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按劳分配冉清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特点、运行原则等都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党的十四届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不仅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文主要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意义以及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尽早实现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已经作出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是偶然的,这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马恩原来曾经设想,生产资料是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商品和货币将会自行消亡,社会总劳动将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分配于各个部门,产品也是有计划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40多年来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新道路。它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速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对完成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运行模式的理论前提邓小平同志南巡时的重要讲话,彻底解除了我国经济理论界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上的禁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将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和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真正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这里的“计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作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合理而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它体现着一切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本身不存在“姓资”或“姓社”的问题。但在我国,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其运行又具有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突破,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那么,这一目标是怎样提出和确立的呢? 本文拟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作一简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践发展的产物 1、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特别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揭示未来社会的前景,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社会便能根据社会各种需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后又一次重大的的理论突破。邓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彻底打破了以往阻碍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种种限制与束缚,对于提高我国经济活动的效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我国原来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后期,适应当时的形势,参照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那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建设规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它必将大大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鼓舞全国人民信心百倍地去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一、建立市场经济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1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它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巨大的驱动力。如何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此文中心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主观臆定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一、实行市场经济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二、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四、实行市场经济,也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优越性功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大变革。它不仅牵涉到整个经济领域,而且牵涉到整个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竞争手段等等,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和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要继续提倡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是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它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增长才干;有利于公平竞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但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问题的基本观点,详细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它体现着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本质特征和最深刻的内容.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不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为了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提出来的,它的总目标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创举,也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导我们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并结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一个论断,对这一论断的科学理解,有助于增强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认识。本文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诸方面对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进行了展开论述。文章对我国建国后各个时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作了历史的考察;对马克思、列宁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理论进行了回顾;还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运用的经济手段进行了比较考察。最后认为,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原则,又具有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它既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又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这一体制,既要有时代的紧迫性,但又必须根据我国国情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不等于商品经济,它是以商品经济的存在为前提,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市场经济概念的界定,指出了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 ,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 ,它们各自都有优点和不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社会经济体制的演变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后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动科技进步、长入经济最有效的体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