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讲:“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意思是说,《文心雕龙》的撰写,首先是本之于道。在《原道》篇里,他对此又作了进一步具体论述,认为一切“文”,包括天、地、万物乃至入之“文”,都是“道之文”。也就是说一切“文”都原于道,本之于  相似文献   

2.
<正> 古人说得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道尊师,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荣美德,学习和借鉴老辈书家的宝贵经验和优秀品质,是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最好说明。卫俊秀先生的书品高,为人好,一向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可说是:“家”字不自封,自然有书名;老来不寂寞,人人争相敬。先生从七八年平反后,常多穿梭于陕晋之间,传道授业,堪称是桃李满三晋,桃李溢三秦。先生每逢来并,总是老友新朋聚于身旁,叙旧聊天,答疑解难,谈笑生风,畅舒情怀,吾多置身于此,往往激动不已。又有索书求字者,多也有求必应,故得一字者必视之为宝,传走相告。我认为,人,先“生”为师,不为师,以人为师,方为师。卫先生处处与人为善,自然为人之师。有其治学谨严,文质杉杉,为人师之一美;受屈辱,气不馁、为人师之二美;书品高,人品更高,为人师之三美;观于古,止于今,为人师之四美;书之于法,继往开来,为人师之五美;教诲后学,润物无声,为人师之六美。先生集之于身,必光于后。  相似文献   

3.
一、宋代制举沿革制学始于汉,盛于唐,宋承唐和后周之制又有新的发展。制举与贡举同为选拔人才的方法,贡举为常选,而制举是不定时的待诏而行。《宋史·选举志》载:“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制科即制举,又称贤科或贤良。制举是贡举的补充,因贡举定期举行,恐有遗才,故由皇帝不定期地诏试非常之才,以取天下优秀之士。宋建国之后,太祖于韩德二年(964年)正月,下诏曰:“先所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间吏理达于教化等三科,并委州府解送吏部,试论三道,限三千字以上。”(《续通鉴长编》卷5)这是宋代置制举之始。  相似文献   

4.
尊师史话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尊师重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其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5.
如来藏概念相应于印度如来藏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区分为佛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与识性如来藏三种不同而又有着本质关联的意义,其中识性如来藏与唯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来藏思想根本不存在所谓实体化倾向,它与唯识学的主要区别乃是解释学的原则和角度之不同。正是基于这一区别,识性如来藏与唯识虽然同样以第八识为依止,却开演成两种有重大区别的理论体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区别的根源只是解释学和方法论上的,则这两种看似正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之间倒正隐含着一种建设性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的观点十分明确,他是把全书的前五篇作为“文之枢纽”来看待的。而刘勰对纬书,从总体上说是否定的,为什么他仍把《正纬》列入“文之枢纽”,这是一个有争...  相似文献   

7.
师道是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章是历代儒者阐发、建构师道的重要文本依托。自汉至清的经学家,透过字句诠解、文献互证、义理建构等方式对“温故而知新”章的内涵作出了诸多解读,从教学义、尊德义、治事义三种视角探讨师道,使“温故而知新”衍生为学问方法、成德工夫、政治殷鉴三种不同形态。相应地,“师”被诠解为学问之师、德性之师、治事之师。历代歧解虽建立于不同的学理预设之上,然皆旨在说明儒者何以为师,并因之以建构理想中的师道。  相似文献   

8.
还坛神探源     
还坛神探源雷翔“还坛神”活动中.自述起源处不少:“六曹会上.玄黄启教、罗公师祖、赵侯法王、五通圣主、五通法主……湖北启教、众朝祖师……来龙山、感应坛、巫启法官……”凡重要仪式,必有“请师”内容;凡“请师”.必述源流.内容大都如上.主持“还坛神”活动的...  相似文献   

9.
《楞严经》尽管不能单纯归于如来藏系 ,但其所包含的如来藏思想 ,在传入中国的此类经典之中 ,也是相当独特的。与其它经典相比 ,该经典至少有三点是非常突出的 :其一是以“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来说明如来藏真心 ;其二是说明所有虚妄的存在都是“妄心”之执着所成 ,而此“妄心”则是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依真起妄的结果 ;其三是从这一“如来藏真心”引申出其独具特色的修行观 ,修此无上妙法的要义也就在于入至一真无妄之地 ,使六根清净。  相似文献   

10.
印顺对《新唯识论》的评破体现出他对如来藏空义的界定。他认为如来藏之空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一是反本体之空,其二是即世之空。这既是缘起性空的必然结果,也是如来藏观念的内在结构。印顺的这一观点源自其对于如来藏空有关系的诠释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僰为彝说     
关于古代西南夷“焚”的族属问题,目前有氏羌系统说,有百越系统说。本文拟从彝族有关文化现象来探讨“僰”与彝族的关系。 一、僰的分布 史志载,古代僰人分布在键为郡、越巂郡、益州郡。健为者,即以僰道(今宜宾)为中心,《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语说:“(僰道县),故僰侯国也。”《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水经注·江水》:“(僰道)县,本僰人居之。”许慎《说文解字》:“僰,犍为蛮夷。”《华阳国志·南中志》:“朱提郡,治朱提县,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泉池,僰名千顷池。”《史记·平淮书》:“汉通西南夷道,  相似文献   

