出的10大感动社区人物。  相似文献   

10.
陈继锵 《社区》2002,(21):39-40
问:来信中,一位读者对学习型社区很有见地。他认为:学习型社区是社区居民终身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使社区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能使社区精神文明得到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他的问题是,创建“学习型”新社区,着力点应放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陈汉芳 《社区》2011,(16):19
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绥芬河镇象山社区,一提到王玉明,居民都竖起大拇指。今年70岁的王玉明,是象山社区的义工,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无私奉献在社区,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只要社区遇到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排忧解难,他被称为社区的"热心人",被绥芬河镇评为"爱心大使"。  相似文献   

12.
赵香春 《社区》2002,(23):40-41
问:湖南省读者吴为长期从事城市民政工作.他在来信中说现在社区建设在城市蓬勃开展起来了.城市民政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变革与调整发展的新时期.社区工作的推进.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为平台的工作思路和口号越来越进入基层工作者的视界。他的问题是:以社区为平台怎样做好民政工作和资源的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孟谦 《社区》2011,(15):1
记得曾在北京大安澜营社区采访过一位社区书记,当时谈起胡同社区的居民情况,他说一两句说不清,你跟我"串个门儿"就清楚了,他管这叫"下户"。大安澜营社区  相似文献   

14.
杨金高  俞正 《老友》2014,(12):28-28
正他义务清扫社区50年,扫坏扫帚2000多把,还带动邻里加入清扫行列,促使东乡县红星垦殖场红西社区成为文明榜样社区。他扫除的不仅仅是垃圾,还扫除了人们心灵上的尘埃。2014年9月,他成功入围"中国好人榜"。在江西省东乡县红星垦殖场,有一个家喻户晓、广受尊敬的人物。他50年来持之以恒,自掏腰包购买扫帚,义务打扫社区的环境卫生,与扫帚结下了不解之缘,经他扫坏的扫帚有2000多把。50年来,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会准时起床去清扫社区的垃圾,成为红星垦殖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就是年过八旬的退休职工徐山林。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纪事     
闫薇 《社区》2004,(22):1-1
又多了一条沟通渠道 黑龙江省尚志市苇河林业局街道办事处的高松树先生来信说,他是办事处的一名管理干部,看到《社区》杂志发出的评刊启事非常高兴,因为广大读者与《社区》杂志的编辑人员之间又多了一条沟通的渠道。回顾他第一次看到《社区》杂志时,他感到十分亲切,犹如朋友在交流。于是,他与办事处的领导商量后,决定为所辖的居委会订阅10套杂志。与《社区》  相似文献   

16.
曹光鑫 《社区》2010,(36):20-20
"心存一份善念,你的世界才会变得美好!"走近一位普通而不凡的社区居民,笔者不禁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并非社区干部,也非共产党员;说他不凡,是因为他有着心存善念、仁慈为怀的人格魅力。他用点点滴滴的善行,"串联"起一个个令社区干部和居民感动的故事。他叫汪改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济川办事处东河社区双塘组一位38岁的居民。  相似文献   

17.
他将篆刻和绘画相结合,创造出"书画印"这一全新艺术和"书画印印学"这一门新学科;他从大学讲台走向社区学校,把承载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画印艺术推向外国友人与社区居民,立志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他今年六十多岁,为书画印教育与传播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他就是阮力,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学校书画印印班的授课教师。  相似文献   

18.
孟谦 《社区》2011,(21)
自《社区》全文转发两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后,2011年的第一季度《社区》报道了17篇有关宣传贯彻《意见》的文章,我都仔细阅读。这是辽宁读者朱晞写给本刊的读者来信的第一段话。朱晞是本刊的热心读者,经常给本刊写信沟通。据了解,他本人不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成员,而是搞科研出身,尤其擅长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所以他的来信中经常把我们的文章进行归类统计。我们非常感谢他的热心,他所  相似文献   

19.
钟孟盛  何敬英 《老友》2008,(7):42-42
在赣州市章贡区洪城巷社区,有一位义务居民小组长,同时又担任该社区的书画小组和诗词小组组长。他虽已逾古稀之年,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了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在协助社区干部做好居委会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发动书画小组和诗词小组成  相似文献   

20.
孟谦 《社区》2014,(6):1-1
有一次,笔者参加北京某区的社区工作的总结表彰大会,会间穿插了几个小文艺节目,其中有一位未口名的相声演员的表演,因为他在京城很“火”,所以颇受欢迎。表演开始,这位演员讲了几句“垫场”的客气话,说他要感谢社区,因为他自从搬进新居,就没少麻烦物业。听得出来,他是把社区工作者和物业服务人员的身份搞混了。其实这种“误识”很有代表性,你如果随机在小区询问,社区居委会到底是干什么的,能说清的人肯定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