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列宁物质定义,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只是从认识论角度下的定义,没有涉及本体论的内容。它只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没有回答物质本身究竟是什么。因而,列宁的定义是不完备的,必须把本体论的内容补充进去;或者另外提出一个纯粹本体论的物质定义。有些观点则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完整的科学的定义,它既有本体论的内容,又有认识论的内容,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高度概括的科学定义。然而,上述这些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割裂地对待本体论和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基本区别就在于它结束了传统哲学中本体论与认识论割裂、对立的历史,将它的立足点放在两者的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因此,对于物质范畴、物质定义的讨论,也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出发。  相似文献   

2.
现代自然科学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和特性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界的同志们多数认为物质概念应该发展,但是对发展的理解又各有不同,对此,我们谈点初浅的见解,向同志们请教。一、物质概念需要发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科学地规定了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概念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也是我们长期遵循的经典。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列宁的物质定义已经绝对完备,不需要向前发展了。可是,一研究物质概念,我们在实际上总是把列宁的定义看做是“顶峰”和“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3.
自列宁七十多年前给物质概念下定义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类已经大大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哲学界许多同志都认为,现在很有必要重新进一步研究物质概念。但是,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去总结科学的新成就来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呢?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有一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在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刚刚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经给哲学物质概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定义,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规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近年来,对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发生了一些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物质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应当把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和“客观化的意识现象”包括进去。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5.
物质定义作为重大的哲学问题之一,一直是近年人们研讨的一个热点,随之形成一场争论,出现一些分歧甚至对立的意见和观点。现将各种主要观点择述如下,或许有助于研讨的深入和问题的澄清。 一、对经典作家论断的不同童见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写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怎样理解这一论断?它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物质定义?尚有歧义。胡木才认为,仅就这个定义所表述的思想内容——“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以及被反映者是能够被我们反映的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这些内容纳入物质定义则是不妥的,就是说,“物质是客观实在”作为一般命题是正确的,作为定义则不成立,至少有两处自相矛盾即定义方式与其内容相矛盾、定义与概念矛盾。征汉文认为,把列宁的这段话当作物质定义的观点虽有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全面。1、列宁的那段话中对物质的阐释并不是关于物质的本质的定义,而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定义,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论述物质的。所谓的“物质定义”只是后来人们在系统地整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由列宁定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当时没有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定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50多年,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本文从自然科学、社会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何正确理解和评价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学术界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列宁物质定义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好概括,有人认为列宁物质定义不能完全囊括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也有人提出列宁物质定义需要近一步充实和完备,等等。众说纷云,百家争鸣,各抒已见。笔者认为,对於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包括列宁的物质定义)尽管有许多不同看法,归结起来,问题的焦点就在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封闭系统,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必将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调整有关论点,使其不断修改、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物质概念问题如何理解物质定义中的“客观实在”一种意见认为,列宁在物质定义中讲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凡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包括运动、时空。它是意识所不具备的;这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应该说是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另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不应该把“客观实在”理解为“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列宁并没有把任何客观实在性的东西都称之为物质的意思。对列宁的定义中的“客观实在”理解,应当与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所用的“实物”要统一起来。它是指的实在物,实体性存在,而不包括时间、空间等  相似文献   

9.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这是列宁在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时提出的一个科学的定义。然而这个定义,却被我国一些哲学家在某种程度上误解了。出于学习和探索的目的,本文试图就这种误解作些澄清。由于水平所限,我不敢自信个人的观点一定正确,但我期望,如果我的观点能在同好之间引起争论的话,那将对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刘永富  张伟 《云梦学刊》2001,22(1):16-19
尽管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不断受到包括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部的种种责难,但就其基本点来看,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仍然是成立的,只是还有从所知学的角度加以推广、改进的余地.这种推广、改进主要包括把列宁的定义中的"感觉"推广为"实知",把"客观实在性"推广为"可实知性";把客观实在性区分为直接的与间接的;在讲客观实在性时先要明确作为什么与对谁而言.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著名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物质定义,是对长期以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证明的最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闪烁着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光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从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中来确定物质的概念,这就彻底地坚持了唯物  相似文献   

