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国是春秋末年大国之一。按《史记》、《墨子》、《荀子》的说法,吴王阖闾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太伯。《史记》说:太伯、仲雍让国于幼弟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奔荆蛮,自号旬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太伯世家》)。太伯所奔之荆蛮,原来一般均解释为今之江南吴地。清人崔述《丰镐考信录》首难,  相似文献   

2.
吴国和越国,都是建于长江下游的国家。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继承权给弟季历,“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吴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始渐强大,都姑苏(今江苏苏州)。据《史记·越世家》记载,夏禹的五世孙少康,为了“奉守禹之祀”,封其庶子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自号子越。越先后为楚、吴属国,越君允常时,拓土始大。当时,我国历史已进入了春秋后期,而刚刚兴起的吴、越两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中才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3.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4.
说吴族     
研讨吴史、吴文化者大多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语:“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着重点为笔者所加,以下同)这一说法,历来被奉为圭臬。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诸如:按历史时间估算,周  相似文献   

5.
句吴族源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吴,又名攻敔,工渔、攻(五五)、攻■、攻吴、邗、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耳”。可见句吴是自称而不是他称。  相似文献   

6.
太伯仲雍奔吴揭开了吴国历史的序幕,先秦典籍如《穆天子传》、《论语·泰伯》、《楚辞·天问》、《左传》、《国语》等对这件事都肯定不疑,但又都未指明太伯仲雍倒底奔到了什么地方。到了汉代这个问题变得明朗起来了,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周本纪》:“二人亡如荆蛮。”王充《论衡·遣告》:“太伯觉悟,之吴越采药,以避王季”。韩婴《韩诗外传》:“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西汉学者几乎都认为太  相似文献   

7.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吴申氏为屈氏之别,出于屈巫臣,春秋时期世系为:屈巫臣→屈狐庸;延陵氏、堂溪氏皆为公叔祖类之孙、古公亶父次子、太伯句吴之弟仲雍后裔,延陵氏出于去齐之孙、寿梦乘季子公子札,春秋时期世系为:去齐→寿梦乘→公子札;堂溪氏出于寿梦乘之孙、夷末句余次子公子夫概,春秋时期世系为:寿梦乘→夷末句余→公子夫概。可见,申氏之族为吴公室异姓贵族,延陵氏、堂溪氏二族皆属吴公族。按《左传》义例,延陵氏之族可称之为"寿梦族",堂溪氏之族可称之为"夷末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屈狐庸、公子札、公子夫概,屈狐庸属吴异姓贵族作家群体,公子札、公子夫概二子可称之为吴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9.
太伯让国奔荆蛮 ,建立句吴 ,传布北方先进文化 ,为人所称颂。《史记》创立“世家”体例 ,《吴太伯世家》列为第一 ,使太伯事迹之记载更加完善、充实 ,使其形象更加完美、高大。其中寓含了司马迁对“义”、国家、文化等观念之认识。  相似文献   

10.
伍子胥所筑阖闾城究竟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吴王阖闾欲“兴霸成王”,于即位之初命伍子胥主持修筑了吴城,一名吴大城,后人又称阖闾城。关于其城所在,历代史志记载皆谓在今苏州城区,但传说又谓在今苏州城西南灵岩山侧。迄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完满解决,各家意见不一。辨明伍子胥所筑阖闾城所在,不仅有助于吴文化研究的深入,更直接关系到今苏州建城的历史。众所周知,伍子胥所筑阖闾城乃春秋后期吴国都城。秦置会稽郡治吴县。《汉书·地理  相似文献   

11.
1992年11月浒墅关真山发现一座春秋晚期大墓,《苏州日报》随即发表了《真山——吴王陵?》的特写专稿,这一特大新闻立刻引起人们的关注。真山墓主是谁?真山是否为吴国王陵区?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苏州作为吴国都城并不始于太伯奔吴。《世本》称“诸樊徙吴”,而汉代《吴越春秋》及以后的史志都说是阖闾使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营筑新城,奠定了今天苏州城的基础。由于迄今为止已发现的  相似文献   