12.
汉末以来“鬼道愈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辑录、编撰之风甚盛,加之宗教大行其道,二者之间往往相互交融。出于广泛流播的需要,宗教借助志怪小说这个通俗载体宣扬教义神理,并跟随世俗社会亦步亦趋,志怪小说也藉宗教故事而熠熠生辉。如道教之仙窟描写、济世救民、服食成仙,佛教之地狱轮回、因果报应、法力庇护等均在志怪小说中有不同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并未泯灭,甚至辉煌一时,上至统治者下至文人学士都未敢轻视,作为宗教对立面,入世儒家对宗教、志怪小说可谓影响颇深。儒家思想之“孝”“礼”“仁”等伦理道德观、信史传统等世俗思维向度及历史叙事体例与方法在众多志怪宗教故事中多有呈现,是为推进宗教世俗化的又一大动力,这一点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陆象山是南宋时著名教育家。他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教育思想体系,其道德人格教育观则是他教育思想体系中一大突出的内容和灿烂的闪光点。一、“学有本末”、辨志明心,旗帜鲜明地摆正“尊德性”与“道问学”两者关系。陆象山认为,教育应有本有末。所谓“本”,即尊德性、教为人;所谓“末”,即“道问学”,传知识。如何体现有本有末,陆象山认为应‘洗立乎其大者”,即建立大根本──—辨志、明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陆象山认为,“学者之志不可不辨”。做人首先要辨志明心,建立好大根本。只有认清人生目的,才能朝正确方向发…  相似文献   

14.
《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詹福瑞《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是书的总论,《宗经》为总论之一。《文心雕龙·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所谓“体乎经”,指的就是《宗经》。大凡研读《文心雕龙》的人,...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唐代反对齐、梁以来的骈体文,提倡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对韩愈这个人的评价,历来是有争论的。宋代的苏轼推崇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但朱熹则严厉地指责韩愈“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而于其轻重缓急本末宾主之分,又未免于倒悬而逆置之也”。  相似文献   

16.
般若思想传入中国之初,僧肇大师曾被罗什大师称为中土解空第一。然僧肇大师在接受中观思想后,在其论著《肇论》的表述中并没有完全遵循《中论》中探讨空性时所用的方式。这里可以看到,般若中观学传到中土后,并未偏向纯粹、繁琐论辩分析这条路来表达、理解空性,而是有其特有方式。《肇论》里更多是从体空观契入,而且《肇论》解空天然蕴含有如来藏、心性思想的倾向,这也是后世非常自然地用禅、华严去联系《肇论》的原因。所以中土对空性的理解最初起就有如来藏、心性思想之中道空性的天然趋向,而没有止步于大乘佛教纯粹中观之境。这是般若空性思想传入中土后中国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辨骚》应列入总论抑或文体论,刘勰在《序志》里说得明明白白。他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枢纽”即关键,亦可谓“总论”。可是,对于这个刘勰说得清清楚楚的问题,学术界却长期存在着争论,双方各有其理解和解释,众说纷纭,难以一致。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牟世金同志指出的:“《文心雕龙》研究中存在一些长期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8.
千山龙泉寺     
千山在钢都鞍山东南,原名千朵莲花山,因山峰层层耸立而得名,后来简称千山。龙泉寺是千山五大寺院之一。位于千山北沟祖越寺以西,从“悟公塔院”西坡直上.经条石台阶行半里即达龙泉寺。据寺内现存之明隆庆五年新建后堂碑记记载,龙泉寺始建于唐,后经明清等历代重修和扩建,始有今日之规模。寺内有大雄宝殿、法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藏经阁等十五幢建筑。正殿(大雄宝殿)居其中,配殿列于两旁,韦驮殿居龙泉演梵之上,阶下左有云厨,右有客殿,法王殿与弥勒殿相对,钟楼与鼓楼相迎,  相似文献   

19.
左宗棠西征之师中,有两员大将,其中之一是刘锦棠。刘锦棠的军营里又有两位参赞戎机的幕僚,他们在新疆建省前后,曾先后任过道员。由于这两个人因姓名用字罕见,加之字形和字音等原因,一些旧史与新书中刊用时错乱非常。一是建省前曾任阿克苏道尹的罗长祜,又作罗长祐、罗长佑、罗长裕、罗长祐。二是建省后曾任喀什喀尔道尹的袁鑫龄,又作袁尧龄,现就史籍所载之异同,分别考辨于后。东方书局版《新疆图志》一卷27职官表六载:“阿克苏兵备道,罗长祜,湖南湘乡县人,光绪九年到任,十年×月卸事”。同版书的卷116兵事志二所载,有关罗氏的名字均同上。通志馆版《新疆图志》兵事志二,多作为罗长祜,但有两处作罗长祐,在职官表中又作罗长祜。说明同一书因版本不同,用字差异很大。也可看出通志馆版的前后,对罗氏名字的用字也十分紊乱。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王”政治 ,“为王者师”就是他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对士人身份的最好设计。他认为“道尊于势” ,君师人格平等。其实质是向王权争回士人做人的平等权力和人格独立。孟子“道”不行 ,开创了德性论的自然主义思想 ,追求以仁义化天下而“不知为之者”、“功成而不有”的人格自由与伟大。高扬士人人格的独立性与自由性 ,是他对中国古代人学思想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