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研究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改变。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 ,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 ,要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单纯从人的自然性或人的社会性方面,不能全面揭示人的本质。要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基础,在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中研究人,由此出发,人是其生命活动和超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社会本质 ,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马克思的科学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要以“两个尺度”改造自然 ,协调、均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罗马俱乐部在考察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时提出“人类困境”的思想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 ,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社会发展观与自然观的有机统一是人类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和枢纽。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探索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全面论述了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思想既具有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指导现实社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断是由人的两重存在性出发走向人的社会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自然性而是统一于社会实践.人的本质论断的形成又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有内在逻辑一致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断正是循着唯物史观的建立由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不断批判前人和自己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来源和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辩证法来源、使命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辩证法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辩证法。认为:(1)马克思辨证法的主要的现实的来源是对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实践活动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对立、冲突的分析。而不是直接地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重新归结为自然的辩证法。(2)马克思辩证法的根本使命既不是用辨证法说明“世界是怎样”,也不是用辩证法说明认识的辩证运动能把握自在世界,而是要运用辩证法理论自觉地在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中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实现改造世界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如果说,古代哲学侧重客观辩证法,探讨了辩证法在客体世界的根据;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侧重思维辩证法、探讨了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根据;马克思则在扬弃前两种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辩证法,探讨了实践辩证法在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客观根据。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本文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现实来源、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根本使命两个方面分析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在自然观问题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差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体现在:人化自然对感性自然的超越;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之于人的优先地位的超越;实践自然观对感性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分歧,源自于两者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费尔巴哈将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感性直观的对象,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则将其理解为感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从生存论的纬度出发,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无机身体”,而把人本身看成是“人的有机身体”,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存性的矛盾。人是通过实践方式、理论方式、价值关系、艺术方式来解决这种生存性矛盾的。从生存论的纬度阐释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表现在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和受动依赖两个方面。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人能够以实践、理论和价值评介的方式掌握自然;人的受动性表现在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无法超越自然对人的限制,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成为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应该像关心自身的有机身体那样爱护自然界这个无机的身体。解决环境问题既要依靠自然科学,也要依靠人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理想的人与现实的人之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开始是从理想的人的类本质出发 ,来说明现实的人的异化性质 ;后来则从对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分析出发 ,来规定人的现实本质 ,并说明理想的人的现实性。马克思的哲学分析方法的独特性在于把社会物质生产作为统一理想的人与现实的人的基础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它既不同于经验主义的方法也不同于人本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主体性的二重性及其认识论价值杨仁忠所谓认识主体,就是指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体的人,社会性无疑是其根本特性.但人的社会性要以自然性为基础:人的社会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都受自然属性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单就人...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这一命题是青年马克思对"社会"的应然性存在即"本真社会"的完整表达.在这里,"社会"内在地蕴含着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实现了三者的相互贯通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真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本真社会"内蕴的深层含义;人的趋"社会性"是"本真社会"的人学前提.  相似文献   

14.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重要理论特征。从实践出发考察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超越旧自然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以前,没有形成科学的完整的"人本思想"。马克思在社会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统一的"人本学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使体现在人的本质中的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的矛盾得以统一。这是历史上人本思想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人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由于对马克思原著的理解偏差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 ,传统哲学往往片面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其实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基础和根据 ,是人的社会性的潜在形式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自然性的发展和实现 ,二者作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不可分割的 ,忽视或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这种辩证统一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 ,对于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技术观以人学为根本遵循,具有丰富的人学内涵。马克思技术观蕴含着完整而严密的人学逻辑,即现实的人、实践人学和人的发展是技术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透视技术的内在本质,需要坚持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并深入阐释技术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技术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统一,技术的阶级性与公共性统一。马克思技术观具有浓厚的人学现实关怀,即以技术的生产力价值促进人的解放,彰显技术关于人的自由价值的现实追求,并以技术审美价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实质,总是倾向于把它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自然的片面理解。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不再是与人分离和对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因此,马克思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或实践,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存在论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的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与自然界的作为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以感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前提的。然而,迄今为止自发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一方面造成了人的社会性本质的丧失,另一方面导致了感性与社会性的分离,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对立。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和主客二元对立观念的实践基础。只有改变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消灭自发的分工和私有制,重建感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做出的突出的哲学成就,就是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马克思当时使用的术语来看,虽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这个提法,但已是一种全新的解读。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自然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但把自然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且看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历史领域,并用“人化自然”说明人的本质,说明人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与伟大力量,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本文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自然界是人创造的;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界只是一种虚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人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说到底,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使“非人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即“人化自然”,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