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媒介技术革新对青年亚文化的激活,活跃了以主流文化为主导的众文化版块,优化了青年亚文化内部因子的重组配置,推动了其外在形式的多重转向,彰显了文化融合中的价值取向,也同时暴露了技术理性下的亚文化症候。远离政治打压和商业收编,将青年亚文化置于社会文化整体构成,加以可行性整合与调适,形成与主流文化的同构亦解构,实现文化整体的相生相融。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在现象形态上都可以划分为主流文化或经典文化及各种亚文化。所谓主流文化或经典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伦理、政治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的总和。如中国的儒教文化就是一种主流文化。亚文化或次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亚文化有很多类型:有以地域性为特征的亚文化,加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等;有以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为特征的亚文化,如上大夫文人文化、市民文化、农民文化等;有以学派或家教教派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文化生态是一种多维性立体结构,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三种文化形态,表现为时代性、系统性、动态性特征,具有表现功能、筛选功能、调适功能。当前青少年文化生态正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外部冲击、社会转型期的内部影响和成长过渡期的迷离阶段,应提高青少年主流文化的普及度和认同度,引导青少年亚文化回归社会主流,消解青少年反文化侵害。  相似文献   

4.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网络催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型塑着青年网民的价值观。为了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治理质量,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富有包容和认同特质的发展思路。"忧""优"并存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分""隔"之势,但又生成了"和""合"的双向诉求,需要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嵌入阻力,寻找二者融合发展的共生共融之道,从而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能够持续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网络生态的优质建设。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各种文化在交流、碰撞、融合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即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同时并存。青年领域一系列的行为倾向使人们认识到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很有市场。青年作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亚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强盛。构建青年亚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仅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阅读转型及其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的来临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社会的认识,在技术的冲击下,作为传统文化之载体的书籍文化处身于各种视象景观的包围之中,人类如今的阅读活动及其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样,在一个消费的时代,青年亚文化逐渐提升为主流文化.在这种文化许多表征形式的背后,深藏着当代青年审美心理的改变,由于这种改变,传承文明的书籍和讲述两种方式正遭遇到巨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刘婷 《学术探索》2014,(10):81-84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使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和存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参与文化传播的方式更为便利,促使代表真实民意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从文化的边缘地带逐渐向传播中心挺进,从而构成“微时代”的亚文化转向.并且青年群体利用网络“微传播”接触的优势,自下而上地向成人社会进行“文化反哺”,促进了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但同时也应警惕在网络“微时代”主流文化权威下降,青年亚文化自主权上升的背景下,亚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课题组 《河北学刊》2001,21(3):120-124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都不是单一的 ,大致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等形态。不良亚文化是亚文化中与社会主文化相背离、相对抗的部分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等有极大的影响和毒害。因此 ,对不良亚文化的扼制与净化是我省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青年亚文化建立在一定社会现实基础上。中国当前的青年亚文化建立在中国开放多样的社会现实之上,其表现形式多样化,并且呈现出青春性、娱乐性、消费性等自身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青年期自我意识突出、社会压力较大、大众传媒及消费的影响等因素。分析关注并引导青年亚文化,对青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佛系”青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娱乐性、遁世性的情感寄托为核心纽带,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独具一格的圈层化地带.“佛系”青年亚文化具有三大结构——情感维度的娱乐性、价值维度的遁世性、意义维度的虚无性.“佛系”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其相悖论的不合理消极成分.它所带来的社会责任的模糊与放逐、价值理念的迷失与错位,以及意义追寻的迷茫与彷徨,亟需以“破茧成蝶,不负青春”的担当精神引领社会责任感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年价值建设,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建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应当作为科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察。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管理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 ,管理模式和内容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粗略地考察了东西方管理文化的演变过程 ,从管理对象———人的属性假定出发 ,提出现代管理应将“经济人”和“社会人”上升到“文化人”高度。相应地 ,提出了文化管理的模式 ,并考察了它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江明 《学术研究》2001,2(1):25-30
搞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理论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本身、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15.
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不但使得文化、中国文化、审美文化和中国审美文化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暧昧不清,而且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导致了对中国美学研究本身的学术性消解。其实,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性建构,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建构是所有现代化后来者的共同策略,也是文化与民族主义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罗超 《殷都学刊》2006,(3):88-101
文化视野的困惑突出说明对文化本质认识的模糊。广义文化视野也是文明视野,在人为性这一最基层涵义上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是重合的。主体性文化视野也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视野,从广义文化视野的现象描述到主体文化视野对文化本体的把握,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文化的研究视野。象征文化视野也是文化通观的研究视野,文化通观的视野着眼于社会文化整体结构的动态把握,文明视野着眼于社会文化成果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以及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责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韩锋 《齐鲁学刊》2007,(3):25-27
吐蕃文化是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吐蕃统治者派子弟入国学受教育、和亲、使者往来等途径,儒学传入吐蕃,并对其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化     
《优雅》2007,(9)
  相似文献   

20.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或同一性,但一旦超出特定范围,二者之间就有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和区别。从文化类型看,草原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而游牧文化则从属于经济文化;从地域分布看,草原文化基本同草原地带的分布相一致,而游牧文化的分布与草原地带的分布则不尽相同;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看,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非一直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从其建构特征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而游牧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