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真理本质的实践唯物主义批判和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合论、融合论、实用论、意志论、语义论等多种真理论 ,对真理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从本质看都是不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 ,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真理的客观性不是指康德所说的认识之必然普遍的有效性 ,也不是指波普意义上的认识的“非私人性” ,而是指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性、一致性 ,标志着主体获得了关于客体的某种确定的信息。真理的主观性指的是形式的主观性 ,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客观性的观念形态。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知概念 ,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 ,是实践 -认识整体性范畴。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 ,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 ,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是实践活动的客体性要素和人的生存的一个基本原则 ,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真理共识论是西方哲学实现"语言转向"之后真理观的典型代表之一。从理论内容上看,真理共识论认为,真理是指人际间语言交往中的一种"有效性要求"。从理论动因上看,哈贝马斯提出真理共识论的原因在于真理符合论所存在的重大缺陷。从思想渊源上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哲学到近代的经验约定论、朴素真理共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都渗透着真理共识论的基本内容。从发展脉络上看,真理共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前共识论阶段、共识论阶段和后共识论阶段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从实践观点看真理的本质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践观点看真理的本质规定王书道真理究竟是什么,人们怎样把握真理,这是任何真理理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古典哲学的认识论(包括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理念论两种形式)肯定真理的存在,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关系来理解真理问题,这便产生了旧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4.
以"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开始的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原本就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本假定上,这样一种追问方式不仅注定会掉进将艺术"现成化"和"物化"的陷阱,而且压根儿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自欺欺人的把戏,它一开始就错认了诗学、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西方的艺术之思始终受制于以现成性思维方式为特征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和各种经验—实证科学的观念,而艺术在艺术存在中成其本质,用一种现成性的思维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进行艺术本质的追问;使艺术成其为艺术的是"真理"而非"真实",艺术中发生的真理乃是"存在者进入无蔽状态",但从"再现论"、"表现论"到"象征论"的艺术观所持的都是一种"符合论"真理观,其实质是以"正确性"为根据的"真实"观念,从这种真理观出发同样会错认艺术的本质;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并因此而是我们人类的历史性此在的一个本源。惟有从存在问题出发,从艺术与人生此在以及艺术与存在的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入手,方可思入艺术的本质问题;我们必须打破那种对象性—现成性思维方式的迷妄,将对"艺术本质"的追问视为一个直接关系人的存在意义的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之思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但他对追问入口的选择是独断的,也过分依赖于他自己特殊的"真理"概念,追问的又是艺术的本质之源而非艺术的本质本身。  相似文献   

5.
真理符合论和真理融贯论,是哲学史上两种(其实应为三种,还有一种叫真理有效论,因它和本文关系不大,这里暂且不谈它)最有影响的真理理论。所谓符合论,简单地说,就是认为只有和认识对象相符合,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融贯论则认为一个陈述(或命题)的真理性在于它和它所在的那个陈述系统(或体系)的无矛盾性;亦即认为只有内部协调融洽、融会贯通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常健 《文史哲》2003,(4):74-79
在各种不同学科的真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上 ,真理的等级论长期以来是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亚里士多德为真理等级论做出了经典论证。近代出现了真理等级论的三种不同模式 ,它们在现代被进一步发展 ,并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由此出现了消解真理等级论的趋势 ,这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消解真理的等级论并不意味着否认不同学科真理间的制约关系 ,并不一定要陷入真理的“原子论”。真理不是一种封闭的属性 ,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各个学科之间的真理是相互制约的 ,真理是在文本间碰撞过程中显示出它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适应于哲学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正愈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把真理范畴引入价值认识论,并且在价值真理概念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什么是"价值真理"?有一种观点主张:"所谓价值真理,就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也即客观事物同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袁贵仁《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以下简称"袁文")我认为这一价值真理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广义符合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符合论真理观、融贯论真理观和实用论等真理观的反思 ,认为真理有三类 ,即事实真理、逻辑真理和价值真理。判断一种认识结果是否为真理的标准是广义符合论。任何真理都具有符合的特征 ,即 :事实性真理是认识结果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真理 ;理论性真理是认识结果与逻辑体系相符合的真理 ;价值性真理是认识结果与主体的实际价值取向相符合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戴维森建构了自己的真理理论,却在为之命名问题上留下了终生遗憾。起初,他把自己的真理理论命名为符合论;后来弃之不用,再冠以融贯论之名;之后仍感到不满意,但直至去世他也未能再给出其他的且令他本人感到满意的命名。其实,戴维森的真理理论可以命名为"先验直观论",直观性源自T-语句双项条件式左右两侧的逻辑等值关系,而且这种逻辑等值关系超越于经验和对象。这些属于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所内蕴的使客体符合主体的精神的反映,而戴维森的真理理论正是旨在向康德主义传统复归。  相似文献   

10.
对于被认为是符合论在当代最主要的批评者之一的真理同一论,麦克道威尔和多德等人虽然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但都认为它是自明之理。对此观点,本文试图通过考察麦克道威尔关于真理同一论的思想,以及他与多德及其他一些哲学家围绕"自明之理"对真理同一论展开的争论,而意图表明,这些哲学家所提供的真理同一论都不可接受。  相似文献   

