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媒体传播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独特的舆论功能,有力地提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建构与完善.然而,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价值在现实中面临多重困境,需要为之设定相应的伦理立场与道德底线.自媒体传播应坚持何种伦理立场?人们通过自媒体传播参与社会舆论应坚守什么样的道德底线?又该如何控制和评价自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关乎自媒体传播空间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全局性课题.探究并坚守自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价值,当成为繁荣发展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全民共识.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主体广泛性、速度及时性、过程互动性、内容复杂性等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一元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理论性形成了挑战。同时,自媒体时代也为提升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领导力、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带来了机遇。加强和改进自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工作需要实现传播模式由以“单位传播”为主转为与“社会传播”相结合,传播内容由以“理性传播”为主转为与“感性传播”相结合,传播主体由以“教育者”为主转为与“意见领袖”相结合,传播监管由以“技术删控”为主转为与“法德并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天津社会科学》2014,(4)
"公共性"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公共性由于其政治品性与政治传播关联。政治传播作为由政治体系、传播媒介与公共舆论三个要素互动所构成的有机过程,其公共性体现在过程、内容和效果三个层面。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是指政治传播是依据公共舆论调整政治活动、谋求公众支持的过程。政治传播内容的公共性强调政治信息在政务公开、政府新闻发布、政府危机管理、政府公共关系等政治活动中的公开传播。政治传播效果的公共性强调民意调查等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新时期,中国政治传播面临转型,急需政治传播的新观念、新话语体系、新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标层面,导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治传播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要求中国政治传播进行角色转变:从政治传播层面促进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提高多元行动者政治传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制度和治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政治传播促进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使治理走向"善治"。在运行机制层面,伴随着自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从三个方面促进中国政治传播运行机制的现代化:一是从政党领导和职能方面促进政治传播的制度化;二是政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其关键在于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促进公共舆论的政策转换;三是政治传播的民主化,通过包容表达、鼓励对话,借助新的媒体技术,促进单向和对流的政治传播向双向互动的政治沟通秩序转变。在价值层面,中国政治传播的现代化需要不断推进"国家能力"、"法治"和"民主"三种现代价值的实现,同时平衡和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的个体信息传播行为,在受众面与影响力上如果做得好并不亚于传统大众媒体,但以网络技术赋权为基础的个体传播行为,难免在传播理念与内容把关上,表现出自我个性化处理与对后真相传受心理的利用等特征,导致后真相传播偏向发生,进而导致自媒体信息传播侵蚀主流社会共识。这一侵蚀结果又助推传受双方的后真相心理偏向,导致自媒体个体传播行为有意无意对其予以迎合顺应,形成互推式恶性循环关联。因此,应从政府、网站、个体三个维度进行治理,传播主流价值观,维护社会共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是一种数字化的传播,人们能更方便、迅速地理解视觉形象以及对视觉形象的再创作,关注与研究视觉传播中的虚拟与真实成为重要的议题;在自媒体视觉形象构建的环境当中,大量的视觉信息在改写了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交往方式,互文在赋予图像心理共鸣和影响上起着重要作用,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促进了虚拟的世界和实存的世界同在、同构、交融、互动。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时代的网众科学传播中,“受授”关系被瓦解,中心权威与“把关人”不复存在,技术的赋权给科学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新的传播模式建构提供了机遇。利用多元的主体为网众科学传播“开源”,利用新的信息过滤机制为网众科学传播化“源”为“流”,从而推动网众科学传播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是分析现代政府活动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对公共管理公共性价值的探讨则有利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文在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立足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进展状况,探索公共性价值取向偏差及其引起的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一系列公共性缺失现象,并从政府应树立公众至上的理念、建构参与式国家、建构公民社会、法治观念与制度、加强公民公共意识教育等层面,阐发了公共性缺失的救治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同新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103-105
"公共性"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和话语体系中有不同的内涵.公共性作为讨论现代政府基本属性和目的追求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探讨政府在代行公民权力时,怎样最大程度地体现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增进公民的共同福祉.具体地说,"政府公共性"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共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平正义而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当下全球化浪潮和公共性危机、公共性缺失凸显了政府公共性研究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政府的公共性意味着政府将公民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公共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实现.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以"人民主权"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近代民主理论最终完成了政府的公共性问题的逻辑论证,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府公共性的缺失却是长期和普遍的现象.公共精神的确立、权力规制的实现、公共领域的培育是克服权力异化,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传媒理念深度融合的产物,自媒体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其平民化、碎片化,以及即时海量、分享互助等特征,其传播过程日显纷繁复杂和多元多变.以福柯思想的核心——微观权力学说为解读视角,尝试“描绘”自媒体在其传播方式的产生、话语扩散、功能体现、共识引导等环节中的微观权力“运行图”,将有助于把握其实质并善用之. 相似文献
13.
14.
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科技发展的成果之一,发达的媒体已成为建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各种媒体制造出铺天盖地的信息时,普遍性的伦理是否还存在呢?其所呈现的内容会是共识性的吗?其所依据的标准又从何而来呢?这些问题显然会日益迫使人们在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之前不得不思考:在媒体传播时,伦理是否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16.
17.
论博客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博客这种新传播形式的繁荣,其内容从最初的个人感悟扩展至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体现出博客作者公民意识的觉醒,他们通过博客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权利和义务,并对公共权力机关的政策行为做出评判,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博客建构公共领域的潜能。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博客传播建构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并探索这一过程的困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自1990年代以来,强调市场竞争机制与全球化主义的新自由主义风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新自由主义在为两极分化、扩大社会差距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成为"关闭公共性的动力"。近年来各种公共性理论的再度活跃,正是基于以上的危机意识。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公共性理论框架——由国家主导的权威性公共行政性,和与此相抗衡的形式出现的市民社会的公共性——已经过时。在个人主义业已普及的时代,如果我们无法提出一种能够兼顾"私利"的公共性理论,就无法实现公共性的再生。我们可以通过同时满足"私利"的志愿性实践活动来开拓新的公共空间。如何拓展能够使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直接参与的公共性空间,将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学课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公民成长的一种基本方式,"公民学习"(civic learning)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民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以促进公民性为主旨的公民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性活动.公共领域是公民学习的最佳场域.公民获得知识、能力和美德的有效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