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臧书磊  颜国芳 《理论界》2009,(8):141-143
英国近代曾存在"卖妻"现象.这种存在于社会下层中的"卖妻"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基督教会认为婚姻神圣,反对离婚.其次是通过议会法案离婚代价高昂,普通民众难以接受.再次是英国的习惯在下层民众心里具有法律的效力."卖妻"现象作为英国下层民众的一种习惯,是他们规避基督教会禁止离婚和议会法院高昂离婚费用所采取的一种做法.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和整个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离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卖妻"作为英国的一种习惯,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2.
思想启蒙下的诗体演进:重审“诗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杰  向天渊 《兰州学刊》2005,(5):278-279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此背景下由维新派领导发起的"诗界革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思想启蒙"与"诗体革新"的双重任务.诗体建设一方面要承载文化政治精英的维新思想,另一方面又要迎合下层民众的文学审美传统.然则语言革命的滞后最后阻碍了诗体重建与启蒙的深入.思想启蒙、语言革命、诗体革新这一本属三位一体的社会文化运动必须整体推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场空前绝后的生产力巨变,也是青年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生成的鲜明时代场域。青年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尝试将英国工业革命史放置在欧洲革命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理解,建构了立足“生产革命—社会革命”解析工业革命史的新范式。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在“重读”青年恩格斯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成果上的经验与理论路径分歧,集中围绕抽象或具体理路、经济或文化视域、客体或主体归因、本土或国际影响四个焦点展开,实质是将历史哲学中经验历史与理论历史之间的争论,拓展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向度和理论向度之间关系的考量。实际上,青年恩格斯对于英国工业革命史的整体性阐释,不仅有基于史料文献的具体分析,更有立足哲学思辨的总体史观照,反映在对历史的实践性质、客观动力、主体力量、价值导向的初步厘定。这表明,此时恩格斯在通往唯物史观的“另一条道路”上试图综合经验语境和理论空间,已然站在科学世界观立场上审视共产主义事业了。  相似文献   

4.
张淼 《齐鲁学刊》2006,(3):32-34
墨子是我国古代下层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从下层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符合其切身利益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本”倾向和现代特征,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爱民 《北方论丛》2006,(4):97-100
1550-1850年发生在英国的农业革命既包括技术革新,又包括农业制度的转型。它使英国农业领域内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飞跃,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农业革命之前,普通民众的饮食以谷物、杂粮为主,间或有食用肉食的现象;农业革命以后,他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小麦为主,肉奶食用量明显增加,人均每天摄入热量的数字得以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新旧道德之辨是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热点之一,新旧道德之辨为马克思主义新道德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和民众心理基础.由对传统私德的批判转向对马克思主义新道德的追求,在实践上和逻辑上具有必然性.以新旧道德之辨为主要内容的近代道德革命不是为了纯粹的个性解放,而是思想家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理论反思与突破.我们继承五四传统,一是要继承五四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基于社会责任感的批判精神;二是要继承五四运动时期思想家们积极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英国教士阶层以神权等级的形式存在,然而,这种存在形式在近代早期社会的转型变革中发生了巨变.这种巨变肇始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从权力、身份、组织三个层面解构了原有的神权等级,同时也使教士的职业角色和职责重点发生了变化.为了与教士新的职业角色和职责重点相适应,英国国教会不断革新,促使英国教士阶层逐渐具备了现代职业集团的若干特征.在英国社会由中古走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教士阶层也实现了自身存在形式的近代化变革.  相似文献   

8.
世界第一部劳动法——英国工厂法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02-1872年的英国工厂法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部劳动法。马克思称之为社会对其生产过程自发形式的第一次有意识、有计划的反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步入了“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阶段。回顾英国工厂法,认识经济立法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借鉴其立法、执法、监督等市场法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认识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巨大作用,无疑对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英国工厂法是大工业的必然产物十八世纪最后三十多年,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资本和机器的使用使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一下子突破了道德…  相似文献   

9.
前工业社会的英国是一个饥荒频发的国家。到了17世纪后期,英国却成功地应对了饥荒。对于当今世界一些发生饥荒的国家和地区而言,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探讨。饥荒问题的解决,首先得益于粮食产量的提高,这一成绩则是通过农业革命取得的;其次,在歉收引发食物缺乏危机时,政府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干预,及时地抑制了食物缺乏向饥荒的转化;第三,交通运输的改善和市场的融合,进一步免除了区域性食物缺乏,从而便利了民众获得食物。  相似文献   

