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艺术和科学同属于一个历史文化趋势的维度,两者在精神上不断地接近聚合。由具象到抽象,审美不是一次被界定了的知性意识。形式与内容的研究以矛盾为开端,又以悖论和辩证的方式不断延伸,以更表现为宽域化,系统化和细化的方式向前发展。它们在美学中合乎情理与兼容并蓄的样态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颜翔林 《人文杂志》2003,(3):101-106
从艺术的整个历史状况考察 ,“形式”(Form)对于艺术的审美特性的确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形式” (Form)不仅仅单纯作为艺术的感性外表而存在 ,或者仅仅呈现为一种隐藏艺术内容的工具、符号或手段。“形式” (Form)同时也作为艺术的有机整体的结构 ,它本身也可以成为“内容” ,成为审美的意向性的构成对象。没有超越“形式” (Form)的艺术 ,当然也没有绝对地超越“美”的艺术 ,因为在艺术文本之中 ,“形式” (Form)就是其“美”的构成 ,而“美”必然也表现为“形式” (Form)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 劳承万教授的审美中介学理论体系,历经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已经完成。审美中介学的基本原理建设,主要集中在《审美中介论》与《审美的文化选择》两本专著中,而最近由劳承万主编的《现代美学原理纲要》,则在阐释性意义上,将劳氏的审美中介学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审美中介论》是就美学的认识论层面和在中国现当代美学范围内,为审美中介学的历史出现作了初步的阐释;《审美的文化选择》是其本体论意义上的建构、拓展和完成;《现代美学原理纲要》则将审美中介学的基本理论提升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4.
艺术创新,在一阵热烈讨论之后,近来似乎没有继续下去。一部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学艺术,也就没有文学艺术的发展。艺术创新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课题,应当讨论下去。目前对于艺术要不要创新恐怕没有异议了,但对于如何创新,意见就不那么一致。就拿艺术形式创新来说,有的同志认为中国艺术传统源远流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许多同志鉴于我们文艺理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转而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艺术的本质规律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观点。比如李泽厚同志就曾指出:“艺术不只是认识。”他认为:“只用认识论来解释艺术与艺术创作,这一流行既广且久的文艺理论,其实是不符合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实际的。”他的这个观点确实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规律问题,是富有启发性的。这种启发不仅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对艺术规律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而且也促使我们去重新检讨以往认识上存在的某些偏颇。本文所着力的正是这种检讨的一个方面,即艺术中审美认识的特殊性问题,并希望其对新的探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是作为活动的认识,还是作为结果的认识(真理),在总体上只能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这就是我们的认识本质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辩证法作为认识的原则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是实践性.列宁建立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命题,他在所建构的辩证法三要素的理论纲领中,把分析与综合的结合作为辩证法的第三要素,指出了把辩证法作为认识论的关键环节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连接解决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问题,从而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阐发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法,首次提出个性共性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我们可以把个性共性关系作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烜圻 《学术探索》2014,(10):23-26
中国的传统审美范式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其方法论中一直没有出现实证分析的研究趋势,甚至我们在对美进行还原论分析的思路上还存在着极大的理论基础的缺失;而另一方面,当代西方世界利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对这一研究视域做出十分积极的回应.因此,本文通过引入搭建进化心理学和美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s)之间的学科交叉的可能性,以其当代的方法论,试图揭示传统的审美范式中没有指明的审美机制,希望以此丰富传统审美范式在现代语境下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由目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上的局限性和作品构成上鲜明的形式因素可见,人工智能艺术首先表现为形式美、与形式美学天然相关,因此,以人工智能艺术为重要研究对象的人工智能美学首先表现为形式美学、甚至可视为形式美学的隔代呼应。只有科学上的人工智能模仿人类意识创作人工智能艺术,才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和合适的定位,否则以艺术创作的简单行为主义方式宣称与人类艺术创作比肩只能是僭妄。人工智能艺术可以很好地体现形式因素,也有通达表现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艺术审美空间是用特定艺术语言、通过情感性想象完成的有关生存的意向性场阈,它包孕整个宇宙生命、涵摄大千万象.西部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等与西部自然风貌为艺术审美空间的创造奠定了丰厚资源基础.西部电视剧将通过创造类型外部空间、价值意义空间等,建构起令人游目骋怀的宽广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陈剑澜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84-203+208
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清末民初新旧文化更替之际,以“立人”为主旨。这个“人”不是传统宗法伦理关系中的人,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体。20世纪初,王国维热衷于德国早期审美论哲学,积极引介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尝试用这些外来思想会通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同时结合经验论观念以针砭时弊。王国维在主体论视野中进行的美学探索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真正开端,他构建的审美理想论、艺术本体论和美育论框架对后世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新儒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审美化的思路也可以追溯到王国维早年著述。百年来中国文艺思想长期陷于自律与他律之争,而关乎人性、人道的美学立场始终存在着。今天,从观念史角度审视中国现代美学问题的缘起及其流变,既是为了正本清源,也是为了重续美学的人文之思。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维尔默的现代性美学理论既得益于对法兰克福学派前辈理论家的审慎反思,也是对当代文化语境的积极回应。从真理与模仿、启蒙与大众以及现代与后现代的辩证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考察,维尔默的现代性美学理论不仅是理解其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理论的重要维度,也代表了批判理论在美学问题上的最新成果。从积极的方面看,维尔默拓展了批判理论的新思路,为批判理论在当代语境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设想;从消极的方面看,他对于现实的妥协远远超过了其前辈,乌托邦的视界永远消失了。  相似文献   