11.
周祥森 《云梦学刊》2009,30(3):5-19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识论研究中,历史认识检验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学者二般都肯定历史认识具有可检验性,因而也承认历史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但是,在历史真理观问题上,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出现了历史真理一致论、历史真理时代一现实符合论、历史真理“历史真实”符合论等不同于一般历史真理符合论的看法。在历史认识真理标准问题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的社会实践标准说、时代~现实标准说、在历史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历史之真”标准说等三家十二种代表性的观点。新时期以来的历史认识检验问题研究,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也存在着不足甚至误区,在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展开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的当代发展中,真理观是一个公认的热点,我国哲学界也不例外.对于真理观的探讨,人们的兴趣集中在真理是一元还是多元的问题上.本文试图研究这个问题,以真理存在形态多样性和客观内容统一性的互补结论求教于同行们.一、真理存在形态的多样性所谓真理存在形态的多样性,首先是指相对于确定的对象,可以有多种理论形式陈述其特性、本质和规律.这里又有几种情形:第一种,相对于确定的对象,存在着平权的真理体系.例如,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就是如此.薛定谔证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思想家。对于西方美学的研究是如此,对于中国美学的研究也是如此。这里,就以海德格尔对于“真理”的看法为例。“真理”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极为混乱的问题。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始,一直沿袭着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看法: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在他们看来,真理是对事物真假的一种判断,凡是判断与其对象符合,则被称为真理。在这种意义上,所谓“真理”,实际上应该是“真理”,即关于“真”的理。在人类的生命存在中,强调“理”大于“真”,应该说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这里的“理”,是指人们在对象性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认识、逻辑对  相似文献   

14.
逻辑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塔尔斯基的真理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哲学基本问题的焦点在于:逻辑真理是否反映现实,与事实真理又有什么关系?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和莱布尼茨而至逻辑实证主义者所主张的逻辑真理先验论,代表了历史上两种对立的看法,塔尔斯基以亚氏的真理符合论为基础,构造了形式语言中的真理定义,建立了真理的语义学概念,这个真理概念超越了亚里土多德的片面性和莱布尼茨以后的唯心主义,对解决逻辑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各种相关的讨论来看,在真理的看法上影响最广的是符合论,该理论认为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但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是我们无法确保命题与外在于我们的实在之间能否符合,而技术化的处理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困难。从对真理的日常用法分析可以看出,拯救符合论的一个可行途径是把真理建立在人类的理解之上。  相似文献   

16.
作为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发表了关于真理的远见卓识.尤其是海德格尔以其正本清源的工作刷新了人们对真理的重新理解.海氏这一思想体现在:首先是对传统符合论真理现的批判与超越;其次是把真理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由是真理得以可能的前提;最后是认为真理就处于遮蔽与解蔽的原始争执之中.海氏这一对真理的见解对于我们之于真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思意义.一是破解主客二元论意义上真理神话.二是颠覆了真理与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对于民事主体的定义、分类是否符合逻辑规则直接关系着《民法典》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而《民法典》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关于法人组织的分类问题最为突出:在逻辑上,"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属于矛盾关系,它们之间不存在第三种可能情况,因此,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  相似文献   

18.
罗素曾经认为每一个语句都对应一个被称作命题的超语言的复杂对象。这种观点使真假失去了本体论上的区别,因为真值为真的语句对应的真命题和真值为假的语句对应的假命题都是存在的。后来,他受摹状词理论的启发,提出只有真值为真的语句才有对应的复杂对象,这样的复杂对象被称为事实。他以此为线索,提出了真理的符合论定义:一个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该语句对应一个事实。通过较为详细地考察罗素的事实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这个概念在罗素真理理论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指出:由于事实只不过是真命题的别名,所以建立在事实概念基础上的真理符合论的定义是一个空洞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在<论语>思想体系当中,"己"是"仁"的逻辑起点,"敬"、"信"等构成了逻辑过渡性的范畴.目前存在的对<论语>当中的"己"的解释,带有主客体思维和对象思维的倾向,"己"进一步被分裂为"公心"和"私心",并成为一个需要加以限制或否定的对象.这一对<论语>中"己"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补充了<论语>未曾明确说明的哲学内容,揭示了"己"包含的深层的哲学义理.但在另一个方面也忽视了"己"所包含的超越他人和自我二元对立性的规定性.孔子追求一种超越主体问矛盾的主体性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知识论研究中,存在较具代表性的三种真理理论:符合论的真理观、连贯论的真理观以及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连贯论的真理观相比,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主要长处是将真理问题与真理的效用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但是,这种真理观却必然面临如下两大理论困境:(1)将真理看做是相对的,这无法解释真理的客观性;(2)将“什么东西最终是真的”与“什么东西碰≯亍起作用”或“相信某东西是有用”进行必然的联结,这并没有可靠而令人信服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