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同命人审案》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错位、回避、共鸣。错位,是指作者在小说中有意制造主角和配角的错位,从而把处于边缘地带者拉到作品的中心地带;回避,是指作者在小说中有意回避对女性痛苦经历的描写,但却通过有效的技巧,把这种痛苦的经历暗示出来;共鸣,是指作者以人物的心理共鸣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万克领 《东岳论丛》2011,32(4):85-88
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小说要叙述故事,那必然要有一个进行叙述的主体。在小说叙事领域,与小说有关的主体有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中承担叙述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4.
空间叙事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甜蜜之家”是莫里森小说《宠儿》空间叙事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新奴隶叙事的核心组成部分,渗透着作者的人性关怀和种族意识.“甜蜜之家”呈现了空间、权力和身体之间的种种关系,成为“自我”与“他者”建构的重要场所,其空间机制促使并表现了弱势种族的他者化,为莫里森主要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5.
叶君 《中州学刊》2005,(5):222-226
"返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叙事母题,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早就得到了十分成熟而完整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独在异乡为异客"生存体验,或许主要源于封建士子漫长的游仕经历和出仕异乡的羁旅行役.知识者的"侨寓"身份由此确立.20世纪30年代,在关于乡土小说的论述中,鲁迅"侨寓者"概念的提出,是对乡土小说中离乡者身份认同焦虑的理性把握.在以<故乡>为代表的一批乡土小说中,乡村失语是返乡者最为沉痛的乡村发现.而在新时期以来带有现代主义特点的乡村叙事中,有些作家如莫言对传统的乡村叙事模式也存在一种有意消解倾向,表现出一种"反乌托邦"叙事.  相似文献   

6.
2001年的中国小说除极少数作品表现出作家别致的想象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多数小说延续着上个世纪末的创作趋势,但创作状态从弥散走向清明;现实叙事在直面社会热点与关注普通人生的两端展开,“反腐”小说更有意挖掘复杂人性、关注普通人生的叙事透出诗意的追寻;历史叙事有着文学把握历史的个性特性;爱情婚姻的母题表现出与实际生活的贴近,但此岸的表达却淡化了灵魂、精神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节点,莫言前期与后期的创作在苦难叙事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前期创作中,苦难是莫言小说的叙事动力,莫言常常深入小说人物内心深处,以富有现代性的表现方法进行细致的描绘与渲染,以突显苦难的强度以及人物形象内在的生命张力,从而使其作品拥有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获诺奖之后的新作中,莫言有意淡化了苦难意识,在叙事中多采用传统文学的方式,作品的整体格调也由此变得轻逸平和。  相似文献   