13.
道家关于自然、全美、虚静、坐忘、虚实结合、得意忘言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心"、"悟",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的自然美、融合美、超越美的特征,造就了李白自然、奔放、淡远的诗风.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或科学研究活动都应该具有审美特性,这是由人类活动的审美本质所决定的。科学既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也是审美反映,科学理论本身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一种理论真的直观标准。美是推动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科学精神实质上是审美精神的具体表现。教育理论作为科学理论之一,也是对教育活动的审美反映。审美精神推动教育理论反映教育实践活动的美和建构系统、完美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艺术的独立品格被重新确认。审美的旗帜飘扬在艺术大厦的上空,无论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抑或伦理学、历史学的视角探索艺术本质的人,在审美这个聚焦点上似乎成为异中见同。然而,细细考究,便会发现这是一个极为粗疏的结论,真正的观点或许更是同中见异。对于艺术的审美本质,实有深入探究的必要,否则  相似文献   

16.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现实反映性。这些都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周朔 《东岳论丛》2006,27(4):155-158
审美形式是艺术的本体存在,是艺术自律的承担者。艺术自律是指艺术具有一种独立于现实世界必然性的自由自主的特性。在艺术自律的世界中,人和自然摆脱了异化和外在的压迫,呈现出自由自在的本真状态。艺术的革命功能呈现为:否定功能、解放功能、造就新感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旅游的美学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旅游的美学本质许宗元和谐为美。旅游的美学本质在于三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旅游的目的在于求取某种和谐,当然,三美毕具则是最好不过的了。一旅人走向大自然,放眼蓝天,偎依绿地,与白云絮语,沐浴清风,乐山乐水,目的是领略自然美...  相似文献   

19.
半个世纪以前,毛泽东提出了在思想方法方面反对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的任务。从那时以来,党在理论方面实现了十三大所说的两次飞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仍然在一却分人中流行,而人们又不象反对主观性、片面性那样重视反对表面性,因此,有必要对表面性作一番深入具体的分析。一  相似文献   

20.
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有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将美学与艺术学做了区别,确认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所谓审美关系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无自己定性的派生性概念,一是作为有自己定性的本原性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并存,表明蒋孔阳美学存在着深刻矛盾。蒋孔阳美学的精华处是从后一概念出发,将审美关系当作一种方法论,对美与美感作出的分析,及所提出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样富有创意的命题。蒋孔阳美学通过审美关系的讨论,将美还原为审美现象,从而摆脱了实践美学所面临的二元论的困境,走向了一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