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政治辅导员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更新教育观念,开展“网上辅导员”实践,构筑新平台,增强引导力,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2.
加强大学生网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网络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要求。加强大学生网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做到:建立网上党校、网上党支部;建立网上“两课”教学教研基地;深入开展网络科技文化活动,形成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网上网下互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内容寓于“门户网站”多重服务功能之中的综合性网络社区。其发展经历了以高校自建校园门户网站为特征的初步探索阶段和以政府与联盟高校共建地域性门户网站为特征的合力共建阶段。新时期,唯有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全员育人理念的日益深入,迫切需要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协调配合。本文在通过调研分析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高校存在各种不同思潮和文化的碰撞,历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目前高校教育中较为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加强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育人目标.分析现阶段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对师生产生的影响,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入手,探索在网络舆论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设的公共理论课程,基于其特有的意识形态以及教材体系的统一性,广大教师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育人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思想理论教育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力求寻找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与医学专业育人目标的契合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真正接上“地气”,避免一味的“灌输与说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为构筑一个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此以选准立足点和切入点,从创建网上精神家园、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进网络的有效沟通、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实现网上网下的有机融合等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现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动态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蜀燕  杨奇才  刘新  李玲 《天府新论》2008,(1):159-160,F000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的议事日程.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球迅速发展,网络环境日益变化,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网络环境以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因此,将宏观与微观分析结合,理论与实际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致知、共情、诚意、笃行的育人价值。高校应遵循理论灌输与认知启发、情感渗透与思想升华、意志引领与个体内省、行动集成与个性尊重相结合的原则,从构建“灌输—启发”的育人方法、营造“动情—共鸣”的育人氛围、发挥“外砾—内化”的育人功能、创新“集成—个性”的实践教学等路径入手,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议程设置作为传播学理论之一,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方法。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还存在精准度不足、渗透性不够、灵活性较弱、整体性不强等问题。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精准选取议题、构造生动议题、整合议程传播载体、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从而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创新育人途径,提升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伴随着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异质化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因相似的兴趣、需求等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在网络空间集聚分层,形成一个个封闭、独立的网络文化圈层。这种网络圈层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同时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对网络圈层化现象下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和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高校思政实践理论,从大思政视角出发,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指出这一模式的构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主体性价值回归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凤美 《南方论刊》2023,(7):98-100
精准思维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蕴含强大动能,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科学运用,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通过梳理分析习近平精准思维的科学内涵、精准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价值、精准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十大育人”体系,思考新时代精准思维应用于思政教育的不足以及新方向、新视角。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将精准思维应用于优化高校各类新媒体思想政治建设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思想政治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需要更新、需要发展,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才能最终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只有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与科学发展,才能高屋建瓴,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般来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在朝着现代化、隐性化、社会化和交互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建设,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教育教育效果的关键。本文结合高校“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教材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大学、中小学设置科学性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络在高校的普及,既引发了冲击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人们的共识。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三个“着力点”: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角色的新转换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适应网络发展带来的变化的形势,关键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跟进提高。网络时代,思想教育者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文章认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既包括师生之间相向而行的"和"力,也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间的要素合力。高校思政课在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 "和"力与合力不足的问题,文章结合部分教师引领能力欠佳、部分大学生师生关系认知偏差,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不够以及教育环境的和谐性不足等主要问题,就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需要提升主体素质,增强师生"和"力;优化要素配置,增强要素合力;整合"和"力与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既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网络文化引领、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高地的必然举措.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就要把握网络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状,还要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生成机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特质,最终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构筑一个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 和时效性。为此以选准立足点和切入点,从创建网上精神家园、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进网 络的有效沟通、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实现网上网下的有机融合等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进 网络的实现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因为"载体"概念的引入而打开了局面,并不断深入.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不断增强,单一的载体模式在新媒体语境下已经显得苍白而无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载体平台,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从而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