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凡勃仑提出的炫耀性消费概念虽被广泛运用,但其含义却充满模糊之处。相应地,学术界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包括竞争主义范式的解读和规范主义范式的解读。本文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揭示了竞争主义范式和规范主义范式在解释力上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场域逻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乡居民具有较为明显的炫耀性消费倾向,由于制度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城镇、农村居民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也存在差异。利用CFPS 2012年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村、城镇和城市三类家庭的炫耀性消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在收入和财富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炫耀性消费支出更少,其原因在于农户无法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发送关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信号;第二,城镇居民炫耀性消费高于城市居民,这主要是由于其"高不成,低不就"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的;第三,高收入社会群体家庭的炫耀性消费倾向没有显著降低。这些结论意味着,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城镇和城市的持续流动和城乡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刚刚经历剧烈的社会阶层流动,我国居民的炫耀性消费将会在较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出现明显的炫耀性消费现象,他们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主要是基于对商品外显符号意义的考虑,目的在于实现对其社会认同的重新建构.炫耀性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悖反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此种悖反一方面体现为其收入与消费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体现为其社会认同内部结构与炫耀性消费倾向的不一致.新生代农民工在混乱的社会认同状态下通过畸形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建构新的社会认同,是对于其城市边缘身份和不平等社会地位的一种抗争,以期借此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上存在两种主要差异化消费:即凡勃伦所说的"炫耀性消费"和布西亚所说的"符号消费"。但是至今为止我们还未能对炫耀性消费的地位逐渐被符号消费所替代的原因作出充分的解释。本文将通过"差异化的进化"视角,试图回答炫耀性闲暇如何被炫耀性消费所替代,以及炫耀性消费如何被符号消费所替代的问题,进而阐明差异化的进化与差异化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交易在制度经济学中的初始定位孙锦华人们一般认为凡勃仑是制度学派的开山鼻祖,实际上,对制度经济学作出奠基性贡献的是康芒斯。原因就在于他把“交易”确立为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中对交易的分析有着丰富的内容,显示了他深厚的社会实践经...  相似文献   

6.
<正> 1991年11月13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赵冈、应广东省经济史研究会之邀请,与广州地区20多位经济史专家座谈,作了题为《儒家对经济制度的选择》的演讲.现将其主要观点介绍如下.赵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代美国重要的经济学流派— —新制度学派.这一学派的前身是20世纪初期凡勃仑、康蒙斯等创立的制度学派,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一步充实、发展和系统化,形成新制度学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农业大学学生为个案,文章对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家庭月收入、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消费去向及消费习惯和认知等方面进行了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一是大学生消费水平适中,但个体差异在拉大;二是大学生消费结构多样化,娱乐消费在提高;三是大学生消费认知相对理性,但还存在炫耀性消费。为此,应从学生自我教育、高校自身建设及先进理论的引导三个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  相似文献   

8.
秦淮 《兰州学刊》2012,(5):96-102
在步入消费社会的今天,时尚婚礼正在取代传统婚礼而成为中国社会婚礼的主流,传统婚礼也由一种理性文化活动蜕变为基于感性的符号消费。时尚婚礼不仅改变了传统婚礼的形式和内容,也使传统婚礼的文化价值和功能丧失殆尽。时尚婚礼用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化组合游戏式实践替代了传统婚礼作为意义象征系统的文化排他性实践,变成一场演出、戏剧。暴露了消费至上、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偏颇、狭隘。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在农村居民中存在人情消费、隔代之间的不均衡消费、炫耀性消费与节假日的突击性消费等。由于农村中的攀比心理的存在,导致人情消费风愈演愈烈,家庭中利他主义倾向导致代之间的不均衡消费现象突出,居民间的收入水平不均衡炫耀性消费与钦羡性消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结积淀导致词农村突击性消费增加。基于此,现阶段政府调节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应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倡导节约性消费行为,制定合理的消费策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炫耀性腐败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行为的角度来看,所谓炫耀性腐败就是公共部门或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挥霍公共资源以满足炫耀性需求的行为.炫耀性腐败的行为特征呈现为炫耀性腐败行为的日常性、炫耀性以及灰色性.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炫耀性腐败: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警惕炫耀性腐败认同感的蔓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以社会为中心的国家反腐败体系;强化人大预算监督和控制功能,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着力推进行政务公开,使政府运作规范化、透明化等.  相似文献   