12.
苏州市外经委退休干部陆允昌多年来潜心研究孙武 ,其专著《孙武研究新探》已由白山出版社于2 0 0 2年 7月出版。《孙武研究新探》由诸说篇、家世篇、故里篇、著书篇、入吴篇、资料篇六部分构成。作者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许多观点。如一般说法是 ,孙武避乱奔吴 ,时间在见吴王前 10~ 2 0年 ,而作者通过对汉墓出土竹简和《越绝书》分析后认为 ,孙武为“受聘”入吴 ,时在见吴王的当年。目前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 ,说孙武见吴王前隐居在吴县(今苏州吴中区 )穹窿山茅篷坞 ,而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想像而已 ,断无史志可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吴”和“句吴”字形、字义的考释,论证了太伯仲雍先入西吴得“吴”之名,后奔东吴荆蛮之地自号“句吴”的历史,并从文字学角度探索了吴人从猎人、虞人到渔人、农人的转变,对吴人的源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对苏州、常州等地的春秋战国时代的阖闾、吴、奄等古城的发掘和调查,更深化了有关长江下游沿岸、太湖之滨地区历史地理课题的研究,对于周闾城址的探讨,即引起很多方面的关注。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苏州过去也叫阖闾,是‘阖闾大城’,现在说的阖闾,是‘阖间小城”。他以为阖闾(小城)早已夷为平地,因此在出版的历史地图集(指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没有把它标出来,希望确知方位后予以增补注记。但也有同志对阖闾城所指持异议,如徐伯元、赵多福两同志则认为阖闾城应指界于今武进、无锡之间的古城,对苏州曾否称谓“阖闾城”褒示怀疑,他们认为:“苏州是否称之为‘阖闾城’?……都城以王名称之,恐非确当”。惜于下文未加论述。稽核于史志载籍,历代史家和注家虽多有阐述,然亦说法不一,故实有辨析之必要,尤其欲予地图上正确标注,更需细酌与推究,  相似文献   

15.
“春秋五霸”之说始自战国,《墨子·所染》和《荀子·王霸》都认为五霸乃齐桓、晋文、楚庄、吴阖庐和越句践。汉唐学者也言五霸,只是对其构成看法分歧,出现三种与战国人不同的观点:其一,东汉班固《白虎通·号》云:“或曰五霸谓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庐也。”其二,也见于《白虎通·号》:“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此说最为通行,诸如东汉赵歧《孟子·告子下注》、应劭《风俗通义》卷一以及唐司马贞《史记·十二侯  相似文献   

16.
老问题的再提出吴越人东渡日本问题,在日本已经是老问题了。唐人修《晋书》、《梁书》、《北史》都提到:“倭人自云为吴太伯后”,适见唐人对这一条史料的重视。平安初期嵯峨朝(相当子唐宪宗年间),日本人修《新撰姓氏录》也提到:“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之始也。”实质上证实了吴人到日本,本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其后四百多年,中日两国无人谈及这个问题。元初,死后曾经一度从祀曲阜孔庙的历史学家金履祥在他的《通鉴前编》中又提起:“今,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之所以辉煌无比,魅力永存,是因为它是包括吴文化在内的华夏诸文化的结晶。它植根于中原,萌芽于齐国,开花结果都在吴地。本文从《孙子兵法》成书年代、孙与阖问的君臣关系、及其文化特质等角度论述了吴文化对孙子及其兵法影响的可能性、必然性及其具体表现。认为《孙子兵法》之重智、崇美、尚文,实为精致优雅的吴文化熏染所致。  相似文献   

18.
孙武故里在哪儿?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存史料,记载孙武事迹较多较早的是《史记》和《吴越春秋》,两书皆出于汉代,距春秋末期较近,应当是可靠的;但《史记》说“孙武齐人”,《吴越春秋》说“孙武吴人”,这是因为孙武不是世居吴国的吴人。如《孙子叙录》卷一第一页所指出的:“孙子本齐人,后奔吴,故《吴越春秋》谓之吴人也。”孙武是齐之何地人?先秦史书记载,直到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问世才肯定“孙武为齐乐安人”。《新唐书》卷七十三  相似文献   

19.
太伯让王是在审视客观形势后所作的明知决择,其核心是让贤;季札让王忽视了客观形势的变化,拘泥于守节,其核心是守礼.值得注意的是当吴国采取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后,季札乃墨守旧礼一味退让,最终引起宗室相残,政权落于贪者.两相比较之下,历史的教训是:太伯让贤,让一国而兴两邦;季札让贪,则让一君至二世而亡.同时在让王的行动中,太伯所表现的进退由己,所独具的"让贤、开拓、勤奋、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吴文化发祥时期的精髓,在吴地人民中得到留传和宏扬.  相似文献   

20.
苏州古称勾吴,亦称工吴、句吴、攻吴、姑苏。约公元前11世纪,泰伯、仲雍自陕西“南奔”,建立勾吴,其后裔被周武王封为吴伯。其南奔路线,最有可能取“商於古道”,奔至今江苏晋江市一带筑城族居,后与古越部落融合,创造了文明程度不亚于中原文化且具地域特色的“湖熟文化”。吴国建都后,不断向东南迁徙,最终定都于姑苏(今苏州古城)。姑苏之“苏”,极可能为越语城邑台、宫地名。秦置会稽郡,治吴县,后有吴州、苏州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