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想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深入阐释了死亡与存在的关系,启发教师重视生命教育中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兼顾生死主题的教育目标,注重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整体性、适宜性及生活化,关注幼儿教师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角色的特殊性及“宽容”的师幼关系的建构,为师幼生命个体价值追寻及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全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非常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它道出了生命的一种本真的、自在状态。人原本就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存在,过着自由自在的“天然的”、本真的生活,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控制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以致忘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是当前教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澄清当前生命教育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预测它的未来走向,是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促进实践变革的前提。从人类生命发展的轨迹可以预测:走向“类生命”是当前生命教育的理想选择,正确理解“类生命”和“‘类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延续着对生命关注的精神传统,其过程在于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以“仁德”的教化为基,丰盈生命内涵,渗透贯彻“精神生命”教育的核心保障;以“行事”的实践为要,扩展“社会生命”宽度,共筑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就传统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推进,可以生命的协作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润泽生命底色;以生命的价值释放实现生命教育的深化,丰盈生命层次;以生命的诗意情结实现生命教育的升华,绽放生命雅致。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生命教育中涉及三大重点问题:生命困顿问题、生命意义问题和生死问题,推进生命教育是提升学生及全体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并在人生中实现生命的价值。针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形式多于内容、过程简单且效果不佳的现状,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误区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失位的原因,指出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构建开放式的生命教育模式、强化生命责任教育、改善目前效用滞后的大学生心理疏导与干预机制,从而使大学教育回归教育本真——人之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区青少年灾后生命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当前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的一种有效补充,具有重要意义。灾区生命教育可从死亡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等几方面着手:正确理解死亡,敬重死亡;学习生存技能,提高应急能力;学会感恩,回馈社会;领悟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教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相关教育部门应尽快落实生命教育课程,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共同促进生命教育深入而持续地开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语文教育出现的“无人的教育”等现象,从生命视野出发,全新地注解语文教育与生活、智慧、生命的关系。生活、智慧、生命分别是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是一种解脱痛苦、安抚生命的思想。首先 ,针对生的短促和死的必然 ,陶渊明表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 ,进而提出了带有宿命色彩的“委运任化”的命题。其次 ,针对功名无成的生命困厄 ,陶渊明矛盾重重 ,转而选择了皈依自然的诗意栖居。陶渊明正是借此安身立命 ,并为后代士大夫建造了一座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健全之“人”。从生命化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古典教育观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具有理性和超越性,倡导生命交往式的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点亮”生命,在教育场域中体现为自然教育思潮强调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发展态势,极端的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导致独特生命个体的价值被漠视,教育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照。在回望人类思想宝库中蕴藏的生命教育思想,反思现代性教育潜藏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新时代的生命化教育,以使教育更好地培养具有情怀和个性,更好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诗是生命与语言的互动,生命主要指人的个体生命,就是存在中的此在。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并非凭空御虚地存在,它必须在语言中找到自己的栖居之所。生命与语言双向互动,诗的本质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生命与语言的达成,有一个重要中介,那就是思。思即诗,诗即思。语言在思中才始成其的语言,才始进入自己的本质存在。这样的语言在根本意义上是诗的,语言在运思中成为人的生命诗意栖居的场所,生命与语言在思中互动,正是人生根本意义上的诗。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命教育日渐深入人心,课堂改造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注的焦点。在生命课堂、生态课堂之后,本文进一步主张有氧课堂,即把课堂活动本身类比成一种生命运动,把课堂上与知识相伴而行的,积极的思想、观念、情绪、情感、生机、乐趣、灵性、智慧等喻之为课堂之“氧”,并认为目前课堂存在着严重的缺氧现象,致使课堂中学生生命被异化、教师生命被边缘化,课堂本身的生命力也被极度弱化。因此,要提升课堂生命质量,亟需培植课堂之氧。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要构建有氧课堂,需做到:课前环节,修心养性,厚积情愫;课堂环节,激情互动,快乐享受;课后环节,反思优化,延展提升。  相似文献   

14.
本真的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生命,展现个体生命的意义。当下教育却“遮蔽”着学生生命,对生命的“遮蔽”造成当下教育中“人”的缺失。学生生命又在这种“遮蔽”中挣扎,在挣扎中反抗。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对话”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旨在帮助学生摆脱生命的被“奴化”,使学生生命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剖析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和层次的基础上,指出了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实施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是转变教育观念、进行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教育和创设“体验”情境。  相似文献   

16.
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强化敬畏生命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注生命价值和生存质量的社会大环境中,生命观教育被明确地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生命观,最终实现生命价值,因此把握生命观教育的核心非常重要.敬畏生命是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引导并促进大学生强化敬畏生命意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随着生命教育在全球被逐渐推广和认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教育,例如死亡教育、寒冷教育、孤独教育等。1979年澳洲成立“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防治等。美国还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开设有生命教育和资源网(Life Educationand Resource Network)等。20世纪末期,我国台湾地区将“死亡教育”引入,称为生命教育,并在学校教育中逐步推广实施,现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并将2001 年称为“生命教育年”。  相似文献   

18.
关注生命、呵护生命是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实施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和应有之义.通过三“心”三“意”构建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是极其生动而丰富的,可以多学科以及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划分与确定,但根据大学阶段的突出特点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教育应突出地使大学生了解生命之本,悦纳自我,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理解生命之义,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认识生命的真谛、价值,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生死;珍爱生命的美丽,善待自我,学会生存、休闲与交往,注意自我保护、自我保健与自我保养。  相似文献   

20.
开展师范生生命教育,增强师范生的生命意识,使其树立正确和科学的生命观,有助于师范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落实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通过编制问卷,对H大学师范生的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生命观整体上积极,但存在类别差异;师范生修习生命教育课程的意愿较强,偏爱生命体验活动;师范生生命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且课程的宣传力度不足。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客观需要,更是师范生的主观需求。高校需创造条件满足师范生的生命教育需要,切实通过注重个性化需求、依托现实生活、坚守课程主阵地,将师范生的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