11.
消费主义作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当代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生态。消费主义在当代主要表征为炫耀性消费和先行性消费,由此带来了当代人的价值失落和“消费人”的生成,造就了享乐主义的消费伦理。当代社会需要建构一种合乎科学发展的“适度性”消费伦理,对消费主义进行理性规范与约束,从而实现消费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2.
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浪费:一个经济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中国目前现实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现有文献也提出了各种关于消费的概念。从经济学微观行为人的效用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消费行为可以划分为三类:一般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浪费。在考虑到我国现有经济水平约束的条件下,这三类消费行为应给予不同的对待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桂世河 《人文杂志》2006,(5):144-147
当今社会,符号消费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经济现象。在中国,很多学者把符号消费看作是虚假消费、炫耀性消费和异化消费而进行批判。其实,我们不能简单移植西方消费社会研究的学术概念和话语,对符号消费的性质和效应,需要一些历史的、社会文化的以及制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社会.消费社会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为目的,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消费从一种附属的地位转变为一种主动的、唤起人们消费欲望的生活图景,以使用功能为主的耐用消费品逐步演变为体现个人风格和独特品味的符号化消费品.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是对禁欲主义的反叛,它培育了炫耀性消费心理,推崇符号消费的象征意义,导致了价值的虚无化.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现代社会,需要培育和确立有利于推进适度消费发展的自主伦理、责任伦理和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5.
浅析消费社会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的异化表现为商品使用价值背离,消费价值衰减;由理性消费走向感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盛行等。消费社会的异化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背离,必然引发资源和环境危机。为了消除危机,要合理消费,控制消费主义,最终达到根除消费社会异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不断刺激人的贪欲,满足人的虚荣心理及对资源的严重消耗等。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味追求时尚消费、超前消费及炫耀性消费等消费主义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运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7.
试论低碳型农产品消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低碳型农产品消费模式不是抑制农产品消费,也非农业文明时代那种低碳消费模式的简单重复,而是为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反对炫耀性、过度性、一次性等农产品浪费现象,讲求科学理性节约消费,其目的是节约农业资源和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产品消费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农产品消费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低碳理念重新考量我国农产品消费模式问题,实践中应积极引导消费者把传统农产品消费模式改造成现代低碳型农产品消费模式,以使消费者能快速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环境,切实提高农产品消费质量和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朱宝清 《理论界》2022,(11):49-55
在《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指出有闲阶级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设定并遵循着“炫耀性”的消费准则和思维方式,对于这一事实和动机的阐释是从制度演化视角出发的。本文指出,在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观点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新检视:首先,在涉及歧视性问题上,凡勃伦实际上隐含了一个稀缺性假定,且这种稀缺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性资源的稀缺;其次,对金钱本身和金钱“衍生品”的崇尚实际上表达了人类本性中一种享受“优越感”的欲望,并通过不断地制造稀缺、获得稀缺来满足,而这一过程正加速将人类带入精神奴役之路;最后,有闲阶级作为一种制度演化的结果,也代表着这种制度本身,凡勃伦事实上仅仅是揭示了这种贯穿且与人性相关的制度始终如一的现实,而且认为靠物质方面的进步或优先发展并不能根本克服人性的弱点和带来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正在经历从生产相对过剩到绝对过剩的历史跨越,消费主义在中国获得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消费者在符码与炫耀性消费的驱动下,主体意识遮盖了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的区隔;投资者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悄然改变并形成了消费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消费主义具有了正向的伦理意义;执政者基于政治合法性的考量,在小康社会建设与消费主义扬弃二者之间纠结不已;坚持科学发展,建立正确的消费模式,消除生态危机,这些任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张江伟 《浙江社会科学》2015,(4):24-32,155-156
不同于新古典的形式化看法,凡勃伦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体系,而是一个建立在炫耀性消费心理和掠夺性的工作伦理之上,并通过对人的德性和品格的塑造而不断地再生产出相应的伦理价值而维系和保存自身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建设性的本能被遮蔽,其所指向的社会性的和集体性的目标被根本上服务于个人的歧视性的消费和生产伦理所替换。从而,经济思想史传统上所认为的财富欲与节俭和生产性活动之间的必然联系,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被扭曲成欲望与炫耀性的消费心理和掠夺性的经济品格之间的联系。鉴于此,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为服务于作为整体之人类的建设性本能的发育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