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邓小平是把党和政府自身的工作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的。“三个有利于”是作为判断我们搞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即姓“资”姓“社”的标准提出来的。党的十四大以来概括的“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的提法是对“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的合理扩展 ,而不是否定。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抓紧有利时机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正确看待姓“资”姓“社”的问题,否则,就会贻误战机,加快改革开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本文仅就此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体现社会系统特征的姓“资”姓“社”判断标准──邓小平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农必胜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蜕变,苏联解体以后,如何评判我们改革的方向,怎样鉴别我们迈出的步子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成了时常困惑人们心头,阻碍改革深化的疑难。要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揭示了邓小平的“标准论”与我国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之间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邓小平确立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们从“两个凡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扫除了思想障碍,廓清了前进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之我见王金鑫自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之后,理论界讨论颇为热烈。有的认为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有的觉得应当是“姓资姓杜的判断标准”;有的认为“既是检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又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有的则...  相似文献   

6.
我在一个刊物的《百家论坛》栏目里,读到一篇标题是“改革的正确选择是姓‘社’又姓‘资’”,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问题。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姓社不姓资。现在,论者对改革下了新的定义:改革姓社又姓资。虽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总算是把姓资的真面目露出了一半,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奇谈怪论吧!  相似文献   

7.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首次提出“三个有利于”是评判我们改革开放措施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极大地冲破了禁钢在人们头脑中姓“社”姓“资”的阴霆,掀起了改革与发展的新高潮。今天,我们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有着十分深远的时代意义。一、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冲破“左”的思想干扰。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我们便不难发…  相似文献   

8.
(一)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讨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问题,它对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同时也要有一个时间界限。这个客观标准,金重远同志在《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一文中已经提出:“衡量‘保守’和‘彻底’的标准,当然应该看这两个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也就是说要看它们究竟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同意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作为衡量英法革命“保守”和“彻底”的客观标准,不过还需要进一步作具体的分析。一个国家的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两者虽有密切的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后者不能作为衡量英法革命“保守”和“彻底”的客观标准。为什么呢?因为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只不过对革命以后本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盖源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后也延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成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所谓“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这个标准不仅是一个认识的标准,更是一个实践的标准。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经济、政治方面的发展战略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去操作和实施,文化方面的发展战略同样需要遵循“三个有利于”来选择和建构…  相似文献   

10.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也是判断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最好体现。“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是邓小平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致可分为5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本文就“三个有利于标准”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 ,是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准则 ,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线等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陈奇猷先生曾作文考证,结论是:“伊尹姓‘伊尹’,氏‘小臣’,亦作‘小子’,名‘挚’,出身为媵臣,掌庖宰之事,后为汤相,官称为阿衡”。(文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3期)我认为上述结论除了“名挚”二字尚可商讨外,都是错误的,今作考辨如下。  相似文献   

13.
无宾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引言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对宾语具有选择性,动词带不带宾语和带什么宾语都有严格的限制,我们可以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对动词进行下位分类。《现代汉语》教材说:“汉语的动词有的必须带宾语,如‘姓’、‘成为’、‘懒得’、‘属于’……,有的不能带宾语,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给予的启示,即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目标理性’不得僭越‘价值理性’而成为唯一的目的”的忠告,尝试以伦理的视角分析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并着力结合韦伯所概括的“资本主义精神”,从传统与现代思想文化中寻求有效的伦理资源,以摆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实中所遭遇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5.
日本战后文学派的代表作家安部公房在小说《红色的蚕茧》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异化现象,人的存在的不舍理性这种病态、畸形的社会现状。小说中的几个主要象征性事物:“无‘家’可归的‘我”’、“女人的‘笑’脸”、“手持棍棒的‘他”’、“红色的蚕茧”及“发现蚕茧的他和孩子的玩具箱”,影射了战后的日本人对日本前途的迷茫、悲观绝望、孤独无助的普遍心理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冷漠,影射了战后日本社会的种种不合理制度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使人民处于更加悲惨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正> 谢氏渊源 1、《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45页集解:徐广曰:“外传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虞翻云:‘以德为姓’。又虞说以凡有二十五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为十一姓,酉、祁、巳、滕、、任、荀、鰲、姞、儇、衣是也,余十二姓德薄不记录。”  相似文献   

17.
关于资产阶级法权,毛主席最近指出:“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毛主席的指示,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法权’,承认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在这个范围内,也只有在这个范围内,‘资产阶级法权’才不存在了”,但“就产品‘按劳动’分配这一点说,‘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占着统治地位”。我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蚩尤姓阚     
蚩尤之后“阚”(音kan)这个姓怎么读,不清楚三国人物的可能会读不出来。浙江中坚律师事务所律师阚建钢笑着对记者说:“有人读‘门’,有人读‘敢’,有人读‘阙’,就是很少有人读阚。”阚律师的女儿叫阚歆,这两个字就更偏门了,从小学到大学,阚歆记得教过她的老师们没一个读对过。有一人,还颇具想象力,把“阚歆”读成“开心”。  相似文献   

19.
近年,私营经济的发展,脱颖而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那么应如何看待今天正在崛起的私营经济呢?笔者谈点个人看法:摒弃按照所有制类型划分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经济活动成败得失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生产关系就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的原理,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一切经济活动,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但是,正如列宁当时所指出:“所谓完毕,并不是说不可能重新分割了……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