8.
论文突破了通常的将沈从文小说按题材分为都市与乡村两部分,而别有新意地从叙事视角上,按沈从文小说中“自己的成分”的多少划分为影子作者叙事与非影子作者叙事.认为沈从文小说凡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带有自叙传性特征,以影子作者进行叙述的,由于受到自身生活的束缚,特别是追求小说的真实性、感染性和趣味性而不免带来叙述上的琐碎,拖沓,冗长,而离作者自我较远一点,冷眼的作旁观者,以非影子作者叙述的,作者就能与“自己分离”,“冷眼的作旁观者”,追求小说的艺术性,让人感到艺术上的明净节制,客观沉静,一扫“自己成分稍多一点的”小说的那种令人腻烦的囉嗦散漫、拖沓琐碎.论文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沈从文从第一人称叙事到非第一人称叙事,从影子作者叙事到非影子作者叙事,从“故事”的第一人称讲述到构建叙述框架进行讲述,从“自我”的突出到“自我”的退隐等叙事视角的转换,认为正是这种转换有力地推动了沈从文小说艺术的成熟.论文并且探讨了沈从文叙事视角的这一转换与艺术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将哈尔滨作为叙事主体,聚焦于现代化中的城与人、物质与文明.张力叙事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叙事策略,在小说中多元呈现:叙事场域的对照、人物群像的衬映、叙事环境基调的互补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张力叙事呈现了哈尔滨真实且全面的文学地理景观.作者对城市之历史、人生之命运与人性之灵魂的叩问,更体现出作者文学情怀之精神性与超越性,其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美学意义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0.
朱青 《中州学刊》2004,(6):100-104
王安忆的小说从不正面写历史进程,不写历史主潮,关注于个人生活史和社会心理史等的写作,尊重女性自我的体验和人生感悟,代表了女性文学疏离主流叙事的倾向,因而显示出世俗化的色彩,成为对历史的"另类"叙事.其小说创作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也有意回避了主流的叙事方式,以"引述者"的叙事方式,把世俗化生活细化、放大,这可以说是女性诗学的一种实践.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叙事伦理的角度分析孙犁的<铁木前传>,这篇小说的叙事伦理存在三种形态,即时代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和传统伦理的民间叙事.作者的叙事策略、创作风格和生活经验是形成这篇小说叙事伦理形态多重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小说有两种节奏:语音节奏和叙事节奏。由于语音变化而产生了语音节奏;由于叙事的变化而有叙事节奏;非情节小说的节奏与叙事的空间关系紧密,它是一种空间节奏;而中国的古典章回小说则是一种循环叙事,因此是循环节奏。小说节奏是小说得以拓通天人、融通主客、沟通作者与读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博尔赫斯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小说叙述风格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融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虚构、叙述与评论于一体,这就是"博尔赫斯式风格".他认为小说是一种叙述,为了叙述之便,他一反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在小说中运用文本互涉、开放式结构、迷宫叙事、无限性叙事、双重叙事等多种方法,使其具有一种强烈的反传统性.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在《韩诗外传》中得到了完整的继承。其中孔门弟子安贫乐道以及克服享乐诱惑的故事,形成了贫困考验主题,传达出儒家以义为重,以德为先的精神理念。儒家经师韩婴有意采用了踵事增华的叙事笔法,故事中有明显的想象、虚构成分,典型化特征十分明显。《韩诗外传》的叙事手法直接影响了汉代的叙事文学,它所具有的小说因子和小说形态在中国早期叙事文学研究中应引起更多的重视,以期从一个侧面把握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双向互动,把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生态与魔力:东西小说的叙事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难的成长经历使东西小说始终呈现出对底层民众情感的倾斜和审视,他的前期小说侧重对底层民众生态进行原汁原味的叙事,桂西北的红土地是他前期小说的重要风景;后期小说的叙事领域侧重在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对社会弊端和人心失衡进行无情的审视与批判.而对名家作品的阅读使其获得了不少小说艺术创作的感悟,帮助和促使他一直暗地发力,超越自己,苦心孤诣地谋求用富有魔力的叙事来呈现人们内心的秘密地带.  相似文献   

16.
许朝阳 《东岳论丛》2011,32(8):90-93
爱伦·坡的作品以描写死亡著称,《红死魔的面具》是他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恐怖小说之一。小说的叙事空间、聚焦、人物及叙述者、隐含作者与作者的生存现实密切相关,由此角度揭示小说的死亡主题,体现了死亡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不可避免的恐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小说<边城>对民俗进行了多种叙事建构,作者从个体的区域文化意识和小说审美的叙事意识出发,在话语层面对民俗进行了一种主动的叙事建构.通过民俗叙事的场景化、情节化和意象化三种方式,在面、线、点三个方面建构了小说的民俗叙事,体现出作家较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活着》不但意蕴丰沛,而且在叙事美学方面,亦提供了一种范式.《活着》具有典型的双重叙事结构,不仅产生了两个叙事者,还由此引入文本的叙事视角和故事的叙事视角,这就使得“我”和“富贵”在互为“他者”中,以“我”的“串场”的形式进行了视角的转换,在让文本得到“冷处理”的同时,也使故事的悲伤经过“时间”的淡化;小说还有独特的故事情节,不论在文本的叙述,还是故事的叙述,以及人物的情感方面都遵循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状态,使小说的叙述张弛有度;此外,作者采用交错的叙事时间,使得叙事顺序和叙事时距及叙事频率恰到好处地安排在小说之中,达到一种非凡的叙事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古代小说作家生平籍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辨证思维.根据作品中的地理描写来考证作者籍贯,必须注意作者籍贯与其实际生活地区常常并不一致;有些地理错误,系因照顾情节需要所致;部分地理错误属于传抄、刊刻之误,与作者本人无关,更不能作为判断作者籍贯的依据.作品使用方言的问题非常复杂,根据方言来判断作者是非常困难的,以往已有若干失误的教训,对此必须十分谨慎.对民间传说与古代小说的关系,应持科学的分析态度,不宜将传说当作考证历史人物生平籍贯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列斯科夫是一位天才的叙述家 ,他的许多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列斯科夫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 ,而且“我”不仅成为小说的结构要素 ,同时也把小说作者的价值观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