12.
袁宏毅同志在《关于“物质”定义的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如何表述物质概念的问题,读后很受启发。我也本着探讨的精神,对该文提出一些商榷意见,请袁宏毅同志及其他同志教正。 一、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概念? 《探讨》一文说,“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而且是作为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面出现的,所以这一定义的任务不是回答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观点。现在按照该文行文的顺序,考察一下该文的观点是否符合列宁的本意。 第一,从列宁物质定义的产生过程看,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通常把“现实性”范畴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例如,我们曾采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说;“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着的各种事物运动的综合的存在”①。我认为这样理解“现实性”范畴是不够全面和确切的。因而这个定义也就有所不妥。将“现实性”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就容易把“现实性”与“物质”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混淆而不能区分开来。请看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物质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这也是我国哲学教…  相似文献   

14.
在《重述列宁》一书中,齐泽克对于列宁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其所谓列宁的反映论与哲学党性原则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在列宁那里,哲学党性原则就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斗争,列宁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路线;列宁的反映论也是坚持物质本原,思维只具有第二性的地位。可见,列宁的反映论与哲学党性原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所谓列宁以两种思维方式阐发物质观,是指列宁以逻辑思维方式给物质下定义时所阐发的物质观与列宁以实践思维方式对物质和意识关系作考察时所阐发的物质观.相比之下,以实践思维方式重释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克服了以逻辑思维方式所下的原有物质定义本身存在的"四个不能"之弊端.列宁以两种思维方式阐发物质观.其形成差别的缘由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值得反思.在列宁那里这两种思维方式绝不是对立或完全分离的,他还初步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为人们理解二者有分有合之缘由以及人类全部思维方式的基础提供了钥匙.  相似文献   

16.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一个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问题。每当自然科学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这一问题总要以不同的形式提了出来,并使解决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考察科学和哲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科学越是发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中间环节以及概念的内涵就越多,从而做出新的哲学概括的难度也就越大。物质概念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但在现代科学的水平上,即使借助扩张了的定义,也很难穷尽它的全部内涵,只能做出我们时代条件下相对精确的认识。对哲学的许多范畴和概念,只有通过系统地总结人类认识史的精华及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而不是原理加例子,方有可能做出科学的说明和理论的概括。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打上新的科学的印记并具有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正> “物质”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物质”范畴,还是以“实践”,范畴做为自己的全部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轴心?这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重大问题。我们现行的哲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通常把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把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列宁的物质定义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和逻辑起点,说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遵循世界固有的发展规律改造世界的坚实的哲学基础”。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一年在关于职工会问题发生争论时,列宁对于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作了四点解说,其中第三点论述到真理标准问题:“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这个思想,可说是列宁继《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以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正如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所评价那样,“是列宁多年研究哲学问题、经常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经常‘请教’马克思所得的结晶。”在深入开展实践标准理论研究的今天,我觉得学习和宣传上述思想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的学说对统计科学和统计工作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在许多著作、书信和指示中,直接地科学地提出并解决了关于统计的许多根本问题。列宁对统计资料十分熟悉和爱好,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十分喜欢统计,而且我素爱进行最精确的计算。”对列宁来说,统计乃是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这个武器是为无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服务的。为使统计能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经典作家对于辩证法的不同规定。其中,近来引起人们争论的,是恩格斯和列宁对辩证法的不同定义。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列宁则把辩证法理解为“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争论中,有的同志认为,列宁的上述说法不是辩证法的定义,而有的同志认为,列宁这个定义发展了恩格斯的定义。怎样理解这两种辩证法规定的差异呢?我以为,一个定义只是揭示事物的一个方面,不同的定义涉及到事物的不同侧面。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要揭示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因而就有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定义。对于这种问题,不能简单地坚持一个定义而排除其他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