10.
苏东巨变被西方人称为“天鹅绒般的革命”(因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动乱和流血 )。“天鹅绒革命”是社会主义版的“经理革命” ,苏联及前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实际上陷入了一个“赶超的陷阱” ;苏东巨变在意识层面是以社会思想转变为动因 ,以颠覆性话语为手段的“思想———话语”型的社会变革。苏东巨变的历史原因以及这种巨变的貌似平静的方式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国—民关系演变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研究利他意愿的差序格局,厘清在公共性转向与个体化崛起的时期,陌生人社会道德范式的边界和制约因素,拓展对选择性利他行为的认知.通过2013年在南京市随机抽取809名市民进行电话调查,剖析公民利他行为倾向的心理形态,并研究“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如何调适自我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张力.研究发现,利他成本削减正向意愿,助人倾向的审时度势消解了道德认知的整体图景,呈现多层级的分殊特征,利他倾向呈现非均质分布和梯度变化的差序影态,可视为转型社会凸显个体化趋势下的自我保护策略,短期内纾解了自利与利他之间的张力.“差序利他倾向”将善行的边界在道德成本与道德义务之间进行均衡调节,实现个体化与公共性的有效衔接从而延伸善行的边界,在陌生人社会中架构互惠利他的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2.
善举不图回报的无名道德英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秉承了革命道德的优良传统,强调了在发生大善与小善的悲剧性冲突时,集体利益至上和他人利益优先原则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然而,相对于革命等特殊时期,在和平发展的当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更为鲜明,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离性,因此,在继承革命道德传统的同时必须强调道德回报的理念.施善者应当不以回报为前提,但社会却不应缺少回报的机制及行动,社会唯有建立有效的道德回报机制,才能增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场域.当然,道德回报也有其条件性和功能的局限性,面对细微善行更需要道德受惠者及时的蕴含谢意的信息回馈即道德回应,以确证施善者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而确保其行为的可持续性.社会的道德回报和个体的道德回应是提升道德素质进而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的两大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3.
张宝梅 《理论界》2010,(2):106-107
希尔是研究17世纪英国革命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撰写出大量史学著作。他强调要重视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并注意研究17世纪英国革命前的思想文化状况,认为要重视研究革命前的思想发展及其在激励人们进行革命斗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两个革命"论。他的学术成果反映了当代西方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史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间段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接戊戌运动下起辛亥革命,已不单是时间上的启承阶段,更是社会动态上的启承阶段.辛亥一役而民国立,从事实层面充分肯定了这十多年来包括下层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觉醒.而促成民众觉醒,启蒙民众智慧的阶层就显得更加功不可没.本文试就这时期的启蒙者身份获取问题拟从时代性与传统因素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托尼·本尼特继承和深化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普通民众的日常经验的经验主义传统,提出了彻底社会历史化的文学观.他的文学理论并非一种纯审美的文学理论,而是一种介入社会现实的政治美学和革命批评.本尼特在通俗小说、文化机构和文化政策等领域践行了其文论,他倡导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介入这些领域,策略性地开辟出赢得文化领导权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实质是中国民众生存方式的重塑。未来中国社会的命运取决于中国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选择。工业文明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因此不能从道德尺度的浪漫情调出发而企图超越它。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用工业文明最本质的精神──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重塑中国民众的生存模式。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总体上把中国传统文化“悬置起来,同时拒斥后现代文化的总体介入,以确保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英国现代公民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对现代"公民"意义的诠释引发了对现代公民教育的新的要求.英国现代公民教育强调培养国家公民、全球公民的身份意识和能力,同时继续保留和倡导传统价值观.现代公民教育对于英国精神、文化和道德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得英国可以在保持宗教和道德传统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对道德的挑战与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冠华 《中国学术》2001,3(1):353-357
从1789年的法国革命到1980年代末东欧巨变的200年间,整个世界经历了千百次民众起义。康乃尔大学政治学教授塔罗的近著——《运动之动力和威力》——是对这些运动规律性的总论。书中虽然偶尔提及一些影响深远的革命事件,但作者明确把革命归为别类,着重分析社会运动。此书之重要在于,它不仅仅论述了各式运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西方近30多年集体行动研究成果作了精当的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19.
谢徐萍 《学术论坛》2006,(1):181-185
读写文化技术的改变,从书写到印刷术再到信息技术,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变.读写文化是智力技术,但和其他任何技术发明一样都不是引起社会革命或宗教革命的根本原因.如何让读写文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读写文化教育,值得英语教师去探索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英国食物消费的变迁反映在人口与资源之间的波动上.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的研究不能单纯以人的需求为尺度,也不能单纯以自然的供给为尺度,应该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依靠技术发展获得了更多食物,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掠夺从外部补充食物,获得生态缓解,食物消费结构等也在发生变化,这都反映了这一时期食物消费的变化.这一时期食物消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